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探討元宇宙及桌上遊戲之遊戲式學習對閱聽人意識、驗證行為與學習內在動機之影響——以假新聞議題為例
    (2024) 連心榆; Lien, Hsin-Yu
    在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廣受各國重視,瑞典哥德堡大學的報告更指出,台灣在受調查的國家之中,是接收境外假訊息最頻繁的國家,且已經蟬聯 10 年的冠軍,可見假新聞辨識議題在台灣的重要性。為了探討遊戲式學習在假新聞議題對閱聽人假新聞意識、假新聞驗證行為與學習內在動機之影響,本研究採用由臺師大媒體素養教育基地授權之「標新立意」桌遊以及自行創建之「標新立意」元宇宙遊戲進行研究,並採用 3(學習方式:遊戲式學習-元宇宙遊戲 vs. 遊戲式學習—桌上遊戲 vs. 非遊戲式學習-文章)x2(假新聞議題態度高 vs. 假新聞議題態度低)的組間實驗設計,希望透過實驗法探討不同學習方式對閱聽人的影響,同時將假新聞議題態度納入研究,探討其調節作用是否對閱聽人產生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非遊戲式學習,遊戲式學習的受測者表現出更好的假新聞意識、假新聞驗證行為與學習內在動機,在遊戲式學習中,閱聽人使用元宇宙遊戲,在假新聞意識、假新聞驗證行為與學習內在動機均帶來更好的影響力。表示在媒體素養領域,遊戲式學習能帶來極佳的教育潛力,相較於傳統學習方式,更可以提高閱聽人的媒體素養,且沉浸性越高效果越佳。而學習方式透過假新聞議題態度的調節作用對於閱聽人的假新聞驗證行為及學習內在動機具有顯著影響,對於假新聞意識則未具有顯著影響。未來也可根據不同假新聞議題態度之閱聽人,選用不同的教材以提升假新聞驗證行為及學習內在動機;而無論閱聽人的假新聞議題態度如何,遊戲式學習均能帶給閱聽人較好的假新聞意識。
  • Item
    探討新聞遊戲對閱聽人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影響——以COVID-19為例
    (2021) 孟利亞; Meng, Li-Ya
    為了探討新聞遊戲與非新聞遊戲在健康領域對閱聽人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以近期熱門的COVID-19為新聞事件背景,創建一套新聞遊戲,希望通過實驗法探討不同新聞呈現方式對閱聽人的影響,同時將基本人口變項一同納入研究,探討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職業是否具有調節作用,並使用滯後序列分析探討新聞遊戲受測者的行為模式與知識建構之間有何關係。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非新聞遊戲,新聞遊戲的受測者表現出更好的知識、態度與行為,表示在健康領域,新聞遊戲依然具有傳播潛力,相較於文字、圖片或影片的新聞呈現方式,更可以提高閱聽人的健康識能。同時根據滯後序列分析,新聞遊戲的受測者可以通過閱讀資訊或提示來提高他們對COVID-19的認知,並反映在後測知識測驗及態度行為上,同時新聞遊戲也提高了人們對健康議題的興趣和新聞分享意願。然而基本人口變項對新聞呈現方式與閱聽人知識、態度與行為之間並無調節作用,表示新聞呈現方式的不同對於閱聽人的影響不會因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職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也就是說無論閱聽人的背景身份如何,新聞遊戲依然能表現出較好的效果。
  • Item
    台北市國中生家庭暴力態度之研究
    (2006) 梁中笙; Liang,chunh-sheng
    台北市國中生家庭暴力態度之研究 摘 要 我國在1998年6月24日公布「家庭暴力防治法」後,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動家庭暴力防治教育,要求各個國中小學要給學生上兩性平權的觀念與家庭暴力防治之課程,期能將兩性平權的概念落實在基本的國民教育之中。雖然這幾年政府及民間都致力於推行兩性平權及家庭暴力防治教育工作,但實際上兩性平權的教育對國中生的認知影響為何?是否真能有效增加青少年對兩性平權的概念?本研究採用量化研究的方式去了解國中生在接受兩性平權教育後對家庭暴力的認知態度。 本研究回收688份問卷,研究對象為台北巿國中一、二年級的學生,男、女比率各半,年齡約在14-16歲間。在本研究中,主要是針對國中生對家庭暴力相關知識、家庭暴力迷思與是否為家庭暴力受害者三部份來討論國中生對家庭暴力態度的主觀感受。 經由文獻探討與問卷統計分析的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自認為自己的家庭暴力防治知識是足夠的。 二、國中生認為家庭中發生家庭暴力會使他們缺乏安全感。 三、國中生不會因為看到使用家庭暴力解決問題,就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四、 國中生在家庭暴力迷思的態度方面,不認為「暴力解決家庭問題」、「家暴不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是弱者」、「家醜不可外揚」、「家庭暴力令人有無力感」等觀念是正確的。 五、 只有少數國中生承認自己曾受到家庭暴力。 六、在承認自己受到家庭暴力的國中生中,有一半左右的人會向外求助。 由於家庭暴力著重事前預防,因此透過正式教育來宣導家庭暴力防治的重要性,是奠定家庭暴力防治的基礎。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提出建議,期望能對未來家庭暴力防治導工作能有幫助。 總之,本文建議:學校課程安排可以多樣化的兩性平權的觀念與家庭暴力防治之課程,讓學生能有正確的兩性平權理念與態度。目賭家庭暴力兒童的社會心理處遇工作,避免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子女人格受到扭曲。設計良好的家庭暴力案件的通報管道,期望由學校的校安系統做單一窗口的通報,同時學校老師能辨識高危險群的暴力學生,以提供完善的服務與教育。
  • Item
    警察人員執勤的戰鬥態度與觀念
    (2014) 楊能傑; Neng-Chieh Yang
    台灣特殊的歷史與文化在民主的進程中,警察的角色不斷改變,而民主社會中對人性尊嚴與人權的尊重,是民主社會中警察應有的思維,但源社會急劇轉變、人民意識高張的因素,具有公權力的警察人員反而成為帶槍的弱勢。自民國90年度迄今,全台遭受歹徒暴力攻擊致死及重傷者超過10名員警,尤以新北市汐止分局橫科所一死一重傷及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山分局大直派出所年輕員警,因押解犯嫌返回派出所而遭歹徒襲擊死亡的慘劇為甚;警察人員被攻擊事件不僅威脅員警生命安全、造成警力損失、社會治安的漏洞,甚至對社會經濟的耗損皆相關可觀。 目前國內的研究中較少針對員警執勤時所應具備的戰鬥態度與觀念進行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調查將填補此類研究的缺陷,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員警遭受各種攻擊情形及被害情境,進行調查再配合相關教育訓練的觀點與心得做分析探討後提出建議,以提供執勤員警於勤務中達到自我保護意識及成功逮捕犯嫌,警察是國家和民眾生命財產的維護者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面對我們警察同仁因公犧牲,因公受傷,特別是面對執法戰鬥中的警察,遭受暴力犯罪分子攻擊而流血犧牲的沉痛現實,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一個沉重的問題,即在取得最大的治安成效的同時,如何最低限度地減少警察的傷亡,這是必須探討的嚴峻問題。 台灣警察在執法戰鬥中遭歹徒暴力攻擊的案例很多。一念之差結果就完全不同。這一念就是我們要研究探討的戰鬥態度與觀念。社會普遍認為,我國警察高傷亡的主要原因是警察反制抗暴的技能低、裝備差等。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我們的警察還缺乏戰鬥態度與觀念。在執法戰鬥中,我們的警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因此也就缺乏對戰鬥的反應能力,也就是當危險的緊急狀態突然發生時,無法迅速作出心理與行為反應來面對危險,從而造成無謂傷亡。 本研究從警察同仁的勤務經驗與執勤觀念,研究警察執法戰術的諸元面像,形成系統的且適應現今執法戰鬥的戰鬥態度與觀念,協助警察提升執行觀念,樹立警察戰鬥理念,從容應對執法戰鬥,有效保護自己及制伏歹徒。
  • Item
    虛擬實境中的真實體驗對華語寫作之影響研究
    (2016) 呂伯寧; Lyu, Bo-Ning
    近年來,利用3D虛擬實境,如「第二人生」(Second Life)輔助語言教學的研究日益興起。在虛擬實境裡基於網絡的文本和語音即時通訊增強了師生間、同儕間、學習者與虛擬物體間的互動,并在其中構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實情境,為學習者提供大量有意義的互動的機會。在其中,學習者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語言習得。此外,由於在「第二人生」可創造完全沉浸式的語言環境,對於促進海外華語教學意義重大。 本研究以虛擬實境中的真實體驗對華語寫作之影響研究為主題,以新加坡華語學習者為對象,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設立對照組與實驗組,進行為期五週的實驗。在實驗期間,對照組學生接受傳統的寫作教學,而實驗組在進行寫作前可利用虛擬實境中搭建的場景在其中進行真實體驗,隨後進行寫作。通過比較兩組寫作成績及實驗前、後的問卷結果,考察「第二人生」對華語寫作成績、華語寫作態度和華語學習態度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的作文成績顯著高於對照組,並在作文的內容、組織、文法、詞彙和文字上的表現均優於對照組,其中兩組在內容、組織、文法和詞彙上的得分達到顯著。此外,進行了寫作前構思記錄的實驗組學生遠高於對照組,並且在形式、內容和語言上表現出更強的多樣化特征。然而,在本研究中,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後的華語寫作和學習態度沒有明顯差異,有可能是由於課程設計缺乏任務導向及獎勵機制而造成。 此研究作為運用「第二人生」進行華語教學成效性檢驗研究,以期發揮虛擬實境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促進海外華語教學的發展。
  • Item
    探討新聞遊戲對閱聽人理解程度、認知與態度之影響—以馬來西亞文化為例
    (2019) 羅驊鋒; Loh Wah Fong
    近年來赴台求學的馬來西亞學生逐漸上升,但馬來西亞文化於台灣而言是十份陌生,為營造更友善的環境及提升台灣民眾對馬來西亞文化的認識,本研究旨在探討不一樣的新聞文本是否能夠提升閱聽人對馬來西亞文化的理解程度、認知還有態度,此外也從中了解閱聽人的性別在不一樣的新聞文本下,何者對馬來西亞文化的理解程度、認知還有態度有較佳影響。本研究採取2 (新聞文本:新聞遊戲與網路新聞)x 2(性別:男性與女性)組間實驗,以瞭解何者新聞文本對閱聽人的理解程度、認知和態度有較佳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新聞遊戲比網路新聞對閱聽人的理解程度、認知和態度有較佳的影響。於性別而言,在理解程度上,男性比女性有較佳的理解程度;在認知上,女性比男性有較佳的認知影響;而在態度方面,女性比男性有較佳的態度影響。
  • Item
    臺北都會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態度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3-06) 林東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