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跨文化認同、自傳與圖像小說的結合——— 以《未來的阿拉伯人》為例
    (2020) 蔡宜家; Tsai, Yi-Chia
    擁有敘利亞籍父親與法國籍母親的圖像小說家黎亞德・薩圖弗(Riad Sattouf)以其得獎作品《未來的阿拉伯人》(L’Arabe du Futur)聞名。該作品描繪作者幼時於利比亞、敘利亞及法國等地生活的童年記憶,繼2000年出版的《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後成為同以中東世界為背景的暢銷自傳圖像小說。本文主要探究《未來的阿拉伯人》作為自傳圖像小說,如何藉圖像與文字表述歷史及其認同。首先從作者的身份與作品的出版背景及敘事背景爬梳法阿關係;接續探討圖像敘事與自傳敘事的結合及其發展;最後從自傳圖像小說的角度分析《未來的阿拉伯人》如何建構不同文化與國族的世界,透過圖像與文字的結合進行其生命書寫,從內容到形式,深度由內而外剖析《未來的阿拉伯人》作為暢銷自傳圖像小說,在法國社會的角色與意義。
  • Item
    針對法國高中生之中級華語教材設計研究
    (2015) 徐明敏; Hsu, Ming-Min
    隨著中國在經濟、貿易等方面的日漸發展,華語的實用價值大為提升。在法國,越來越多中學開設華語課程,每年選修華語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對於專業師資與具有針對性教材的需求擴大,因此本研究以法國具備基礎華語能力之高中生為主體,設計一套合適的中級華語學習教材。 本研究先探討法國高中華語教學現況、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教材編寫依據及青少年中級華語教材的特點,得知設計針對性教材須符合的各項準則,再透過分析現有的相關教材、學生及教師問卷結果,設計出法國高中中級華語教材範本。從分析現有教材中發現,並非所有法國華語教材皆採用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的分級法。從學生及教師問卷中可得知,多數教師教學時須使用額外的補充教材;並指出中級學生程度懸殊的問題,而中級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中華文化的文學部分。 研究結果得知,一套適合法國高中生的中級華語教材,宜具備簡潔活潑的版面、輔以大量彩色圖片及影音多媒體練習活動、減少語法點並增加多樣化練習形式與可供互動討論之文化議題。設計中級教材時,除了考量與初級、高級「銜接」的問題,還須注意學生程度不一致的情況,教材中應保留些許空間與彈性,以利教師運用。 本研究希望透過編寫更具針對性的教材,提高教學效果,以利法國高中的華語教學。透過教材能讓學生有更多開口練習的機會、符合學生需求與興趣,增加學習者對華語學習的興趣及熱情,幫助法籍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華語。
  • Item
    法國諺語反映的葡萄酒文化
    (2011) 柯雁馨; KE Yen-Hsin
    歷經幾千年孕育而成的葡萄酒文化儼然是“西方文化”代名詞之一。而談到葡萄酒的生產國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經常是法國。法國釀造與飲用葡萄酒的歷史悠久,每年在葡萄酒的生產質量上,更是經常名列世界前茅。對許多法國人而言,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酒,也是一種重要的飲食元素,為日常飲食中之不可或缺;對非法國人的多數人來說,葡萄酒則是他們認識法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媒介。 一些書籍上頭與葡萄酒相關的法國諺語,引發筆者好奇,富含葡萄酒專用詞彙的法文是否有著為數不少與葡萄酒有關的諺語呢?有口語文學之稱的諺語因貼近生活,常能有效地反映人們的生活情況、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觀,或因天、地、人之不同所產生具民族性的想法和觀念。因此,本論文以流傳於法國社會的相關諺語作為分析之素材,著重於諺語內容之探討,希望藉此觀察存在於法國的葡萄酒文化。
  • Item
    文化遺產吸引力建構:以法國羅瓦河流域布洛瓦城堡和狂人國為例
    (2016) 陳品元; Chen, Pin-Yuan
    充滿文化和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若經適當開發,則能兼顧保存文化遺產、宣傳地方特色、推動觀光、提振當地經濟等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的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建構方式,以及觀光客對開發方式之觀感。內文將探討文化遺產與所在地文化、觀光如何相互作用,並將遺產吸引力建構此議題分為兩個子題,一為運用遺產本身元素、強化「比較性優勢」的建構方式,二為連結外界資源、運用創意強化「競爭性優勢」的建構方式,最後融合比較性優勢與競爭性優勢創造獨一無二的吸引力與競爭力,並以相關理論及個案進行探討與驗證。本研究以法國羅瓦河流域的布洛瓦城堡與狂人國主題公園為例,討論兩個較不具知名度的文化遺產如何透過不同的吸引力建構方式,藉由本身背景條件擬定策略,吸引本地或國際觀光客的注意,並進一步發展文化觀光。研究方法則採取實地觀察個案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建構與開發方式並輔以訪談,了解觀光客對於文化遺產進行建構後成果之觀感,進行跨個案比較後,期待能映證理論並歸納出可用的文化遺產吸引力建構與開發方式。本研究貢獻則在於從理論的整理為始,區分有形文化遺產與無形文化遺產,並以實際觀察個案開發方式作為基礎佐證,整理出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適合開發方式,並藉由個案的比較和遊客的觀感做為提供適當吸引力建構方式建議的基礎,使兩方可以互相參考、檢視現有的開發方式,進一步強化文化遺產現 有吸引理建構方式或發展嶄新的開發方式以提升競爭力,使文化遺產具備吸引力與獨特性。
  • Item
    The Relationship among Work Related Stress Risk Factors, Stress, Burnout and Wellbeing: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French and Japanese Cashiers
    (2017) 賈沃曼; Romain Hiernard
    Stress is one of today’s major issues. With the increasingly high productivity required by companies and the pressure put on employees in order to reach the companies’ goals, individuals suffer a lot of distress. Stress is a vague notion representing a state of distress from a person; it can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This study has for goal to focus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tress on employees from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work organization.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appreciation of risk factors that may increase the potentiality of developing stress. Those risk facto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employees. By cross-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potential stress felt by cashiers in those two countries, the study hopes to find potential ways to take influence from one country and bring it to the other. Thus influence could be used as a mean of reducing stress from employees with for overall objective the development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wellbeing. The population of cashier was chosen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stress on people who do not take decisions, but rather suffer their company’s managerial decisions. They are also at the front line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or dissatisfaction, and coupled with those mental external pressures they exert a manual intensive work that could lead to potential repetitive strain injuries (R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