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學步兒的心智理解與母親的心智言談之相關研究(2014) 王月慧本研究以探討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及母親心智言談對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影響為目的,採方便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的方式於大台北地區找尋家中有16個月、18個月、21個月、24個月大學步兒的家庭,並以學步兒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測驗學步兒心智理解能力的工具為Southgate等人(2007)設計的「預期注視」典範心智理解作業;評估學步兒語言能力的工具為「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問卷(台灣版)」(劉惠美、曹峰銘編製,2010);調查母親心智言談的範圍包括母親與學步兒在親子共讀中產出的知覺言談、意圖/欲求言談、認知言談、及情緒言談。 本研究包含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情形」研究,第二部份為「母親的心智言談與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關係」研究。本研究第一部份旨在檢視台灣學步兒在心智理解作業上的通過情形,以79名學步兒為對象,分四個月齡組(16個月、18個月、21個月、24個月)進行施測,施測工具為「預期注視」典範的未預期移位作業,並考驗心智理解得分在學步兒背景變項上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在三個月後的變化。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 台灣學步兒在錯誤相信理解作業上的通過率隨月齡增加而提高,學步兒於21個月大時是發展理解錯誤相信能力的重要轉銜點,挑戰了以往認定學步兒尚未發展錯誤相信理解能力的論點。 二、 台灣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在結合真實相信理解與錯誤相信理解的心智理解作業之通過率低於英語系國家,說明了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不具普世性的特點。 三、 在影響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因素方面,本研究發現學步兒的語言能力及母親教育程度對T1、T2的學步兒心智理解能力均有影響,家庭經濟地位僅在T1對心智理解能力有影響,卻未持續到T2,這顯示語言高分組的學步兒與高學歷母親的學步兒在T1、T2皆出現穩定通過心智理解作業的現象,呼應過去研究指稱高學歷母親提供的資源較為豐富多元,因而影響學步兒較早發展出理解真實相信與錯誤相信的心智理解能力,這同時顯示學步兒是在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中發展心智理解能力。 本研究第二部份旨在探討親子共讀時母親的心智言談對學步兒心智理解的影響,研究同樣以第一部份的79名學步兒為對象,進行親子共讀的錄影與語料分析,藉以瞭解親子共讀時心智言談的內涵與學步兒心智理解得分的相關。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台灣母親與學步兒進行親子共讀的心智言談內容以知覺言談最多,其次是意圖/欲求言談與認知言談。國外研究發現母親最常產出的情緒言談並非台灣母親心智言談的主要內容。同時,學步兒月齡是影響台灣母親選擇心智言談類型的重要因素。 二、 學步兒進行親子共讀的心智言談內容以知覺言談、意圖/欲求言談最多,但學步兒即使產出心智言談通常也只是點到為止,仍依賴母親的引導與敘說。因此,母親如欲鷹架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便需要學習使用能促進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心智言談型態。 三、 並非所有的心智言談都有助於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唯有在親子共讀情境中談論個體認知、情緒狀態的心智言談才對學步兒心智理解能力有所助益,這些心智言談也是教育上提升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重要介入點。 四、 在親子共讀情境中,學步兒會對自身與故事人物的心智狀態感到好奇,當學步兒有能力表達自身或故事人物的認知狀態與知覺狀態時,學步兒將從中獲取心智理解的明顯進展。Item 幼兒教師在圖畫書共讀中的心智言談實踐(2012) 林敏宜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深入幼兒園教室,描繪出兩位幼兒教師在共讀活動中營造心智言談互動氛圍的相關舉措,並進一步瞭解其實踐歷程中的困難、因應以及實踐後的收穫。研究方法係採取研究者參與的質性取向研究。資料的蒐集方式包括現場觀察、訪談、討論、合作小組會議、教學規劃與省思。研究結果獲致以下五個結論:(一)、釋放發言權與促進解讀的教師角色調整是營造心智言談氛圍的首要之務;(二)、合作教師有關心智的圖畫書選擇考量是豐富心智言談題材的積極徑路;(三)、合作教師的心智言談策略運用不僅顧及了幼兒對人類心智的普遍認識,同時也促進幼兒對心智的主客觀理解與表達;(四)、合作教師的困難源自於運用心智語詞與語法的言談習慣養成、心智內容的掌握以及言談技巧的改善等三方面因素;(五)、合作教師的收穫兼含實務上的精進與觀念上的反思。Item 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與親子心智言談(2011) 陳香如; Hsiang-ju Chen學齡前階段是幼兒社會互動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擁有趨近或甚至於超過一般幼兒智商的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卻在社會互動溝通的環節上產生障礙。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心智理論的缺陷是造成自閉症兒童在社會互動溝通上產生障礙的可能主因。有鑑於此,那麼最親近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們該如何協助他們在心智理論的發展。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四歲至六歲半的二十位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為實驗組、二十位一般幼兒為對照組。運用心智理論量表來了解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和一般幼兒心智理論發展的差異,以及透過母親和幼兒共同閱讀圖畫故事書探討親子心智言談的方式,並且進一步探究兩組幼兒心智理論的發展與親子心智言談的相關性。本研究主要發現有三: 一、在生理、心理年齡相當下,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得 分和一般幼兒相比明顯較低。 二、在親子共讀語句長度相當下,高功能自閉症組心智言談方式在次 數以及頻率方面較一般組明顯較低。 三、高功能自閉症組和一般組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表現和親子心智言 談都達到高度相關性。 綜合以上所述,根據本研究結果可以進一步討論如何透過提升親子共讀的品質來協助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的發展。Item 幼兒欺騙策略與其心智理解之研究(2006) 黃惠湘; Huang, Hui-Hsiang本研究欲針對幼兒在作業情境中之欺騙策略的表現與對於錯誤相信理解之情形,據以分析幼兒本身與對他人心智理解的概況,透過作業施測的方式,探究幼兒內在建構的過程,並檢視不同變項對於幼兒在不同作業中之心智理解表現之影響。 研究方法主要蒐集幼兒在作業情境中表現的欺騙策略類型與行為解釋之口語資料,探討幼兒在欺騙作業與錯誤相信作業表現之間的關係,針對個別幼兒採取ㄧ對ㄧ作業施測方式,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私立幼稚園之三、四、五歲幼兒,共計60名(各年齡層20名)。 在進行心智作業施測之前,參與本研究之全體幼兒均接受「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檢測個人語言理解及口語表達之狀況,針對幼兒語言能力做初步的篩選;心智作業包括「欺騙作業」可分為合作與競爭情境,以藏找遊戲方式進行,分別以3題錯誤相信問題作為幼兒通過作業與否的評分標準,於該作業中還可蒐集幼兒不同類型欺騙策略之表現,作為探知幼兒內在想法的參考依據;「錯誤相信作業」包含「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業」,分別以5題錯誤相信問題作為幼兒通過作業與否的評分標準,並檢視幼兒在作業中表現的心智理解能力。 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語言能力於一定標準的情況下,「年齡」變項對於本研究幼兒之心智作業表現具有最顯著影響,幼兒三到四歲之間,心智理解能力具有明顯的提昇變化,其表現在作業的通過率、欺騙策略的多樣性與自發性、以及幼兒對於自己或他人錯誤相信之想法與行動的解釋觀點;「性別」因素對於本研究三至五歲幼兒心智作業的理解情形並無顯著影響,與先前文獻所述,女性幼兒可能具有性別優勢的結果並不一致。 在比較各作業通過人數時發現,幼兒在欺騙作業的通過情形,優於錯誤相信作業,此結果符合Sullivan和Winner(1993)之主張,其認為三歲幼兒在被要求主動欺騙對手時,能表現出較佳的錯誤相信推理能力,在嵌有欺騙的脈絡情境中,幼兒的心智理解表現較佳。Item 三歲幼兒對於錯誤相信與思考泡泡作業的理解及以思考泡泡活動介入之效果研究(2006) 王雅婷「三歲幼兒對於錯誤相信與思考泡泡作業的理解情形 及以思考泡泡活動介入之效果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台灣三歲幼兒對錯誤相信概念的理解之發展,並嘗試將教學活動與幼兒錯誤相信理解之發展相連結。本研究第一部份主要是為了解台灣三歲幼兒對錯誤相信與思考泡泡之理解情形的基礎探究,研究對象來自台灣某縣之兩所幼兒園中68位三歲幼兒,研究者試圖運用錯誤相信相關作業(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移位作業)來探究三歲幼兒錯誤相信之理解的發展,並運用思考泡泡相關作業,探究幼兒對思考泡泡圖畫表徵特質的理解與運用情形。本研究第二部分則試圖檢視思考泡泡活動介入對於三歲幼兒錯誤相信之理解的效果,研究中針對實驗組13位大三歲組和18位小三歲組幼兒進行一系列蘊含錯誤相信概念的思考泡泡活動,並檢驗思考泡泡活動介入對於增進三歲幼兒理解錯誤相信相關作業的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性別、園別、年齡(大、小三歲)語言能力等變項並未對幼兒在錯誤相信作業之表現造成影響,且大小三歲組幼兒對錯誤相信作業的理解表現並未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進一步比較三歲幼兒在錯誤相信---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業的表現差異,發現三歲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的表現優於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此可能與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先經歷自己的錯誤相信以及情節內容較為直接明瞭有關。此外,針對錯誤相信作業之問題內容用字的部分進行比較,也發現使用「想」與「找」的字詞對於三歲幼兒判斷他人錯誤相信的正確性並無顯著影響。比較三歲幼兒在檢測自己錯誤相信與預期他人錯誤相信的表現,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在「檢測自己錯誤相信」與「預測他人錯誤相信」的表現並無顯著差異,多是一致性未通過檢測自己及預測他人錯誤相信的問題。 本研究雖然未針對三歲幼兒日常生活的對話進行觀察,但從幼兒們在開放性問題的回答內容分析中,發現三歲幼兒使用認知狀態的詞彙,如「想」、「知道」、「猜」、「覺得」等描述主角心智狀態的比例明顯少於以欲求有關的詞彙,如:「想要」、「喜歡」等來描述主角的錯誤相信。 本研究「思考泡泡作業」顯示三歲幼兒在施測者簡單的引導之下,不僅能夠理解「思考泡泡」是「他人思考的顯示」,也懂得運用「思考泡泡」作為判斷外在情境中他人想法之依據,更能透過「思考泡泡」理解主角的錯誤相信與事實狀態間的差異,清楚辨別兩者的不同。隨著幼兒年齡增長,大小三歲幼兒對於思考泡泡的理解則呈現兩種發展特性:(1)隨著幼兒年齡增長,大三歲組幼兒比小三歲組幼兒更能理解「思考泡泡」具有表徵他人錯誤相信的特質;(2)隨著幼兒年齡增長,幼兒則會持續改變對「思考泡泡」與「他人心智狀態」等開放性問題的回應,年齡愈大的幼兒愈能清楚地陳述自我意見。 本研究第二部分針對三歲幼兒思考泡泡活動介入的重點包括:在每個思考泡泡活動中運用思考泡泡圖畫呈現的方式以討論及強調主角的想法、思考、相信(真實相信與錯誤相信)和行動間的關係,讓幼兒藉由思考泡泡的圖畫表徵瞭解主角的思考狀態;運用觸覺與嗅覺活動強調幼兒個人思考狀態的存在;運用故事敘述提昇幼兒對於故事主角思考狀態的注意;讓幼兒參與活動以增進對故事主角想法與行動關係的理解。結果顯示,三歲實驗組與控制組幼兒在錯誤相信作業的表現達到顯著差異,且大三歲實驗組幼兒在思考泡泡活動介入後,其在錯誤相信作業後測總分(2.08分)超過機會水準(2分),小三歲實驗組幼兒的表現也趨近機會水準(1.89分),顯示以「思考泡泡」圖畫表徵心智狀態的方式則有助幼兒理解原本不可見的心智運作內容,而能通過後測的錯誤相信作業。此外,實驗組幼兒在錯誤相信--未預期移位作業中的進展優於在錯誤相信-未預期內容作業的表現,意謂思考泡泡活動的介入不僅有助於三歲幼兒意識到他人思考、想法與相信等心智狀態的存在和行動間的關係,而思考泡泡活動中多以未預期移位作業的故事敘述為主,更增進了三歲實驗組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因而突破在錯誤相信作業的瓶頸。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灣三歲幼兒對於錯誤相信作業的理解方面,呈現與國外幼兒共通的發展趨勢,即三歲幼兒對於錯誤相信的理解仍在持續發展。此外,運用思考泡泡活動的教學效果方面,發現三歲幼兒對錯誤相信的理解上有顯著進展,顯示思考泡泡活動介入有助於提昇幼兒對錯誤相信的理解可能性。Item 幼兒象棋(暗棋)遊戲內涵及其心智理解之研究(2009) 傅麗珍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大班幼兒象棋(暗棋)遊戲內涵及幼兒在象棋(暗棋)遊戲中對於自己及他人心智理解的情形。研究方法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民族誌,以研究者任教的班級—台北縣某一幼稚園大班26名幼兒為研究對象,自96 年10月14日至97 年3 月31 日止,於教室益智角設置象棋桌,並架設攝影機,拍攝大班幼兒進行象棋(暗棋)遊戲的歷程,資料蒐集包括錄影資料、研究者及協同研究者的觀察記錄及省思日誌、訪談家長及幼兒的資料,前述資料均轉換為文字之後再進行編碼、歸納分析。 研究發現分為幼兒象棋(暗棋)遊戲的內涵、幼兒使用的下棋策略及幼兒在象棋(暗棋)遊戲中對於自己及他人的心智理解等三部分。 一、 幼兒象棋(暗棋)遊戲的內涵可區分為三個階段: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習得期、進入象棋(暗棋)遊戲期及象棋(暗棋)遊戲成熟期,另加以說明幼兒象棋(暗棋)遊戲行為、幼兒習得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的關鍵困難及幼兒自創遊戲玩法之關係及幼兒是如何習得象棋(暗棋)遊戲規則。 二、 幼兒使用的下棋策略可分為翻棋策略、進攻(吃棋)策略、防守(躲避)策略、評估盤面策略 三、 幼兒在象棋(暗棋)遊戲中對於自己及他人的心智理解包括有:「對他人錯誤相信的理解」、「區辨表面與真實」、「對於自己及他人意圖的理解」、「對於自己及他人情緒的理解」及「運用心智的策略」 研究結論分為六點:一、幼兒象棋(暗棋)遊戲內涵隨幼兒對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的理解而逐步深入。二、幼兒在習得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的過程中歷經許多規則關鍵困難。三、大班幼兒的象棋(暗棋)下棋策略可以達到相當完整與精湛的境界。四、幼兒歷經內化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發展下棋策略後,更能展現出心智理解的能力及使用心智相關的策略五、大班幼兒心智理解能力的發展已趨於完整。六、象棋(暗棋)遊戲有助於幼兒心智理解能力的發展。 研究者對父母及幼教老師的建議為:提供幼兒適當的方法及足夠的時間學習象棋(暗棋)遊戲、透過象棋遊戲增進幼兒策略思考及心智理解能力、透過象棋(暗棋)遊戲增進情緒理解及調節能力。 研究者對未來研究的建議為:可就小學以上兒童的象棋遊戲內涵進行研究、可就規則性遊戲進行研究、可就規則性遊戲中幼兒心智理解的表現進行研究。Item 幼兒在故事情境與真實情境中錯誤相信理解之研究(2006) 李姵嬅; Lee, Pei-Hua本研究期望藉由故事情境錯誤相信作業與真實情境錯誤相信作業,瞭解三歲幼兒錯誤相信理解的發展。研究的對象為六十位三歲幼兒,包含三十位小三歲組幼兒(範圍在3歲0個月到未滿3歲6個月),三十位大三歲組幼兒(範圍在3歲6個月到未滿4歲0個月),採隨機分派方式分派到故事情境或真實情境錯誤相信作業中。 以共變數分析去除語言和智力因素後,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三歲幼兒在真實情境下表現較優且達顯著水準(p<.01),而在真實情境未預期移位作業中大三歲組幼兒的表現已超過機會水準。 2. 大三歲組幼兒對錯誤相信作業的表現較小三歲組幼兒佳且達顯著水準(p<.05),可以解釋為幼兒在三歲時對於錯誤相信的理解隨年齡增長而增進,幼兒漸能依他人的心智狀態來做判斷,而非僅靠外在視覺所看到的線索來判斷。 3. 三歲幼兒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比「未預期內容」作業的表現好,應是施測的方式較活潑,更加吸引幼兒的專注與興趣,幫助幼兒理解脈絡。Item 一位小幼兒玩躲貓貓遊戲之研究(2007) 吳宜真摘 要 本研究採參與觀察法探討一位小幼兒玩躲貓貓遊戲的行為,並試圖詮釋她想法中的躲貓貓遊戲及她在遊戲中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情形。研究者從自己女兒七個月大起至她十八個月大期間和她玩躲貓貓遊戲,觀察她在躲貓貓遊戲中的反應。 結果發現,她在躲貓貓遊戲中的行為可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為「觀察」,接著是「初步參與互動」,最後是「主動玩躲貓貓遊戲」階段。 她在「觀察」階段,主要的遊戲行為為注視及觀察、微笑及笑出聲。在「初步參與互動」階段,她在不同的躲貓貓遊戲情境中選擇性地發出笑容,出現重複拿開遮蔽物、模仿拿起放下遮蔽物及能預測遊戲對象臉再度出現位置的情形。在「主動玩躲貓貓遊戲」階段,約從十二個月大起,她先「練習操弄遮蔽物」就地取材地遮住臉,並開始對遊戲啟始訊號一ㄠㄣ有所回應。在十四個月大左右她對「練習遮眼」產生興趣,她先學習為遊戲對象遮眼,再練習以手或手臂遮住自己的眼睛,並在躲藏中露出一隻眼睛觀察遊戲對象。十七個月大起,她出現躲到家具旁的躲藏遊戲,但她仍會調整位置以便觀察遊戲對象的反應。此時,她在遮眼及藏身躲貓貓遊戲中能躲藏一段時間,並出現短暫抑制露出自己的情形。 她玩遮臉躲貓貓遊戲時,會重複出現注視與觀察、發出笑容與笑聲、拿開遮蔽物、重複玩及對一ㄠㄣ有回應等特質;從她獨特的躲貓貓遊戲玩法裡,可以看出她似乎以為只要她遮住眼睛,就是在躲藏,別人就看不到她。 從她遊戲中的反應,可推敲出她在十個月大出現預測遊戲對象臉出現方位的能力;在她十二個月大時,瞭解遊戲對象有意啟始遊戲的意圖;十六個月大左右,她更能主動扮演躲藏者—抑制露出,不讓遊戲對象看到。這些現象可能隱含著她在十六個月大前,已能初步理解他人的意圖,並預測他人的行動。Item 幼兒的五子棋遊戲發展歷程及在其中之心智理解表現(2014) 呂婉汝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幼兒五子棋遊戲的遊戲發展歷程及幼兒在其中所展現的心智理解能力,採質性研究方法,針對15位大班五歲幼兒在教室自然情境脈絡中的對弈活動進行五子棋遊戲行為資料的蒐集和分析。研究自103 年2月24日至103 年6 月6 日期間,於學習區自由探索時間8:30~9:00在操作家定點攝影及錄音,研究者在這段時間則進行觀察記錄、省思日誌與訪談。蒐集的資料包括錄影資料、研究者及協同研究者的觀察記錄及省思日誌、訪談家長及幼兒的資料,前述資料均轉換為文字之後再進行編碼、歸納分析。經分析與歸納結果,發現如下: 一、幼兒在五子棋遊戲的歷程可分為階段性的三個時期:「規則習得期」、「進入遊戲期」和「遊戲成熟期」。幼兒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需要克服的困難和需要學習/發展的五子棋課題,其學習/發展的五子棋課題也隨著幼兒對遊戲規則的理解而逐步深入五子棋遊戲的內涵之中。 二、幼兒在規則習得期遇到的關鍵困難受五子棋遊戲步驟影響。 三、幼兒表現的下棋策略為:進攻策略、防守策略、評估盤面三大方面。 四、幼兒所展現的心智理解表現:「對他人錯誤相信的理解」、「對於自己與他人意圖的理解」、「製造他人錯誤相信的心智策略」以及「其他運用的心智策略,如:威脅、激將法、誣賴和製造和局等」。Item 幼兒對於假裝心智的理解及其與一般心智理解之相關探究(2006) 廖信達本研究以三、四及五歲幼兒為對象,依Leslie(1987)的觀點,並為配合比較幼兒在假裝與一般狀態下的心智理解情形,設計出三種心智需求難度不同的假裝心智理解作業,分別為「區辨真實與假裝」、「假裝者想法」與「假裝者錯誤想法」作業,探討幼兒對於假裝心智的理解,及其與一般錯誤相信理解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証實,三歲幼兒即已具備「區辨真實與假裝」以及理解「假裝者想法」的能力,亦即能夠理解假裝行為是假裝者內在想法的具體呈現,此一能力早於三歲的幼兒就已具備。不過,幼兒需要發展到四歲才明顯具備有「假裝者錯誤想法」的能力,而四歲幼兒假裝的心智理解能力表現已經相當穩定,他們和五歲幼兒的表現一樣好。 再分析幼兒在假裝與一般錯誤相信作業理解之間的表現,幼兒在假裝及一般錯誤相信作業的表現有顯著的正相關,假裝理解作業得分愈高的幼兒,他們在錯誤相信作業的得分也愈高。證實本研究的假設:幼兒假裝的心智理解能力,並不像Lillard等人(1993b, 1995a, 1998)以為幼兒了解假裝只是從外在行為「做出像…的行動」而不是一種心智表徵的狀態,從本研究的設計與研究結果的發現,可以說明Lillard作業本身的特殊推理需求,很可能是導致幼兒不容易理解假裝心智表徵的原因。同時本研究也證實,四歲幼兒才能勝任「假裝者錯誤想法作業」,如此也說明了幼兒所具備假裝心智的理解能力,並不如Leslie(1987)所述二歲幼兒即已能理解假裝與原本真正行為之間的關係。可見,幼兒對於假裝心智的理解並非是一種全有或全無的狀態,而是逐漸發展出來的能力。 另外,從幼兒在各心智理解作業理由問題的答案質性分析中發現,幼兒在假裝作業比起在一般錯誤相信作業中,更能使用認知狀態的詞彙回答而通過作業。研究者認為假裝是幼兒使用認知狀態詞彙以理解他人心智狀態的有利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