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處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東勢客家話陰平變調與小稱調的比較研究:社會語言學觀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2-03-??) 張月珍; Yueh-Chen Chang
    本研究針對東勢客家話陰平變調及小稱調進行社會語音學研究,並同時考量語體、性別、年齡等因素的影響。本研究的參與者為60名說東勢客家話發音人,依據性別、年齡分六組,每組10人。本研究透過三組字表及一篇閱讀短文來蒐集語料,並利用Praat分析單字調、陰平變調與小稱調的基頻,續以單字調基頻分析結果來進行陰平變調與小稱調的聲調五度制轉換,接著計算基頻相關參數。研究結果如下:一、傳統調查將這兩個聲調均記為[35],但聲學分析為[33/34],何者出現則與語體正式度及年齡因素有關;二、除青年層外,陰平變調高於小稱調,小稱調長於陰平變調;三、年齡在所有基頻參數裡均呈現顯著差異,其中又以青年層變化最大,性別則無顯著差異;四、不論字表或閱讀短文,老、中、青三代所呈現的小稱調格局差異不大,但陰平變調格局在中、老年層與青年層頗有差異,前者為[34],後者為[33];五、青年層的陰平變調格局下降,且與小稱調重疊,顯示青年層已無法掌握陰平變調,因而產生回歸陰平本調讀法,本研究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源自臺灣國語的影響。最後,本研究一方面從語音學與音韻學的本質差異來說明社會語音學與傳統方言學在調查結果上的不同,另一方面針對青年層陰平變調讀回陰平本調的原因提出合理說明。
  • Item
    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半音轉換聲學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1-03-??) 鄭明中; Ming-Chung Cheng
    本研究利用聲學分析苗栗四縣客家話六個單字調,參與者為12名以苗栗四縣客家話為母語的中年層發音人(男女各半)。本研究首先採集這些發音人的單字調,接著利用PRAAT測量基頻長度,並在基頻曲線上平均選取11個點測量基頻數值,隨後將基頻數值轉換為半音值(semitone [ST] value)。分析結果顯示,經半音值公式轉換的苗栗四縣客家話六個單字調的調值分別為[34, 31, 41, 55, 42, 55],這個結果與運用T值公式轉換的結果差異不大。本研究發現,不論利用T值或ST值,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不一致之處均是低調域的單字調。有鑑於此,未來研究的重點應放在調值如何調整,從而使得低調域的單字調在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之間能趨於一致。
  • Item
    東勢客家話舌尖前音聲母顎化與否之聲學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 鄭明中; 張月珍; Ming-Chung Cheng; Yueh-Chen Chang
    本研究透過聲學的分析工具與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對東勢客家話的舌尖前音聲母[ts, tsh, s]是否顎化為[t, th, ]進行探究。共60名說東勢客家話的客家鄉親參與本項研究,依據他們的性別(男、女)、年齡(老、中、青)分成六組,每組10人。本研究透過自行設計的發音字表與閱讀短文,採集東勢客家話[s]與國語[]在不同語言與社會變項(後接元音、性別、年齡、語體)影響下所發出的語音樣本,並利用PRAAT對擦音的兩個重要聲學特徵―「摩擦噪音時長」與「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進行手動測量。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影響變項為何,[s]的摩擦噪音時長明顯短於[],[s]的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顯著高於[],亦即[s]並未顎化成[]。值得注意的是,高前元音[i]確實會使[s]的摩擦噪音時長增長,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降低,但與[]相較仍呈現明顯差異。最後,本研究一方面從穩定性的角度出發,探討摩擦噪音時長及頻譜能量高峰頻率作為感知客家話輔音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從語音產製、語音環境、語音感知等面向為東勢客家話[ts, tsh, s]為何不顎化成[t, th, ]提供可能的合理解釋。
  • Item
    卓蘭饒平客家話舌尖前音聲母顎化與否之聲學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鄭明中; Ming-Chung Cheng
    卓蘭饒平客家話的音韻系統已有少數傳統方言學的調查所描寫,但對於舌尖前音[ts, tsh, s]在[i]元音或[-i]介音前是否顎化的描述結果卻頗不一致。有鑑於此,本研究透過聲學的研究工具與方法,對卓蘭饒平客家話的[s]是否顎化為[]進行探討。36名說卓蘭饒平客家話的客家鄉親參與本項研究,依據他們的性別(男、女)、年齡(老、中、青)分成六組,每組6人。本研究透過自行設計的發音字表,採集卓蘭饒平客家話[s]與國語[]在不同變項(元音、性別、年齡)作用下所發出的語音樣本,並利用PRAAT對擦音的「摩擦噪音時長」與「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進行手動測量。結果顯示,[s]在[i]元音或[-i]介音前會顎化為[],與說話者的性別、年齡沒有關係。另外,本研究也將卓蘭饒平客家話與東勢大埔客家話的[ts, tsh, s]在高前元音之前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並提出舌葉音[t, th, ]對於[ts, tsh, s]顎化為[t, th, ]有「阻擋效應」的觀點。
  • Item
    東勢客家話舌尖前音聲母顎化與否之聲學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 鄭明中; 張月珍; Ming-Chung Cheng; Yueh-Chen Chang
    本研究透過聲學的分析工具與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對東勢客家話的舌尖前音聲母[ts, tsh, s]是否顎化為[t, th, ]進行探究。共60名說東勢客家話的客家鄉親參與本項研究,依據他們的性別(男、女)、年齡(老、中、青)分成六組,每組10人。本研究透過自行設計的發音字表與閱讀短文,採集東勢客家話[s]與國語[]在不同語言與社會變項(後接元音、性別、年齡、語體)影響下所發出的語音樣本,並利用PRAAT對擦音的兩個重要聲學特徵―「摩擦噪音時長」與「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進行手動測量。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影響變項為何,[s]的摩擦噪音時長明顯短於[],[s]的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顯著高於[],亦即[s]並未顎化成[]。值得注意的是,高前元音[i]確實會使[s]的摩擦噪音時長增長,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降低,但與[]相較仍呈現明顯差異。最後,本研究一方面從穩定性的角度出發,探討摩擦噪音時長及頻譜能量高峰頻率作為感知客家話輔音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從語音產製、語音環境、語音感知等面向為東勢客家話[ts, tsh, s]為何不顎化成[t, th, ]提供可能的合理解釋。
  • Item
    四縣客家話音節首塞音嗓音起始時長之研究:孤立音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9-??) 鄭明中; Ming-Chung Che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四縣客家話孤立音節的音節首塞音,在不同發音位置、不同後接元音、不同說話者性別及年齡等因素作用下,所產生的嗓音起始時長(Voice Onset Time, VOT)的變異,為客家話VOT在這些因素影響下建立參照標準。36位苗栗在地的客家鄉親參與本項研究,依據他們的性別、年齡不同,共分成六組。他們唸讀一組由客家話塞音[p, t, k, ph, th, kh]搭配[i, a, u]及兩個高調所形成的36個字詞,隨後並利用PRAAT進行切音與塞音VOT測量。研究結果顯示,除了性別之外,其他因素都對客語塞音的VOT達到顯著的影響。雖然性別因素並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水準,但若從VOT絕對值來看,兩性之間呈現出明顯不同,這與社會語言學研究中對於兩性的觀察不謀而合。此外,本研究更特別對塞音發音位置與後接元音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行深入的論述,說明元音的高低對VOT的影響大於元音的前後。總結而言,本研究的貢獻在於以較大樣本數的分析來瞭解客家話VOT及其變化,並同時為未來客家話與漢語方言或其他語言在VOT的比較上建立參照基礎,特別是對比客家話與客庄中不同國籍外籍配偶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