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華語文教材中漢英對照譯文之初探──以視華第一冊為例
    (2008) 謝孟芬; Angela Meng-fen Hsieh
    現行的華語文教材漢英對照並列是一種普遍的使用現象。本研究主要目的係為進行教材漢英對照,找出《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中,對應譯文產生的病句類型,以期爾後可應用於編纂教材與華語教學,遞減以教材內英語譯文作為漢語輸出及理解輔助之學習者可能面臨的困難。 本文依James(1998)語言偏誤形式、Jen﹝任長慧﹞(2001)漢語教學中的偏誤分析、李辛(1993)漢譯英常見錯誤,以及陳俊光(2007)語言功能性對比為主要架構,分析《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之漢英譯文表現情形。論文主要方向為質性研究與闡釋性論述,首先檢視相關的文獻,分析歸納,並配合訪談方式蒐集教材譯文病句語料。本論文從研究語料得出:「形式」上的病句類型可分為遺漏、誤加、誤代、錯序、句式雜揉;「功能」方面可由篇章銜接、主述題與焦點關係、時態與時貌切入;其餘傾向於文化、語用之語料,則另行列編為「其他」一項,如:稱謂、詞彙空缺、語用文化褒貶不一致、答非所問等等。 教材中的漢英對比並可由詞彙、句法、篇章、語用四個層面探討,而各層面在翻譯過程中,形式與功能上皆產生了病句。其中,在形式方面以「誤代」類型為多;在功能方面則是忽略「篇章銜接」病句分布最廣,遍及詞、句、篇章和語用層面。為了更深入地探討語言各層面對於漢英翻譯之影響,本文再以漢英被動句為綜合對比分析論述之例,最終更以三則課文作譯文對比綜觀。 教學應用上,本文以研究所得出四層面可能發生的翻譯病句類型為依據,設計一課堂輔助教學教材與課後實例應用學習單,加強篇章語法的學習,並透過此套華語教學的運用說明,提出翻譯建議。本文認為,教材內的譯文對照是一種學習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不能以譯文作為教學的主軸或唯一學習憑藉,然而應該配合適度之對比,進行輔助教學,才能成功地引導學生在目的語輸出,不流於僵化的語言對應。 翻譯建議上,本文認為必須先確立翻譯的目的為何,遵循忠實(faithfulness)、外籍學生接受度(acceptation)兩大原則,審慎處理信息焦點(information focus)在漢英互譯中的地位,等效翻譯、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以意合為主,形合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