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線上華語發音教學與自我正音個案研究─以越南籍初級學習者為例
    (2020) 洪巧庭; Hung, Chiao-Ting
    筆者身為臺師大華研所之研究生,有許多輔導從其他國家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讀書的外籍生的機會;而本研究的對象即是一位來自北越河內,就讀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的越南籍學生。在一對一輔導的過程中,發現該生在發舌尖前音[ts]/ z、[tsh]/ c、[s]/ s與舌尖後音[tʂ]/ zh、[tʂh]/ ch、[ʂ]/ sh時,舌位皆偏後,聽起來略帶有e[ɤ]之尾音,與之前的研究略有不同。因此,筆者便從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以ChineseVid平台上之「周杰倫成長紀實影片第一集」為教學材料,加上能讓學生進行舌位調整之筆者自編課程共11課,透過MyCT線上平台的即時評分功能,實施為期十週的發音訓練課程。 本研究運用了以下兩個專業的線上平台。其一為ChineseVid,是Voicetube從2012年著手建構的華語影片輔助學習平台;提供了影片播放、句子範讀、學生錄音、音檔比對與下載等功能;其二為My Chinese Tutor,是由艾爾科技公司研發,使用自動語音分析系統的線上中文口說自動檢測平台;可針對發音、語調、流利度、音量等四面向來比對學生與老師的發音,給予0至100的即時評分與偏誤描述,也提供發音部位的3D動畫供學生參考。 從研究結果顯示,影響研究對象產生發音偏誤之因素有二,即聲調與頻率。以舌尖前音[ts]/ z/ㄗ為例,受試者在各聲調的發音表現上並不一致;而高頻使用之舌尖後音[ʂ]/ sh/ㄕ,則在各聲調的發音都有不錯的表現。於教學應用上,建議教師們在設計課程前,可先測出學生擅長的聲調字來搭配正音練習,並同時提高目標音的使用率;待其偏誤現象逐漸矯正後,再進而挑戰其不熟悉的聲調字,或許會更有效果。此外,由於本實驗對象之華語程度約為ACTFL之Novice級,太長的句子對其認知負荷過重;因此,在選擇材料時,不能單以學生感興趣的真實材料為出發點,還要秉持「i+1」之二語習得理論精神,就學生程度適時地轉化教學材料,並搭配適切的練習,才能達到更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