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要」的多義性解釋與教學語法
    (2009) 蔡惠玲; Hui-ling TS'ai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語義學、語用學的角度對現代漢語「要」多義性展開深入的研究,著重探討現代漢語「要」的認知過程、詞義衍生的動因、以及詞義的理解等問題。研究中透過口語語料的分析,驗證了「要」的基本語義經歷了決策認知過程「感知」、「判斷」、「選擇」三個階段而衍生原型語義─“決定”,而原型語義“決定”也透過隱喻、轉喻、語用推理認知機制進一步發展出更多不同的語義。 本文另一方面也著重分析「要」的偏誤類型和「要」的教學排序。「要」的偏誤分析依據James(1998)從語言形式所提出的偏誤類型來分類;而「要」的教學排序則是建立在鄧(1997-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理論框架和方法學的基礎上。最後根據「要」的教學排序以及「要」的多義性分析結果,檢視三套教材,提出「要」在教材中的編寫與教學建議。
  • Item
    華語初級教材語法項目的選擇與排序原則之探討
    (2011) 鄧麗君; Teng Li-Chun
    在從事華語教學活動中,教材是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材料。一本好的教材取決於課文內容的排序,而教材內容的排序則牽制於詞彙、句構的排序以及對話情境的安排。這三者必須相互搭配、完美結合才能編製成一本好用的教材,尤其是教材中語法項目的選用與編排,更是決定教材成敗的關鍵。本研究希對臺灣、美國及大陸等三地主要之華語初級教材,透過調查統計、對比分析這些教材中語法項目之選擇與排序的客觀情形,描述其特點、值得借鑒以及待改進之處。 本論文所稱之華語初級教材,係指針對在非目的語環境中成長,且母語為英語的學習對象所設計的對外華語教學的成人教材,亦即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習得之對象所使用之華語教學教材。本研究以華語初級教材中的語法編寫、語法用語、語法點選擇與排序等相關研究理論基礎,並以鄧守信所提出教學語法之屬性及語法點的排序原則,來檢視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中文聽說讀寫》及《新實用漢語課本》三套華語初級教材的語法用語、語法點的切分與選取,以及語法點排序情況的編寫情形,並由語法量的控制與分布、形式及內容的描述等方面探討有關華語教材語法點選擇與排序的規律,以供教材編寫及教學人員參考。
  • Item
    現代漢語雙賓結構探析
    (2011) 曾競
    本文主要探討現代漢語雙賓句的相關問題。綜觀討論雙賓句的諸多文獻或專書,學者們雖對雙賓句式的分類多寡各持己見,無法達到共識,但均一致認同雙賓句的存在,有的僅承認「給予義」雙賓句,有的只要句子呈現的形式結構為VN1N2的句子即認定其為雙賓句。如此寬嚴不一的認定標準,是否都流於失之偏頗?結構上相同的句子都屬於雙賓句嗎? 本文將從討論兩個賓語的性質及彼此之間的關係出發,探討雙賓句句型、雙賓動詞的分類等。從構式語法的角度解析雙賓句的表層結構,然後試圖說明解析句子應從深層的語義關係著眼,從語義學格語法的觀念分析雙賓結構,釐清賓語數,探討介賓及與格移位的現象;輔之以語義為基礎的句法範疇的配價理論談雙賓動詞的支配能力,分析其論元性質及內容等;另外將以跨語言的方式,比較英漢雙賓句的異同,從中尋找是否具有語言間普遍的概括性。 如何能夠並行不悖、不自相矛盾的處理由語法分析確實存在,而從格語法角度看並無所謂的雙賓句的這種情形,實乃一大難題,一大挑戰。文章末尾將自語料庫中檢索雙賓句「給字句」之頻率,分析外籍學生習得的偏誤情形,檢討華語教材中雙賓句式語法點呈現的難易程度的合理性,作出恰當的排序並解釋其緣由,筆者希望能對雙賓句「給」字句式的教學作出合適的建議,彙整出一套適合華語學習者循序漸進理解及學習的規則。
  • Item
    現代漢語指示詞"這"與"那"之探析及教學應用
    (2011) 胡萃苹; Tsui-ping Hu
    由於指示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在我們的生活語言中,甚至撰寫篇章時,皆被大量使用。而指示詞「這」、「那」又是漢語中最常見且複雜的。因此,本論文從多維的角度循三個主軸進行探討與分析。 第一個主軸是針對「這」、「那」的語法特徵、詞類定義、以及相關語法結構作系統性的探討,特別是與結構助詞“的”及其他定語之間的關聯性。 第二個主軸則是從「情境指稱」及「語篇指稱」這兩條線出發,探究「這」、「那」在篇章中的銜接功能,在情景語境中的身勢及象徵指示、上下文語境中回指、預指功能。 第三個主軸是在教學語法的基礎上,針對兩岸三套高使用率的漢語教材進行相關內容的檢視,並對「這」、「那」在教學上可能產生的偏誤及教學語法規則,做逐一探討。 本論文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基本理論與大量語料的驗證,能跟教學形成一個連結,以落實到學習者的自然應用上。
  • Item
    中日話題的對比分析和教學語法
    (2005) 栗原祐美; Yumi KURIHARA
    摘要 關鍵字: 話題、日籍學生、教學語法 屈承熹(1997)、Li and Thompson(1976)等認為一般句子主要成分有二:話題(topic)和評述(comment)。話題並不等同於主語(subject),而是句子層次(sentence level)的概念。Li and Thompson(1976)將語言類型分成四種,其中中文屬於話題凸顯型語言(topic-prominent);而日語屬於話題主語凸顯型語言(both topic-prominent and subject-prominent)。除此以外,中日文的另一差異在於中文沒有任何主語、賓語等標記(marker)。而日語則是幾乎所有的名詞之後都要有標誌,例如「」(WA)一般認為其表示話題、「」(GA)則表示主語。正由於中日文兩者之間的差異,因而造成日籍學生學習中文時的障礙。 學者(久野:1973、Li and Thompson:1976、徐烈炯和劉丹青:1992)對話題的定義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本文從「有定和無定」、「泛指」、「新知和已知信息」、「照應」、「焦點」、「對比」和「句首」重新觀察,以七項為指標來檢視話題的特性,並從特性、功能和結構三個方面進行中日話題的比較。 本文之教學語法以鄧守信(1997,2003,2004)提出的架構為基礎,探究針對日籍學生之話題教學語法。基於教學的考量,本文將中文話題分為四:「賓語提前型」、「主語兼任話題型」、「部分主語提前型」和「無移位型」,並從結構複雜度、使用頻率、跨語言分析三個層面討論話題的教學排序。結果發現,中日話題的結構和功能有諸多重疊之處,故話題的教學方法應以「零教學」(zero instruction)為準則,從中日文相同及相似的地方依序進行教學。對於中日語間的差異,另外提出其教學方法。
  • Item
    以交際為本之華語文教學研究
    (2005) 陳薌宇; Xiang-yu Chen
    摘 要 人類語言和環境的互動是不容忽視的,語言環境觸發人類的意念,使其產生交際的需求或欲望,在認知了外在情況,並經過內在的評量後,人類會依靠其既有的背景知識,來選擇他認為最恰當的表述形式,當然,對整體情勢的判斷越正確,語言能力越足夠,交際就越容易成功。 但是,以培養交際能力為前提的教材設計與課程規劃,也不能捨棄語言教學的本質,有計劃地進行語言教學,比隨興的教學更有效率。我們認為,語境能對語篇性質產生制約,應該對語篇進行分析,但變動性不大。在教學上更需考量的是交際功能,以及能恰當表述單項交際功能的語法形式,這兩個層面的數目雖然不是絕對,但必定有基本的模型存在,就算是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也需要雙方對該形式有共同的解讀,這也是人與人間必須擁有的「知識共區」,否則沒有交集便無法溝通。 在課程設計時,參考語境與語用關聯,衡量學習者的程度,再決定要選用何種語言形式,以強化交際能力的實質層面。另一方面,不同的交際功能,也可能由相同的語言形式來表述,但每項交際功能都應該有它自身的內部語法要點檢定及排序,因為語言形式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與功能後,其語法性質與內涵都可能產生變化,最後再依照結果,分別納入整體的教學等級中。 華語教學近年來吸收了國外理論後,漸漸有了新的面貌,未來也期待能朝向科學化、系統化、效率化與精確化的方向開展。本論文將循序漸進,層層轉遞,目標是探索語境、交際功能與語法形式的選用與聯結原則,以期未來能建立一套客觀的教學及檢測流程,並將成果運用於語言教學與評量中。
  • Item
    對外華語近義詞研究:中、英「切」類動詞之語料庫分析、心理實驗研究及教學語法之應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蕭惠貞
    本文主要探討英語「切」類動詞(Verbs of Cutting)及其漢語之對應詞、近義詞,如「剪、割、切、剁、砍」等漢語「切」類動詞之近義詞與動詞分析研究。奠基在前人的研究上,以語意分析、心理實驗的方法設計四個實驗。結果發現,「力道」(FORCE)確為漢語切類動詞的顯著語義特徵,而與之最相關的動詞為「砍、剁、劈」;漢語切類動詞中僅有「削」具有方向(DIRECTION)這個語意特徵;工具(INSTRUMENT)和物體(OBJECT)軟硬的特性對漢語母語者切類動詞選用上皆有影響,工具不同選用的動詞也不同,而物體的軟硬與特徵不同,出現的動詞也不同;且物體(OBJECT)對漢語切類動詞選用的影響大於工具(INSTRUMENT);在切分事件結果的描述上,漢語母語者傾向使用較為具體描述形狀的補語來描述其結果,而非只是以「斷、開」來描述;另外,也多用「把字句」來描述切類事件,「工具」常出現在描述語句中。最後,結合以上的實驗結果,參照現行的華語教材,我們嘗試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即語義特徵、意象圖式,結合教學語法的分級,提出華語教學建議。
  • Item
    「至於」、「對於」、「關於」的篇章功能與教學應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07-31) 陳俊光
    本研究主要探討語法結構「對於」、「關於」、「至於」三者之間的差異。過去文 獻對此的討論大都停留在語義功能/語法意義或句法制約的層面。然而語言實際交際中 的基本單位並非詞彙或句子,而是表達完整思想的篇章,說話者藉篇章功能使語言和語 境發生關連。因此,本研究計畫冀望能超越傳統在語義、句法的描述,進入篇章言功能 的探討,包括信息結構與主題、焦點等議題。 文獻上對「對於」、「關於」、「至於」的篇章功能著墨甚少。相關文獻一般都將 三者皆視為介詞,而且只要三者出現在句首的位置,便通通將其歸為主題標記。筆者認 三者並非同為介詞或主題標記。本計畫的研究方法乃先透過文獻探討與批判,以建立「關 於」、「對於」、「至於」的理論架構,從而初步提出以下三個假設,然後再透過大量的 實際語料加以驗證。 (1)「至於」是唯一的主題標記,為篇章成分 (2)「對於」乃是對比焦點標記,為篇章成分 (3)關於」為單純的介詞,後接名詞成狀語,為句法成分 本計畫嘗試補足先行文獻的缺口,將主要重點放在「對於」、「關於」、「至於」 的篇章功能之探索。不過也嘗試釐清三者的語義功能和句法制約,使這三個語法點能獲 更全面的探討,以達到結合語言形式與溝通功能的目標。同時能呈現從句法結構至篇章 功能的漸進式教學原則。 以下為本計畫的三個研究步驟: 第一:釐清「對於」、「關於」、「至於」的語義功能和句法制約 第二:探索「對於」、「關於」、「至於」的篇章功能 第三:將「對於」、「關於」、「至於」的語義功能、句法制約、篇章功能納入教 學語法的架構中,以循序漸進的連續面來達成教與學的目標。
  • Item
    漢語詞綴「們」的語義、篇章、語用探索和教學應用
    (臺北市: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 2008-12-01) 陳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