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生活華語教材編寫與教學設計的實證研究——以在臺灣的韓國成人二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2021) 崔恩惠; Choi, Eun Hey
    本研究的目的是幫助來到台灣的韓國人,學習在臺北的日常生活中,能夠用華語跟當地人交流溝通,提升在台生活適應能力。但是就韓國而言,現有的資源很難找到以繁體字編寫的華語教材或很難學習到在台灣所使用的華語,因為在韓國大多數的教材是以簡體字編纂的。而且,老師大多為在中國留學過的韓國人,或是中國籍老師。因此,瞭解台灣真實的生活情況之老師甚少。隨著學習華語需求的多樣化,學習華語的教學也變得更加多元。但是,學習需求的實際情況與需求供應並不對等,授課的類別不能完全滿足到學習需求。如果學習者想學習台灣式的華語,需要具有針對性的教材編寫。另外,本研究教學對象為在台韓國人,多為韓籍配偶,一般語言中心的華語課程主要是針對留學生的中文學習,難以滿足他們學習華語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依據H. Douglas Brown (2007) 的「第二語言課程設計框架」進行在台韓籍人士生活華語教材編寫研究,並以所編的教材實際進行教學。首先針對居住在台北的非留(遊)學生韓國籍華語學習者,通過問卷調查瞭解他們的華語學習需求。此外,還根據華語學習需要製作生活實用教材,並設計教學。該教材總共設計五課,並且在每一節課設計兩種以上的互動對話。經過實際教學,進行為期六週的華語課,最後評估學習者的滿意度。
  • Item
    基於任務型教學法之初高級華語漢字教學設計
    (2016) 陳姿文; Chen, Zi-Wen
    對於許多學習華語的非漢字圈學生來說,漢字一直都是主要的學習難點之一。如何使漢字教學更有效率、更具實用性與趣味性成為近年來教學者與研究學者們所關注的焦點。自1990年代起,任務型教學法漸成為主流第二語言教學法之一。任務法注重學習材料和交際過程的真實性,任務須根據實際交際情境以及學生的需求來設計。在華語教學的應用中,研究者們也肯定了任務法對於提升實用性和趣味性、加強學習動機等效果,但在漢字教學方面的應用還不多見。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結合任務型教學與漢字教學的原則,設計出以完成交際任務為核心,同時兼顧漢字結構系統的漢字教學活動。 本研究首先蒐集對外漢字教學、非漢字圈學習者特點、任務型教學法等三方面的文獻資料,梳理出近年來漢字教學研究領域所關注的議題。為了解漢字教學的現況,對現有的漢字教材進行分析,並觀摩了臺師大開設的漢字課。在此基礎上,對非漢字圈成人學習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漢字學習觀念、策略運用和生活中各種文本的困難度,並對華語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其教授漢字的方法與遭遇到的問題。接著根據文獻、現況分析結果以及師生的需求訂定設計原則,提出任務型漢字教學活動範例。設計完成後,對外國學生進行試教,以檢視其成效,並根據師生的反饋意見修改了部分教案內容。本研究之成果可總結為下列幾點: 一、任務型漢字教學活動能將漢字的結構系統與語言的交際系統相結合,讓學生在以意義為主的學習活動中同時注意形式。二、任務型漢字教學活動提供學生主動學習、分組合作、發現漢字規律的機會,使漢字教學更具互動性及趣味性。三、漢字和任務型教學的結合讓學生體會漢字的交際實用性,即學即用,進而提高其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