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9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開發科學探究與實作評鑑工具評鑑四位高中自然探究與實作教師教學之成效(2020) 李驥; Lee, Kevin G.臺灣在民國108年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108課綱),其中自然科領域新加開一門課程為<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希望學生能統整各科科內與跨科之間的學習內容,並培養學生探索與操作的能力。本研究藉由參考美國新世代科學標準(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簡稱NGSS)的相關課程與教學的評鑑指標並結合臺灣108課綱的探究與實作精神發展出評鑑<探究與實作>的指標,並以兩所高中四位自然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高中教師如何面對108課綱所帶來的改變與挑戰,以及教師進行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狀況。 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1. 本研究開發的探究與實作評鑑工具能適切呈現教師教學狀況。 2. 經由教師晤談後發現四位自然科探究與實作教師在設計課程時的出發點不一樣,AB與AC教師依據學科技能作為課程開發主軸,BP和BES教師則是以可實作的活動作為課程主軸。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上,B學校的教師在一個單元中讓學生經歷課綱所訂定之探究與實作歷程,A學校的教師則是在單一單元中讓學生培養一個探究能力。 3. 在課室觀察四位自然科探究與實作教師的教學時,發現教師們多半著重於學生執行實作任務,而稍忽略培養學生思考歷程。另外教師較少利用驅動問題引起學生興趣以及運用多元的評量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 藉由上述的研究成果,本文嘗試了解自然科探究與實作重要的課程與教學面向,以及目前探究與實作教師的教學情形。希冀藉此能提供其他自然科探究與實作教師在設計課程或是在教學時有更明確的方向,以達到108課綱的精神。Item 科學探究活動中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解釋能力及認識論之研究(2006) 吳佳蓮; Chai-Lien Wu本研究目的是要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科學解釋能力的成長情形,分析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所呈現的科學認識論,進而討論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中學生所持有的認識論和解釋能力間的關係。本研究之對象為兩班共69名五年級學生,在五週期間,收集晤談、問卷、教室觀察等多項量化與質性資料,所針對的三項科學解釋能力為:指出變數間的關係、產生解釋的推理過程、提出證據支持主張,而科學認識論是指學生對於科學探究和科學知識的本質的想法,其中分為實務認識論和形式認識論兩部分。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在經過探究活動後,學生產生解釋的推理過程的能力成長趨勢最為明顯,指出變數間關係的能力為次之,提出證據支持主張的能力成長趨勢為最小。學生的形式認識論較偏向於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而在實務認識論方面,二十三位焦點學生中,只有九位學生所持有的實務認識論為實徵主義的認識論,其他學生的實務認識論皆是同時混合實徵與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在科學解釋能力與認識論的關係方面,形式認識論為建構主義認識論傾向的學生具有較高的解釋能力,而學生的實務認識論若為混合認識論則指出變數間的關係、產生解釋的推理過程的能力和提出證據支持主張的進步較實徵主義觀點的學生為大。另外,根據教室活動的分析發現學生指出變數間的關係、產生解釋的推理過程和提出證據支持主張的能力和他們所呈現的實務認識論有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