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網路民主與公民社會 ──以2008總統大選公民提問議題為研究脈絡
    (2011) 何國華; Ho, Gwo–Hwa
    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以2008年「總統大選公民提問」為議題分析對象,探討總統候選人如何利用競選廣告影響選舉新聞報導,分析公民如何經由網路提問對候選人面對面提出政策主張。本研究第一部分先經由對國民黨、民進黨兩黨競選廣告認知,探討候選人的「議題所有權」概念與「議題類型」,以及經由「功能性理論」瞭解候選人的廣告策略。透過選舉新聞分析比較,試圖瞭解新聞報導的「新聞議題」、「報導偏向」。在網路公民提問與候選人辯論部分,經由內容分析,瞭解「網路提問」是否成為公民參與的新形式,對於總統候選人的辯論影響,試圖找出其中關聯性。研究第二部分則從跨媒體議題設定進行分析,討論競選廣告、選舉新聞、網路公民提問、候選人辯論四者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   本研究從《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等四報在候選人同意辯論的當天(2007年12月14日)開始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競選廣 告部分,馬英九在表現議題與選民議題上均明顯高於謝長廷;選舉新聞部分,四報在新聞偏差情形,自由時報的報導較偏向民進黨候選人;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報導較偏向國民黨候選人。相較之下,蘋果日報在報導數量、新聞議題、報導偏向等各項指標都較為中性。研究也發現,公民提問與候選人辯論部分,公民所關心的議題與候選人所關心的議題呈現落差。   本研究將議題變項經過因素分析加以分類,以及依議題、陣營、時間進行分類,研究發現,謝長廷與馬英九兩位候選人在部分議題上均達到顯著效果,顯示跨媒體議題設定在內容與數量上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
  • Item
    參與式預算的發展經驗與制度邏輯—以台北市與紐約市為例
    (2018) 林威志; Lin, Wei-Chih
    自1989年開始參與式預算在世界各國逐漸形成風潮,不論各地實施之目的是為資源配置移轉、提高民眾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或是給予弱勢族群表達意見的管道,成為地方治理的一種重要工具。 本研究以台北市參與式預算為例,透過與紐約的比較進行文獻探討,從參與式預算、預算決策相關理論,及台北市現行推動情形,進一步探討參與式預算的實施,對於預算過程中的籌編及執行二個階段,分析參與式預算帶來之影響。本文認為台北市有專屬權責單位的必要性,參與式預算過程冗長、程序繁複需長時間辦理及做好充分橫縱向溝通聯繫工作,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有指定單位進行的程序,台北市有相關之專責推動或執行單位,卻仍沒有一個專責單位。目前,參與式預算執行實踐過短,於是形成社區宣傳時間不足,討論期不足,缺乏長期陪伴來精緻化或提昇提案品質的機會。我們也看到期程壓縮的結果,造成市政府與公民間,民眾間的討論與了解太少,提案溝通不良及監督執行控管平台初階化。 目前實施情形,因其總額占總預算歲出比例不大,在現行預算籌編過程,對於總體支出控管未帶來顯著影響,至於執行階段,與以往沒有透過參與式預算模式相較,在施工前置作業及規劃設計階段,均納入公民意見及參與機會,民眾政治效能感較高。另對於政策規劃影響,現階段並未影響到政府既有之政策方向,參與式預算對於議員問政無顯著影響,供作後續推動之參考。
  • Item
    台灣產業公會與政府職能互動關係之研究
    (2005) 施昭顯; shih chao-shien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治理互賴理論模型,用以說明台灣產業公會與政府在職能上的互動關係,並進一步探索在此一互動模式下產業公會的政策執行(policy implementation)效果,最後經由研究發現,建立實地理論。 本研究就章節安排而言,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與第三章分別探討本研究的兩個研究對象:「政府機關」與「產業公會」的理論與變遷。第四章與第五章分別介紹政府機關與產業公會彼此運作的影響。第六章提出全觀性整合型治理互賴理論模型建構。其主要特質是將政府部門與公民社會等量齊觀,透過對產業公會制度性的安排,與政府部門組成有效的治理結構,落實對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對政府機關而言,它必須要加強其基礎建構能力,也就是滲入產業的能力、萃取資源的能力、以及與產業公會協議的能力;就產業公會而言,它必須要加強培育其治理能力,也就是支撐政策的能力、倡導議題的能力、以及與產業環境互動的回饋能力。如此有助於政策目標的凝聚,減少協調的困難,增強彼此資源的交流與相互授能,以發揮合超(synergy)的效應,達到改善產業政策品質,提升政府的行政績效以及產業公會的服務能力。使產業公會成為業者最好的業務幫手,政府最佳的工作夥伴。第七章就治理互賴理論的實踐,也就是實務面提出看法。在針對產業公會內、外環境進行S.W.O.T分析之後,我們以派深思(Talcott Parsons)「行動體系」理論為分析模式,進一步提出實踐策略,並透過「個案分析」的方式,探討我國產業公會的實務運作,從組織功能面的瞭解,進而探究政府與產業公會之間的關係,用以檢視治理互賴模式的理論價值,並藉以發現現行制度的缺失與問題,最後於第八章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係在觀察「產業公會」與「政府機關」之間的關係,並將產業政策的執行效果當成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透過兩者在「自主性」與「功能性」兩個中介變項(intervening variable)的觀察,我們發現兩者既聯合而又複雜的行動意涵,也就是所謂的「自主性槓桿原理」(Autonomic Leverage)與「功能性槓桿原理」(Functional Leverage)。透過前者我們可以觀察從威權體制到公民社會,政府與公會自主性的消長情形;透過後者我們亦可觀察在「政府採購法」實施前、實施後以及如果落實治理互賴之後,政府與公會功能的消長關係。本論文最大的發現與貢獻,厥為以治理互賴模型檢驗出台灣政府機關與產業公會之間的互動問題,為現今台灣經濟發展由盛而衰提出反證。面對台灣產業的發展困境,我們亦試從「治理互賴理論」的角度,對產業公會提出延伸性的「果樹理論」(“The Fruit Tree Theory”)與「風箏原理」(“The Principle of Kite”),並進而提出多項標本兼治的改造建議,以作為政府部門與產業公會改進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