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從情境認知師徒制的觀點,探討科學實習教師的信念、知識與實務之轉變
    (2007) 簡頌沛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從,教師所持理論、Lave& Wenger(1991)的情境認知師徒制與Wenger(1998)的實務社群觀點,來分析實習教師在實習工作中教學實務的變動,進而詮釋實習教師之教師信念與知識的轉變與教學實務的關連。並探討同一學科社群之資深教師對於個案實習教師的可能影響。 研究對象為北市某高中兩位科學實習教師,及兩位個案的輔導與資深教師共11位。總計兩學期共25週的研究期間,收集了訪談、教學攝影、教室觀察、相關文件與教案等質性資料。信念分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師自我期望,以及週遭他人互動四個面向。知識涵蓋自我實習與學生學習困難,兩項困難的理解與解決策略。實務則分別記錄教學以及導師實務。 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兩位個案分別呈現兩種合法且常見的實務參與軌跡,化學個案是由週邊實務而逐漸核心參與的軌跡,物理個案則呈現持續保持於邊緣的邊緣參與軌跡。實務對於知識的影響方面,核心實務的參與提供化學個案反思以及資深教師給予回饋的機會,其發展過程常由實際試教或觀摩資深教師啟發個案對某一知識的反思,反思之後產生初步策略,再將初步策略與資深教師討論後實踐於後續的試教中,實行之後再視成效修改。透過不斷反思、產生策略、於試教中使用並修正、再回到反思的循環流程,化學個案逐漸把教學困難轉化為解決困難的實務知識。反觀物理個案,不但較少發現自己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困難,亦沒有累積出具體的實務知識,面對不同班級時只能用同一種解題的模式教學。 實務對於信念的影響,化學個案信念多有轉變,轉變之類型以教學與班級經營為主,轉變的契機同樣來自實際試教後的反思。物理個案,信念大部分保持不變,來源多是自己過去求學的經驗。最後資深教師的影響,化學個案的信念藉由和資深教師間的互動而有所轉變,較少來自輔導教師直接影響。知識則呈現充分利用觀摩資深教師教學與參考資深教師的教案的過程,將社群中共享的教學資源作為自己發展實務知識的基礎。物理個案邊緣參與的軌跡,則限制了和資深教師的互動,因此較難發現資深教師對其有何影響。
  • Item
    探討教師科技導入評量的信念、評量的實務、與學生表現間關聯性的系列研究
    (2019) 簡頌沛; Chien, Sung-Pei
    摘要 為了因應強調培養學生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教育改革,現今的評量工具應讓教師得以有效且穩定地測得學生的這些能力,進而設計出幫助學生培養上述能力的課程活動。誠然,科技的進步已幫助教師測量與評估許多過去無法測得的學生能力,諸如數學能力、科學概念,甚或是學生於每一個學習環節所使用的解題策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學校的科技資源,用於設計與執行評量的教學時數,以及教師如何執行評量,評量本身與實際教學的一致性都有可能影響科技融入評量能否在學校中順利實施。而不論是教師如何執行評量與評估評量的成效或是教師對學校資源的覺察,又都與教師信念有關。 因此本系列研究透過3個子研究力求探索台灣科學教師對於科技融入評量的信念成分為何,驗證其信念與實務之間的關係,並評估教師對於科技融入評量的信念與實務如何調節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本系列研究的執行過程中,教師信念的相關文獻與理論如: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與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則構成了貫串全文的編碼架構與理論模型。 首先,在子研究1當中,藉由40位專家教師的晤談與編碼分析,我找出了10項主要的科技融入評量的信念成分及其特徵。此外,受訪的教師亦依據其實際使用科技融入評量的情形而被分為經常使用者、偶爾使用者、與未使用者三類。交叉比對這些老師的信念與實務則發現到,不同使用程度使用者所持有的信念亦有所不同。例如,隨著使用頻率的提高,教師所持的正向信念亦會越高;然而負面信念卻是由偶爾使用者拔得頭籌。 接著,為了進一步檢驗子研究1所發現的10項信念成分是否真的是組成教師科技融入評量信念的成分,我將子研究1的10項信念成分改寫為子研究2的信念問卷,並邀請494台灣的高中科學教師填寫,並藉由因素分析的結果確認此分問卷具備足夠的信效度來測量教師的科技融入評量信念。最後藉由結構方程式分析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所提供的路徑分析,我發現了除了從未使用者之外,其餘教師的有效性信念、方便性信念、相容性信念都會顯著且正向地影響其對科技評量的態度,而態度又能決定其使用科技評量的傾向。 在此系列的尾聲,為了評估教師對於科技融入評量的信念與實務如何調節學生的學習成效,子研究3採用2階層的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除了從學生個體層次探討其課堂參與、電腦使用經驗如何影響其學習成效,亦由學校層次探討屬於該校特色的教師科技評量使用時數、教師科技評量使用傾向、學校平均電腦使用經驗如何影響學生學習成效,更呈現學校層次的變數如何調節學生層次變數與其學習成效的關係。結果顯示,學生層次變數均對其學習成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學校層級變數則對其學習成效有調節作用卻無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