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0
  • Item
    華語文自學網站設計初探
    (2003) 高林澄江
    有效學習端賴學習者之主動性。尤以現今教育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培養學習者的 「自主性」,引領其從事「自我導向學習」便益形重要。又,現今海外華語學習人口激增 ,其學習背景與需求異質性高,尤以中高級的專業學習需求孔急,提供多元學習機會與管 道便有其迫切性。此外,網路科技得以讓散佈海外的學習者彈性使用網上華文課程或資源 網站學習,並接觸華語真實語境。然而,一般華文網上課程無法備辦所有學習需求,且現 有華文資源網站多半為資源之連結,缺乏如何使用網上學習資源與利用真實材料學習華語 之指引。 語言自學中心為一個協助自主式語言學習而設、整合各項學習要素支援學習者自主的學習 環境。為備辦不同的學習需求,亦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指引與選擇機會,讓學習者決定學習 目標、內容、方法、場所、時間、評鑑方式等事項。藉由此種自我導向語言學習模式,培 養學習者對自身學習負責任之自主能力。 本研究目的在於將語言自學中心網路化,藉由現今網路科技與豐富的網路資源,設計華語 文自學網站,作為物理實體SAC之延伸。藉此整合各項網路學習資源、營造支援學習者從事 自我導向學習之環境。並以中高級海外成人華語學習者為例,以期能夠作為當前海外中高 級學習者需求之解決之道。 由於語言自學網站網路化涉及網路之特性與本質,本文除關注於語言自學網站設計面外, 亦增添其理論層面及定位之考量。本研究經由語言自學網站相關理論背景文獻與現有語言 自學網站實例之探討,將現有語言自學網站加以歸類,並歸納其實際作法、要素,以提出 設計模式及其設計原則。而後,以提供給母語為英語的華語文自學網站之新聞閱讀主題部 分作為範例,解說華文自學網站具體的內容。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以期提供 後進於往後設計時之參考。
  • Item
    以內容本位教學法設計之發展型中國茶藝華語課程
    (2009) 倉島姿壽賀
    本論文採用“內容本位教學法”的理論與功能來探討課程上語言與文化 教學的結合。由筆者調查的41份問卷結果顯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而開始學習中文的日籍學生人數,約佔百分之四十左右,是所有調查問卷項目中最高的。Stryker and Leaver(1993)提到「當學生產生興趣時即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時機。」因此, 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在:如何把學生之需求反映在教學課程之上。 本論文分成四個階段進行:首先由文獻探討來思考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定義,尤其是要討論學生的語言能力僅止於初級程度時,如何把文化導入課程上的問題。其次,透過分析實際教學課程得知 “內容本位教學法”的運用方式與其成效。 再者,藉由這些研究導出一個有效的教學策略,設計以“內容本位教學法”為主的文化課程新模式“發展型文化課”,最後以中國茶藝來設計“中國茶藝華語課程”做為發展型文化課的範例。 本論文研究結果發現:<一>內容本位教學法已經普遍運用在英文與日文教學上,若也能將這種教學法運用於中文教學上,應該大有可為;<二>在內容本位教學法上,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當做學習之主題,唯需教師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對其內容、教學方法做整合;<三>發展型文化課的推廣,需同步建構授課教師的條件審核系統,及跟其他中國文化專業領域的合作。 讓學生能同時學習語言與文化,也讓每個人都能喜歡中文和中國文化是本論文的最終目的。
  • Item
    針對泰國華語學習者之漢字教學網站設計研究
    (2009) 林月穎; Sasithorn Somchai
    泰國華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漢字的掌握是其之最大問題與障礙。根據資料與需求分析發現,在泰國的華語教學,因很多限制,而缺少了正確的漢字教學。造成學習者對漢字的基本知識與掌握漢字的有效方法未有足夠地了解。使其對漢字與漢字的學習有誤解與偏見。 因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藉由多媒體教材結合了網際網路的教學效用,規劃出針對泰國華語學習者,具有漢字的教學效果的網站,為應付以上所述的泰國漢字教學與學習的各種限制之輔助教學工具。 本研究之過程,從蒐集相關的理論、資料以及泰國華語學習者與教師的意見,再進行分析討論,並規劃出符合泰國華語教學現況以及使用者的需求之漢字教學網站。之後製作網站範例,並進行應用的試驗,為測出所規劃網站的使用效果。最後進行使用網站後的評鑑,作為檢討網站所規劃設計理念的依據,並因應改進與提出其他建議。 從網站範例應用試驗之前後測驗結果發現,不同漢語程度的學習者在使用網站之後,其對漢字基本知識的理解度,以及對漢字與漢字學習意見皆有正面的趨勢。漢字掌握度的前後測驗結果對比,亦有進步的趨勢,證明了網站的規劃對不同華語程度的學習者,能有效率地提高其之漢字的了解度,減少對漢字的恐懼以及有助於漢字的掌握。 依據試驗受試者與泰國教師在使用網站後的網站範例評鑑結果發現,使用者對網站的各種設計給予很高的評分,表示網站各方面的設計與使用效果相當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 Item
    結合蒙特梭利及全語言教育概念之華裔幼兒華語夏令營課程設計
    (2009) 楊可玉
    隨著亞洲勢力的興起,華語成為許多海外人士學習外語時的首選之一,連帶使得對外華語教學以新興專業學科之姿受到空前的重視。然而在這波華語熱潮裡,華裔下一代的中文教育卻相對顯得弱勢,尤其對於學齡前幼兒,在現行中文學校的體制中,大多只是消極向下延伸。雖然已知學齡前階段在人類語言發展中至關重要,但在僑教事務領域中卻尚未受到普遍的重視。 相關研究指出,當幼兒進入後期語言發展後,無論在詞彙、語法、語義各方面,均獲得進一步的成長,除了不斷接收新的語料,更將所習得的語言重新統整,形成一個「再認識」的過程。然而在僑居地的大環境中,三到六歲幼兒往往因為開始接受學前教育,受到主流語言的衝擊,致使華語能力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 本文特別關注這個時期華裔幼兒的語言發展,除探討相關文獻,亦蒐集現行幼兒華語教材、華語夏令營等資訊,加以檢視分析。此外,更結合實證觀察,並運用電話、電子郵件,與面談等多種方式,分別訪談學習者家長、中文學校教師、具派外經驗之國內教師、華僑文教主管機關人員、學者專家,以及國內幼教老師等不同對象,進行海外幼兒華語教育的需求與情勢分析。 本文之課程設計融合蒙特梭利與全語言的教育觀,基於學習者中心、尊重兒童的共同理念,結合利用兩者所長,一方面適應華裔幼兒語言程度參差的特性,一方面增加幼兒與使用華語之同儕互動的機會,期能在提升華語程度之外,引發幼兒持續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 Item
    基於體驗文化教學觀之中級華語口語會話教學設計
    (2009) 陳亮妤
    在現今外語教學的領域中,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概念已受到普遍重視,美國外語教學學會於1999年公布外語教學的五大教學目標:溝通、文化、連結、比較、社群。其中「文化」一項的教學目標期許學生能展現對所學習的文化觀點或文化產物與文化實踐之間關係的理解。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目的不再只是說出正確詞彙或使用正確語法,更需要養成目標文化的文化能力。然而,第二外語教學界對語言課程中如何妥善引入文化教學仍無共識,現今語言課程與所謂「文化課程」仍處於清楚切分的狀態,以華語教學為例,一般華語中心開設之文化課程,多以教授成就文化或民俗技藝為主,最難教與學的交際文化或行為文化則鮮少有系統化教學。2000年時,學者Galal L. R. Walker根據其多年中文教學經驗,提出了「體驗文化」(“Performed Culture”)教學觀,主張改變學習觀念,將文化學習作為語言學習的核心,以情境化的會話演練及學生表現作為主要教學活動,以期培養學習者文化能力,在目標語文化中能言行得體。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中級程度華語學習者為對象,以口語會話教學為主軸,根據體驗文化教學觀發展教學設計,以期為台灣地區華語中心之口語會話課程提出一套可行的教學模式,使文化融入語言教學。研究過程中,首先針對體驗文化教學觀及既有教學方式進行文獻探討,設計初步教學模式,接著進行前導試驗,再根據前導試驗結果修正教學設計,最後進行正式的教學實施。 根據教學實施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教學建議:一、教學模式方面:以「情境理解—語言練習—會話表現」模式進行教學,能夠循序漸進,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文化能力。二、文化融入語言教學方面:分別於詞彙、句型、會話情境三個層次有系統地加入文化討論,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最後以情境化影片輔助教學,能夠有效並具體地介紹文化,對學習者而言最為實用。三、口語會話教學方面:使用情境化的會話演練活動,能將單句語法練習提升至句段層次,並強化學習者對情境的認知,提高學習者在目標語文化中的交際能力。
  • Item
    中級華語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2008) 吳馥如; Wu, Fu-Ju
    語言學習之目的在與人溝通互動,而溝通互動的基本條件為相互理解。本研究旨在探討交際溝通會話課型的設計與運作,並從中得出實際規劃操作此類課程時所應注意的方向,以期日後有更周詳的設計方案,且將交際溝通會話課程納為正規課程。 本文從交際溝通能力的定義出發,而以Scollon and Scollon(1995)與Sacks,Schegloff and Jefferson(1974)等學者的會話結構分析理論,以及李曉琪(2006)與呂必松(1997,2000)等華語教學界資深學者對於口語教學之觀點為基礎,結合5C(美國外語教學標準)、CLT(溝通交際式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等重要理論,以上述為本研究教學設計之理論架構,並透過對口語課的現況瞭解、學習者於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上的需求分析,以及教學者對此課程的見解,整理分析所得結果為教學設計之總體方向。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為資料蒐集與行動研究。在需求分析方面採資料蒐集法,以觀摩方式記錄口語課堂教學實況,並透過師生訪談瞭解其對交際溝通課程的看法與需求。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筆者發現封閉式的課堂與真實的目標語環境存在落差,此現象不僅存在於教材對話與真實會話間,也反映在師生的課堂口頭互動和教學重點上。另外,歸納整理出學生對於真實會話的需求後,便結合文獻探討與資料分析結果,進行教學設計與驗證,以課堂回饋表與課後訪談所得結果進行成效評估與檢討,提出改進與後續研究之道。 教學實證發現:學生對於教學活動中「真實會話的分析」一項皆給予高度肯定與評價,認為透過此方法能更以學術角度深入瞭解、並進一步系統化掌握目標語的表達方式,顯示真實會話進入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同時,「討論」形式的課堂活動支持度明顯高出於短劇或情境對話的語言實踐活動,也說明了從「教」與「學」不同視角出發的評估差異性。課程規劃方面,提出功能大綱分類的理據憑依重要性;另外,從「教」與「學」的兩種視角,皆肯定了交際溝通會話課程於不同語言程度的開課必要。筆者於篇末亦提出初級課程與高級課程的後續研究發展性。
  • Item
    藉中文歌曲進行對外華語教學活動之設計
    (2007) 許志榮; HSU, CHIH JUNG
    藉中文歌曲進行對外華語教學活動之設計 中文摘要 關鍵字: 歌曲教學、華語文教學、教學活動、教學設計、音樂與語言 音樂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音樂當中附加上歌詞的歌曲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向度,也提供了語言教學實踐的功能。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研究方法,將歌曲與音樂的相關理論整理之後,以歌曲做為工具、增進語言能力為主要目的,設計並實施以歌曲為內容的教學活動。 整體研究的理論架構,為從音樂與歌曲的本質與作用對人的生理與心理影響開始討論,進而延伸到歌曲在語言課室中各方面的實際增益與華語的語言特色,建立研究的理論基礎;並且訪談曾使用歌曲教學的華語教師與學習者做為需求分析的根據,也從分析現行的華語教材使用歌曲的應用實例中發掘出一套歌曲教學活動設計與實行的原則,最後發展出一套可行的教學範例。 經過了文獻分析、需求分析與實際範例設計及實施後,本研究可以得知以下的幾個結論。第一,在理論方面,音樂與歌曲對於人的生理與心理均具正面效果,至少就具有放鬆學生心情、減少焦慮、提高動機等作用,若著眼於語言學習上也可促進語言能力的增進。第二,在課程設計方面,設計一套設計良善的歌曲教學活動範例,有助於課堂中的效能發揮,也確實能提升教師與學習者教與學的動機與成效。第三,在實作方面,歌曲的選擇應選擇歌詞難度程度適合學習者、發音歌詞沒有謬誤以及呼應教師的教學目標來選擇歌曲,華語歌曲也必須特別加強利用朗讀端正聲調的消失疑慮。第四,在教材發展方面,設計完整的歌曲教學活動文本教材是待期待與可行的未來發展展望。
  • Item
    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
    (2006) 方虹婷; Hong-ting Fang
    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 中文摘要 關鍵字:飲食華語、華語文教學、飲食文化、教學設計、線上學習   傳統上,語言課中的文化教學往往被認為是與語言教學相捍格的另一學門。然而當語言程度達到中級之後,受文化所影響的語言使用或語言習慣層面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會更加突顯。因此若在中高級的教材中選用適當的文化內容作為主題,則可使語言能力的進步與文化知識的增長同時發生。基於此,本研究針對華語的特性,選出「飲食文化」作為主題,設計課程與教材。同時更針對文化教學的特性與需要,建構一個輔助的飲食華語教學網站。   在理論方面,首先就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角色作探討,並分析華語與飲食文化間的互動,以作為主題選擇的依據。接著歸納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的要素與發展準則,並結合網上學習的特性與優點,奠定本研究發展的理論基礎。在設計方面,從問卷的實施與教材和網站內容的分析中了解學習者的需求與和飲食文化相關的現狀趨勢,並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方法發展課程。最後設計出一個模擬樣課,以及完整的教材練習與課程計畫。並且搭配樣課設計出一套輔助的網上教學活動,以及其與樣課教學時的使用搭配。   在經過研究及實際設計之後,研究者得出了三方面的結論。一、在課程方面,目前華語教學界應致力於專門文化題材的課程設計,而且課程設計應更緊密地與教材結合。二、在教材方面,文化教材和語言教材的結合相得益彰,端看教學設計進行時如何妥善運用安排。此外,這類語言文化教材還有助於克服學習高原的障礙,特別是針對由中高級進入高級的華語學習者而言。三、在網上輔助活動方面,網上輔助活動的設計能解決部分對真實情境的需求,並可提供多元資料與多樣活動以配合學習。
  • Item
    中高級華文班基礎翻譯課之教學設計
    (2008) 林美杏
    聽、說、讀、寫、譯是掌握外語的五種技能。但一般華語課程多數只注重聽、說、讀、寫四技並進,唯獨「譯」的技能被忽略。當然華語學習者在學習初始階段應該注重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但在學習有一定基礎後,中高級階段應該注意翻譯技能的掌握,除了可提升華語能力外,更為自己日後的專業能力加分。 本論文旨在針對學習華語中高級學生,設計一套基礎翻譯課程,目的是藉由介紹與討論翻譯相關知識、方法與技巧,再利用翻譯習作來增進學習者的華語能力。 本論文首先審視國內外語言教學相關研究與運用心得,包括翻譯在外語教學上之地位與爭議以及翻譯在華語教學之研究。其次探討翻譯課在華語教學之現況及教材。並比較了兩班翻譯課的教學情形,以做為教學設計之參考。此外,依據學生需求分析的結果,明瞭華語學習者大多對翻譯課具有濃厚的興趣,但由於教學單位此類課程的缺乏或覺得上課情況不符理想,事實上他們對翻譯課的需求經常無法得到滿足。基於前述原因,筆者遵循教學設計的模式作各方面的考量,據以建立華語教學翻譯課之教學準則。另規劃一學期包括十二個單元的課程大綱及其中一個單元之教學實施範例,冀能做為日後完整翻譯課程設計規劃之雛型。 經由文獻探討、教學與教材分析、需求分析、課程大綱與範例的設計,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只要善用對比分析和溝通式教學活動,翻譯課有助於華語教學。第二,基於翻譯課程對華語教學的效益,再加上學習者的需求,開設翻譯課實有其必要性。第三,因為課程的專門性,需要更進一步培訓翻譯課師資與編寫合適的教材。
  • Item
    電影華語教學設計
    (2007) 詹筱蔚
    本篇論文旨在針對學習華語的中高級學生,設計一套以華語電影DVD作為上課教材與教學輔助的的教學應用過程。 本論文首先審視國內外語言教學相關研究與使用心得,包括教學媒體理論、電影運用於語言教學之研究以及電影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得知電影使用於語言課堂已行之有年,而用於華語教學方面,也有許多教師分享了運用電影教學的心得。接著,本篇論文探討了現今華語電影教材與教學現況。電影華語教材在市面上還不多見,而在教學方面則有各種不同使用方式。另外,本論文還從不同方面來審視實際教學時會碰到的難題,得出電影華語教學準則。最後並使用「飲食男女」這部電影作為教材,實際設計一教學範例。 結論是電影如果運用得當,是適合語言教學的媒體,然而正式的電影華語教材還有待開發。電影華語課程的內容可大分為針對語言能力提昇與針對文化議題討論這兩方面。 在電影華語教學準則這一部分,要選擇適合課堂教學的電影,另外觀影前需給學生充分的準備,也就是需要使用前導綱要(AO)。學生除了了解電影內容,還需要透過各種課堂活動來鞏固所學到的知識,教師並且要注意文化議題的導入,讓學生在語言之外更能藉由電影學到目標語國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