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威尼斯面具嘉年華之觀光體驗研究
    (2012) 許巧瑜; Chiao-Yu HSU
    節慶觀光為今日文化觀光主流型式之一,本研究以威尼斯嘉年華為研究個案,意圖將此節慶所提供的不同體驗型式做有系統的分析,了解(1)節慶及城市所提供的體驗類型、(2)遊客體驗類型和體驗差異的探討及(3)作者對節慶體驗的反思,為了將節慶特殊性及細微體驗感受納入考量,主要研究方法將採用質性的個案研究,研究資料來源包含一手資料(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及收集二手資料(官方宣傳品、網站、照片、遊記),透過和10位符合受訪條件的台灣觀光客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將受訪資料編碼歸類,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敘事分析及影像分析,援用 Pine II與Gilmore(1998)所發展出的體驗四象限為研究框架來說明威尼斯嘉年華的娛樂、教育、美感和逃離體驗,藉著和文獻相互印證及研究者詮釋來解析此節慶中的體驗型式,為求完整的體驗分析,主要架構並包含體驗的源頭-動機和體驗的延伸-紀念品的探討,藉此一覽面具節多元的體驗全貌。 本研究在了解嘉年華體驗型式的過程中,發現威尼斯嘉年華以娛樂體驗為主,能夠滿足觀光客對新奇感的需求,同時是具高度娛樂、美感、逃離體驗及中度教育體驗的節慶,面具節符合Pine II與Gilmore所提出的體驗甜美點能夠提供複合式體驗型態,而這也是台灣目前舉辦節慶活動應符合的訴求,結合在地特色及人文精神發展專屬於地方的複合式體驗節慶,不過另一方面筆者在本研究中也發現,面具節和台灣現有的節慶環境無法相互對照,僅能供未來舉辦國際大型節事活動借鏡與參考。
  • Item
    台灣花藝推廣與行銷之研究─以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業務發展為例
    (2005) 黃燕雀; Huang, Yen-Chiao
      趨勢大師奈思比(John Nasbitt)強調高科技需要結合高感性才可能有出路,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力宣傳將藝術美感導入教育體系,放眼世界,正大步走向美,台灣也不能例外,因而有心人士成立一非營利組織─「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以為推廣,從生活實用及文化角度來宣揚「美」的理念。「非營利組織」的現象,近年來在國內、外均受到相當的重視,本文之主要目的乃是探討非營利組織-「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對台灣之美與和諧的推動與功能。   本文架構共分六章,首先描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非營利花藝團體議題,並舉「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為例,瞭解中華插花藝術在台灣發展的軌跡與方法,以及中華花藝學習的方法及成效。其次,本文說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上所遇的困難與限制。在文獻探討的部分則以花藝學相關著作、及非營組織理論、經濟發展基礎來討論中華插花藝術的歷史淵源與其社會角色功能。以文獻探討之資料為基礎,本文更深入探討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在台灣生根、茁壯的過程、對社會文化、教育所做出的貢獻,以及在兩岸文化交流及國際交流上的做法,進而針對中華優美花藝文化之國際化、本土化的發展提出問題,並設擬推動策略,及未來努力之重點,以達成永續經營的使命。最後,本文在結論中並提出研究觀察心得,包括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以及現代化科技的衝擊,具有非營利組織性質的「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如何因應,激勵理論實施是否可行,國際發展與人才培養等項目,均一併加以闡述。
  • Item
    內外部動機對台灣非營利組織工作滿意度影響之分析
    (2008) 陳怡君; Yichun Chen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how motivation influences job satisfaction in religious and non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re are two nonprofits, the assembly of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a religious nonprofit, and Taipei Mental Rehabilitation Association, a non-religious nonprofit,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was designed and distributed to employees working in these two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Dimension of job satisfaction was composed of seven aspects of job satisfaction, including pay, supervision, fringe benefits, operating conditions, coworkers, nature of work, and communication whil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made up the dimension of motivation. As a result, non-monetary motivation, inclusive of enjoyment and challenge i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outward in extrinsic motivation, contributes more to the overall facet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both religious and non-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owever, pecuniary motivation, the compensation, also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job satisfaction of pay and fringe benefits. In addition, only in the aspect of job satisfaction of pay and nature of work does the type of nonprofits, namely the religious or non-religious type, make a difference. The main implication of this study may be that the homogeneous characteristic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nonprofits in Taiwan is very high. Besid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eed to continually provide incentives for employees to keep high non-monetary motivation so as to raise job satisfac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organizational context that improves competitiveness and efficiency.
  • Item
    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Adaptation Process of Latin-American Workers in Taiwan
    (2014) 莫偉生; Wilson Javier Mora Rivera
    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the motivational factors for Latin-American workers in Taiwan when choosing this destination country for working and living, and also to explore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process of Latin-Americans in Taiwan. As an exploratory study, by conduct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s the qualitative method of collecting data,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migration, will explore in deep the motivational factors of Latin-Americans for migrating to Taiwan; and also, based on the adaptation theories, will analyze their adaptation process to the local work and lifestyle. As resul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ecision making and adaptation processes of Latin-Americans when deciding, joining and adapting to the Taiwanese society and work environment for posterior studies and/or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