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論多重觀光凝視--以高第聖家堂為例
    (2021) 陳渝涵; Chen, Yu-Han
    本研究是基於聖家堂作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探討其自19世紀建築續建至今的多重凝視發展。近年來,國內研究尚未從多重凝視的的角度分析聖家堂,因此筆者將巴賽隆納的聖家堂作為個案研究,企圖討論聖家堂觀光景點之塑造、館方如何建構觀光的多重凝視、多元的導覽中介制度如何影響觀光客、最後文化資本的不同如何影響觀光客的消費與觀光實踐,並進一步分析觀光之展演特性。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及深入訪談法,首先筆者將闡述聖家堂自19世紀的歷史發展脈絡。第二,沿用John Urry觀光客的凝視之理論探討在聖家堂的多重凝視彼此間的交會,並以Dean MacCannell的觀光符號理論企圖分析聖家堂之觀光景點建構。第三,分析館方透過導覽中介,例如:手冊、導覽書、官方網站、語音導覽建構聖家堂,其導覽中介又是如何吸引觀光客蒐集該地的符碼,透過攝影、旅遊經驗分享以再現地景。第四,從Tim Edensor觀光客的旅遊實踐理論出發,看不同參觀動機的觀光客如何透過漫步、凝視、攝影、紀念品進行旅遊實踐,再結合Bourdieu的秀異理論,探討文化資本的不同對於觀光客旅遊實踐的影響。最後,探討聖家堂多重凝視間的消長與未來發展以及日後如何維持其觀光永續性。
  • Item
    台灣旅遊書: 以巴黎為例
    (2014) 徐薇; Wei Hsu
    旅遊書扮演目的地和旅客之間的中介者,翻譯和溝通橋梁的角色。旅遊書是旅遊論述的一部份,而旅遊論述深植於社會脈絡中。透過多方資料的蒐集,比較不同時期旅遊書與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產出的旅遊書,本論文的目的為找出台灣旅遊書的特性,討論其如何反映台灣社會與文化; 找出台灣觀點與其重要性; 並提供一個媒體和觀光之間相互關係的概要。 台灣的旅遊書因社會變遷而改變。隨著時間的演進,旅遊書對於巴黎的描寫加入了新的元素,也保留了幾個特點。首先,大部份台灣旅遊書的標題加入額外的訊息,這決定了書的走向並建議讀者一個看巴黎特定的方式。第二點則是台灣旅遊書中很明顯都有作者的身影。第三點,台灣旅遊書善用巴黎鐵塔的魅力; 如收錄大幅巴黎鐵塔的照片,書中多次提及鐵塔,和介紹鐵塔造型紀念品等。並且,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旅遊書著重以消費角度介紹巴黎。有別於部份翻譯旅遊書,台灣旅遊書較不強調如百科全書般提供全方位的資訊。最後,大部份的台灣旅遊書頃向於忽略旅遊警訊之相關資訊。 旅遊書介紹一目的地的方式和風格受文化的影響,因此旅遊書反映了其所在文化與意識形態。此研究發現,典型的台灣旅遊書具有一額外資訊的標題,書中有明顯作者的存在,專著於消費資訊的呈現,具有跟隨潮流的頃向,忽略負面資訊,並且偶像化艾菲爾鐵塔。
  • Item
    法語旅遊指南中的旅遊資訊分析: 以1855年-1870年的巴黎為例
    (2014) 戴瑋琪; DAI, Wei-Chi
      十九世紀中葉,巴黎的改造計畫促使城市脫胎換骨,朝向現代化發展。1855年與1864年兩度舉辦世界博覽會,再加諸本身蘊含宗教名勝與歷史襲產,她藉由眾多吸引遊人前來的元素積累起西歐旅遊重鎮盛名,並帶動一波旅遊指南的出版風潮。   本研究透過多方文獻資料收集,以法國國家圖書館等電子資料庫內記載1855年至1870年巴黎旅遊活動的旅遊指南為分析文本,試圖檢視十九世紀旅遊指南於當代環境脈絡之下具備的特質,經由指南提供的實用資訊例如住宿、預算、飲食及交通梳理出它們如何引領當代旅人進行巴黎旅遊,並闡明城市旅遊空間的呈現。   1855年至1870年的法語巴黎旅遊指南提供科學與系統化的城市資訊,其規格朝向小巧便攜的型態發展。從內文的觀察中發現指南因應閱讀客群發展出「博識」與「實用」的兩種類型;這些指南大多為旅客設計一天至三十天不等的行程路線規劃,反映前來巴黎的遊客類型和旅遊目的日新月異,朝向多樣化與大眾化趨勢發展。本研究發現巴黎旅遊指南視右岸香榭大道與林蔭大道一帶為遊覽重心;此外指南亦指點旅客其餘觀看巴黎的方式:高處全景、工作地點和與死亡有關的景點,這些地點使讀者得以一窺巴黎面紗之下的面貌。   最後,巴黎在旅遊指南論述中被描述為一處明亮且衛生的絢麗空間,指南一再藉由頌讚帝國富強及炫目景觀的辭彙,引導遊客體驗表層的巴黎印象,並印證自身心目中的「巴黎神話」。
  • Item
    兩岸城市發展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以臺北和上海為例
    (2016) 李凡; Li, Fan
    在當下高度發達的全球化時代中,城市的主體作用越來越不可忽視。而如何煥發城市永續的生命力也相應越來越受到城市建設者及市民們的關注。一個健康的城市既要考量經濟發展,又要兼顧社會均衡;既要建構與時俱進的現代性,同時也要尊重城市的歷史情懷。面對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的二元關係,並非只存在傳統與現代性的取捨問題,更應當思考如何結合固有的文化遺產,與時代接軌從而發展出新型的城市面向。 基於這樣的思考,在面對城市的更新浪潮時,必須注意到文化遺產在城市主體設計中的影響,儘可能地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與再利用,使其能夠適應當下的城市發展節奏,同時為城市文化建設添光加彩。近年來文化和創意產業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文化遺產找到了一個可利用的現實出口,將歷史情懷融於現代文創空間之中證明了城市文化遺產可以有非常豐富的時代表達。本文的研究主體,即在於以兩岸城市發展中的文化遺產為考察切入點,以臺北與上海這兩座城市為考察立足點,結合既往研究背景與成果,從歷史保存取向、文創產業取向以及旅遊觀光取向這三個角度的類型概念出發,深入剖析兩岸在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發展結合中的實際案例,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展開歷史背景、文化政策、設計手法、實踐情形與後續問題等方面的多元論述,并結合各自的社會環境探討城市文化與個性,尋求文化遺產在兩岸城市發展中的特色與經驗交流,總結可被繼承的優越性以及需要規避的侷限性,進而為兩岸其他城市在全球化和城市永續發展進程中如何更為有效地保護和再利用固有文化遺產提供一定意義上的參考價值。
  • Item
    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旅遊對其民主意識影響之研究
    (2012) 陳盈儒; Chen, Ying-Ju
    陸客來台至今,受關注的焦點大多在於旅遊產業的合作對兩岸關係的影響,陸客在台的消費行為能為台灣帶來多少商機,更是甚受矚目的話題。陸客來台旅遊期間,對台灣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觀察,加上唾手可得的媒體資訊,對其民主意識及政治態度的影響,將可能造成不容小覷的衝擊與改變,更可能在內心建構下意識的文化認同感,甚至回國後與親友分享旅遊期間之民主生活經驗及感受。 本文認為,有關對於陸客的民主意識影響之探討仍較少成為討論焦點,但絕對為深具研究價值的議題。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相輔,主要目的為回顧重要之政治態度與民主態度調查、以及陸客出境旅遊與陸客來台相關文獻,分析陸客來台旅遊之發展沿革及觀光行程分析,並且以問卷調查,了解陸客觀光過程對民主生活感受之感受,最後以政治學理論分析陸客來台體驗民主生活後的感受,了解對其民主意識造成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