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現代漢語引導碼的語用研究及教學應用
    (2015) 李希奇
    本論文的研究重點,乃就語用學的層面,從漢語複句和篇章切入,探討現代漢語引導碼的功能和隱涵。引導碼的使用是言談標記 (或連接性詞語)功能之外的引導編碼認知過程。在溝通過程中,說話者和聽話者在語境中經由解碼、假設和推理,讓溝通雙方獲得會話隱涵。就華語學習者而言,對引導碼的使用常有困難,本研究因此進一步分析了華語教材中對引導碼的使用描述。 本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包括:系統功能語法與關聯理論。就前者而言,在言語溝通過程涉及的認知,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於特定語境下運作時透過語言得以實現。而關聯理論「明示─推理」模式中,引導碼的使用則節省了人際互動複雜的編碼和解碼,減少說話者出力、聽話者費力,提高了話語關聯性,成為溝通時的語言策略。 系統功能語法理論、關聯理論之外,論文亦援引語言行為理論、認知基模理論,與語言教學概念,來分析引導碼「可」vs.「倒」,「畢竟」vs.「到底」等英、漢語之間的語用差異,及其在教材中的說明與運用,期能在華語教學及教材編撰上,針對使用引導碼的困難和問題常略而不談的現象,提出一些見解。
  • Item
    漢語副詞「可」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應用
    (2014) 蔡沂庭; Tsai, Yi-Ting
    本研究以Halliday的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以真實語料為基礎,討論現代漢語副詞「可」在語義、篇章、語用三大層面的語言現象及其聯繫。 本研究之研究基礎為台灣地區書面語料645筆及口語語料115筆,共760筆語料,以此梳理了前人研究對「可」概念功能的解釋。在此基礎上,本研究認為台灣地區的現代漢語副詞「可」只剩下疑問的語義。在篇章功能上,關聯副詞「可」作為漢語的焦點敏感算子,具有承前逆接的銜接功能,多作用於句內的層次範距,也常出現與其他副詞連用的情況,在篇章中表現了對比的功能。在人際功能上,筆者以引導碼的角度切入,情態副詞「可」表示了一定的說者態度,可以較快地引導聽者作出正確的推論,而其語用功能核心為反預期,違反聽者預期的比例多於違反社會和說者預期的比例,體現了「可」的交互主觀性。另外,「可」多與義務情態詞連用,表現提醒、警告、規定、禁止等功能,其次為與認知情態詞的連用,表示其後判斷為真。 由「可」的「疑問」義,進一步延伸到為語用的反詰用法,再從反詰用法進一步作為反預期的語用功能,以此,再延伸到篇章的對比功能,構成了語言三層面的一個連續體。筆者在此研究成果上,分析了四本台灣通行的華語教材,並進行了針對中級以上英語母語學習者的教學安排與教學設計。
  • Item
    漢語語氣副詞引導碼探析
    (2009) 彭玉琴; Yu-Chin Peng
    引導碼為從心理認知角度討論語言語義及語用表現的概念,和概念碼對立,是一種跳脫傳統以話語真值條件為分析媒介的研究嘗試,概念碼編碼概念,引導碼則處理概念內容並選擇處理概念的方式。 引導碼在漢語的研究不多,經過我們對Blakemore(1987, 2002)、Ifantidou-Trouki(1993)、Carston(2002)以及Iten(2005)等分析的整理,發現引導碼普遍出現於連詞及評價副詞中,具備引導聽者找到話語隱含及高層明說義的功能,評價副詞在漢語裡被納入語氣討論,而這個發現讓我們有了重新審視漢語語氣副詞研究的動機,以往學者對語氣的討論總在語氣編碼的框架中,忽略了語氣的引導功能。 本文以語義及語用學的理論架構為基礎,針對漢語語氣副詞重新進行分類,並進一步探討語氣的引導功能,和關聯理論配合,觀察其引導方式對語境假設的影響,最後再將此研究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中。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以及內容架構之說明。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將歷年學者對漢語語氣的研究進行整理,討論以往語態、命題及情態等在漢語語氣分析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章則根據第二章的討論對語氣副詞進行分類,並進一步建構語氣於引導意義層面的理論概念。第四章為語氣的引導內涵分析,根據作用層面的不同分為隱含引導及高層明說義引導,並進行個別引導意義的比較與討論。第五章以第四章所建立的架構為基礎,配合認知學習理論,針對語氣副詞引導意義的教學給予建議。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文的研究結果,提出後續研究的建議與省思。
  • Item
    漢語「說」類引導碼之分類和語用功能分析
    (2010) 江庭宜; Jiang, Tingyi
    Sperber 和Wilson (1985)從認知角度提出的關聯理論將語言可表達的意義分為兩種,即主要命題信息內容,和指引聽話者該如何處理這些信息的後設信息。兩種信息相互對立、相互定義,而後者這些表示話語應被解讀的方式的詞語可以預告或提示聽話者接下來之話語和對話參與者的思維應進行的「方向」,為其節省解讀話語時所必須花費的推理心力(efforts)。Blakemore (1987)將這兩種信息分別命名為「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和「引導意義(procedural meaning)」,並進一步主張言談連接詞(discourse connectives)如so, but, after all等可以直接編碼三種認知效果而具備引導功能,且將這些語言形式稱為「引導碼(procedural encoding)」。引導碼可以在話語的顯義(explicature)或者隱義(implicature)層面作用,與說話者的主觀性有關。關聯理論的引導碼是本論文的出發點,但我們對關聯理論中將語言形式對意義的編碼截然二分的作法持保留態度,因為這種說法並不符合語言普遍的漸變性(gradient)語法化現象(grammaticalization),顯然有必要作進一步的修正。 中文動詞「說」由於在語言中的高頻使用,在隱喻意義上和思維的相似性,與其後設性指涉言談行為的特徵,使其出現顯著的語法化和主觀化現象。「說」從一個表示說話動作的動詞逐漸演變出認知義,在詞性上更虛化為句補詞和表示主觀態度的句首和句末助詞功能。學者們也發現「說」與其他語言成分逐漸凝結為固定結構並產生語用功能,如「我說」、「你說」(林雪娥2000)、「別說」(董秀芳2007)等。這些詞語帶有主觀性,可以引導聽話者更容易推論出話語的關聯性,因此我們可將它們視為帶有引導意義的引導碼。在日常溝通中,事實上我們上使用了非常多的「說」類引導碼 (董秀芳2003, 司紅霞2006),但目前卻沒有研究根據比較完整的理論背景來對「說」類引導碼加以分類和分析。 本論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關聯理論的角度出發並以語法化理論調整引導碼的概念,同時參考言談標記相關研究以及關聯理論中對話語意義的分類,整理出中文「說」類引導碼的分類,最後從中選擇幾個項目,進一步蒐集相關語料後觀察並描述它們在語境中發揮的語用功能。
  • Item
    現代漢語重述標記語用分析-以「也就是說」與「換句話說」為例
    (2010) 王俊仁; Junren Wang
    在關聯理論來看,言談交際是「明示-推理」的過程,說話者為了使聽話者更容易理解其交際意圖,除了運用概念表徵(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之外,還常採用各類引導性(procedural)的語言成份來協助聽話者推論,這類語言成份,Blakemore(1987, 2002)稱之為引導碼(procedural encoding),它能對聽話者推導話語的含意或交際意義起制約作用,以期達到準確的理解。本文認為,重述標記(reformulation marker)也是其中一類,說話者可藉由重述標記引導出更貼近說話者本意,或者是更貼近於聽話者認知的話語,以達到交際目的。 有別於傳統上以銜接、連貫為主的語篇分析模式,本文的理論架構從關聯理論切入,以Blakemore所提出的引導碼理論為核心,並且結合Andersen(2001)的語用標記三分論,以及會話分析與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等理論,多角度探討重述標記的語用功能。 在重述標記分類上,以關聯理論的語境假設(contextual assumption)與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為著眼點,參考Cuenca and Bach(2007)與江庭宜(2009)的分類,而將其分為擴展性(expansion)、簡縮性(compression)、修正性(modification)三類,並以重述功能強,且極具代表性的「也就是說」、「換句話說」為例進行分析。 由於「也就是說」、「換句話說」在獨白語篇與互動語篇中發揮的作用有明顯差異,因此分別從這兩個角度分析,尤其在互動層面,本文設計了「誘發-自發」綜合式訪談(elicited and spontaneous interview),藉以檢測兩者在互動語境下的作用,結果發現,「也就是說」與「換句話說」的關注焦點不同,對對方意見的認同度以及考慮對方面子的程度都有明顯不同。
  • Item
    「然」尾雙音節情態副詞的探討
    (2011) 李靈芝
    人們使用語言與別人交流,以建立、保持人際關係,或者影響別人的行為,亦或者表達自己對事物的主觀判斷或評價,這都與情態(modality)密切相關。本文先討論了情態的定義,認為情態指的是「命題或事件在可能世界中的表達」,並從說話者的角度出發,參考謝佳玲(2002)對情態的分類,將情態副詞分為認知情態副詞(epistemic modal adverbs)、義務情態副詞(deontic modal adverbs)和評價情態副詞(evaluative modal adverbs)這三類,並討論情態副詞在句法中的表現。 情態副詞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語用層面,本文主要從Sperber&Wilson(1986,1995)的關聯理論、Blakemore(1987, 2002)關於引導碼 (procedural encoding)的討論、Leech(1987)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Brown & 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論(Face-saving Theory)理論等重要語用理論等討論情態副詞在話語交際中扮演的角色。我們首先探討了「然」尾雙音節情態副詞,再從其中選出「居然」與「當然」作為深入研究對象,分別討論其核心語義、句法搭配與特徵及語用上的表現。此外,在討論「居然」時,也比較了「居然」與「竟然」、「果然」的差異;在討論「當然」時,特別分析其在會話中扮演的角色。
  • Item
    漢語「連字結構」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應用
    (2015) 趙苡廷; I-TING CHAO
    本研究以Halliday的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以真實語料為基礎,討論現代漢語「連字結構」在篇章、語用層面的語言現象及其聯繫,並依研究結果進行教學設計。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書面語料601筆為本梳理前人研究。本研究認為臺灣地區的現代漢語「連字結構」中「連」已虛化為一焦點標記助詞,而非介詞。在篇章功能上,「連字結構」表現了對比的功能,因漢語傾向簡潔,所以引導出比例較高的「隱性對比項」。我們進一步觀察「顯隱性對比項」與「前後景」理論的互動,發現出現上文的顯性對比項,即「前顯後景句」,其功用為替焦點連字結構鋪陳背景,因此出現頻率高。而另一方面,出現在「連字結構」上下文中帶隱性對比項的「隱性對比句」與出現在「連字結構」下文帶顯性對比項的「後顯前景句」兩者之間,亦因漢語傾向簡潔,故前者的出現頻率為高。 其次,在篇章上「連字結構」的「非主題連續性」出現頻率較高。本文進一步審視,發現「非主題連續性」居多的原因,是因為其多為焦點句,而焦點為溝通中的最重要信息,顯示「連字結構」乃以溝通為取向。再者,漢語指稱詞在「連字結構」的篇章分布是以標記同一事件,鞏固話題連續性的零代詞使用頻率最高。最後,在篇章連貫方面,「連字結構」的使用往往是對上文的內容展開更進一步闡釋與敘述,即表「遞進關係」。 在語用方面,本研究認為具引導碼功能之「連字結構」中的「連」引導出「極端值」,而「也/都」後則引導出「反預期」的情況。因此,正如上文所說,「連字結構」乃以溝通為取向,可對受話者提供最多信息(清楚),同時也為發話者省去多餘信息(簡潔)。此外,「連字結構」多與帶有反預期功能的義務情態否定詞共現,表提醒、警告、規定、禁止等功能。 筆者根據以上研究成果,評析八套臺灣及美國目前通行的華語教材,並針對程度為初中級的英語母語學習者進行教材與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