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論表現之相關研究(2009) 徐子晴; Tzu-ching Hsu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57名三至五歲幼兒為對象,探討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解能力兩者之間的關係。其中語言能力除了以看無字圖畫書「青蛙,你在哪裡?」編故事的方式,收集敘事語料以分析幼兒的平均語句長度及複雜句,並進行「一般語言能力測驗(接受性語意能力及語用能力)」、「語法能力測驗」、「補語句型理解作業」的測試。而心智理解能力則以「錯誤相信作業」、「意向作業」及「外表真實區辨作業」來評估。研究發現,幼兒在一般語言能力、補語句型理解能力與心智理解表現之間存在關聯性。幼兒各層面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解能力之間的關聯性,會隨不同年齡層,而展現在不同的語言層面。如:與心智理解能力有顯著關聯性的語言層面,在三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用能力』」;在四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意能力』」與「接受性『語法能力』」;在五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意能力』」、「接受性『語法能力』」及「接受性『語用能力』」。此外,四歲組和五歲組的補語句型理解能力,均與心智理解能力有顯著的關聯。研究者依據上述之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學前幼兒、語言能力、心智理解Item 幼兒欺騙策略與其心智理解之研究(2006) 黃惠湘; Huang, Hui-Hsiang本研究欲針對幼兒在作業情境中之欺騙策略的表現與對於錯誤相信理解之情形,據以分析幼兒本身與對他人心智理解的概況,透過作業施測的方式,探究幼兒內在建構的過程,並檢視不同變項對於幼兒在不同作業中之心智理解表現之影響。 研究方法主要蒐集幼兒在作業情境中表現的欺騙策略類型與行為解釋之口語資料,探討幼兒在欺騙作業與錯誤相信作業表現之間的關係,針對個別幼兒採取ㄧ對ㄧ作業施測方式,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私立幼稚園之三、四、五歲幼兒,共計60名(各年齡層20名)。 在進行心智作業施測之前,參與本研究之全體幼兒均接受「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檢測個人語言理解及口語表達之狀況,針對幼兒語言能力做初步的篩選;心智作業包括「欺騙作業」可分為合作與競爭情境,以藏找遊戲方式進行,分別以3題錯誤相信問題作為幼兒通過作業與否的評分標準,於該作業中還可蒐集幼兒不同類型欺騙策略之表現,作為探知幼兒內在想法的參考依據;「錯誤相信作業」包含「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業」,分別以5題錯誤相信問題作為幼兒通過作業與否的評分標準,並檢視幼兒在作業中表現的心智理解能力。 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語言能力於一定標準的情況下,「年齡」變項對於本研究幼兒之心智作業表現具有最顯著影響,幼兒三到四歲之間,心智理解能力具有明顯的提昇變化,其表現在作業的通過率、欺騙策略的多樣性與自發性、以及幼兒對於自己或他人錯誤相信之想法與行動的解釋觀點;「性別」因素對於本研究三至五歲幼兒心智作業的理解情形並無顯著影響,與先前文獻所述,女性幼兒可能具有性別優勢的結果並不一致。 在比較各作業通過人數時發現,幼兒在欺騙作業的通過情形,優於錯誤相信作業,此結果符合Sullivan和Winner(1993)之主張,其認為三歲幼兒在被要求主動欺騙對手時,能表現出較佳的錯誤相信推理能力,在嵌有欺騙的脈絡情境中,幼兒的心智理解表現較佳。Item 幼兒象棋(暗棋)遊戲內涵及其心智理解之研究(2009) 傅麗珍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大班幼兒象棋(暗棋)遊戲內涵及幼兒在象棋(暗棋)遊戲中對於自己及他人心智理解的情形。研究方法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民族誌,以研究者任教的班級—台北縣某一幼稚園大班26名幼兒為研究對象,自96 年10月14日至97 年3 月31 日止,於教室益智角設置象棋桌,並架設攝影機,拍攝大班幼兒進行象棋(暗棋)遊戲的歷程,資料蒐集包括錄影資料、研究者及協同研究者的觀察記錄及省思日誌、訪談家長及幼兒的資料,前述資料均轉換為文字之後再進行編碼、歸納分析。 研究發現分為幼兒象棋(暗棋)遊戲的內涵、幼兒使用的下棋策略及幼兒在象棋(暗棋)遊戲中對於自己及他人的心智理解等三部分。 一、 幼兒象棋(暗棋)遊戲的內涵可區分為三個階段: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習得期、進入象棋(暗棋)遊戲期及象棋(暗棋)遊戲成熟期,另加以說明幼兒象棋(暗棋)遊戲行為、幼兒習得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的關鍵困難及幼兒自創遊戲玩法之關係及幼兒是如何習得象棋(暗棋)遊戲規則。 二、 幼兒使用的下棋策略可分為翻棋策略、進攻(吃棋)策略、防守(躲避)策略、評估盤面策略 三、 幼兒在象棋(暗棋)遊戲中對於自己及他人的心智理解包括有:「對他人錯誤相信的理解」、「區辨表面與真實」、「對於自己及他人意圖的理解」、「對於自己及他人情緒的理解」及「運用心智的策略」 研究結論分為六點:一、幼兒象棋(暗棋)遊戲內涵隨幼兒對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的理解而逐步深入。二、幼兒在習得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的過程中歷經許多規則關鍵困難。三、大班幼兒的象棋(暗棋)下棋策略可以達到相當完整與精湛的境界。四、幼兒歷經內化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發展下棋策略後,更能展現出心智理解的能力及使用心智相關的策略五、大班幼兒心智理解能力的發展已趨於完整。六、象棋(暗棋)遊戲有助於幼兒心智理解能力的發展。 研究者對父母及幼教老師的建議為:提供幼兒適當的方法及足夠的時間學習象棋(暗棋)遊戲、透過象棋遊戲增進幼兒策略思考及心智理解能力、透過象棋(暗棋)遊戲增進情緒理解及調節能力。 研究者對未來研究的建議為:可就小學以上兒童的象棋遊戲內涵進行研究、可就規則性遊戲進行研究、可就規則性遊戲中幼兒心智理解的表現進行研究。Item 幼兒的五子棋遊戲發展歷程及在其中之心智理解表現(2014) 呂婉汝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幼兒五子棋遊戲的遊戲發展歷程及幼兒在其中所展現的心智理解能力,採質性研究方法,針對15位大班五歲幼兒在教室自然情境脈絡中的對弈活動進行五子棋遊戲行為資料的蒐集和分析。研究自103 年2月24日至103 年6 月6 日期間,於學習區自由探索時間8:30~9:00在操作家定點攝影及錄音,研究者在這段時間則進行觀察記錄、省思日誌與訪談。蒐集的資料包括錄影資料、研究者及協同研究者的觀察記錄及省思日誌、訪談家長及幼兒的資料,前述資料均轉換為文字之後再進行編碼、歸納分析。經分析與歸納結果,發現如下: 一、幼兒在五子棋遊戲的歷程可分為階段性的三個時期:「規則習得期」、「進入遊戲期」和「遊戲成熟期」。幼兒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需要克服的困難和需要學習/發展的五子棋課題,其學習/發展的五子棋課題也隨著幼兒對遊戲規則的理解而逐步深入五子棋遊戲的內涵之中。 二、幼兒在規則習得期遇到的關鍵困難受五子棋遊戲步驟影響。 三、幼兒表現的下棋策略為:進攻策略、防守策略、評估盤面三大方面。 四、幼兒所展現的心智理解表現:「對他人錯誤相信的理解」、「對於自己與他人意圖的理解」、「製造他人錯誤相信的心智策略」以及「其他運用的心智策略,如:威脅、激將法、誣賴和製造和局等」。Item 幼兒對於假裝心智的理解及其與一般心智理解之相關探究(2006) 廖信達本研究以三、四及五歲幼兒為對象,依Leslie(1987)的觀點,並為配合比較幼兒在假裝與一般狀態下的心智理解情形,設計出三種心智需求難度不同的假裝心智理解作業,分別為「區辨真實與假裝」、「假裝者想法」與「假裝者錯誤想法」作業,探討幼兒對於假裝心智的理解,及其與一般錯誤相信理解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証實,三歲幼兒即已具備「區辨真實與假裝」以及理解「假裝者想法」的能力,亦即能夠理解假裝行為是假裝者內在想法的具體呈現,此一能力早於三歲的幼兒就已具備。不過,幼兒需要發展到四歲才明顯具備有「假裝者錯誤想法」的能力,而四歲幼兒假裝的心智理解能力表現已經相當穩定,他們和五歲幼兒的表現一樣好。 再分析幼兒在假裝與一般錯誤相信作業理解之間的表現,幼兒在假裝及一般錯誤相信作業的表現有顯著的正相關,假裝理解作業得分愈高的幼兒,他們在錯誤相信作業的得分也愈高。證實本研究的假設:幼兒假裝的心智理解能力,並不像Lillard等人(1993b, 1995a, 1998)以為幼兒了解假裝只是從外在行為「做出像…的行動」而不是一種心智表徵的狀態,從本研究的設計與研究結果的發現,可以說明Lillard作業本身的特殊推理需求,很可能是導致幼兒不容易理解假裝心智表徵的原因。同時本研究也證實,四歲幼兒才能勝任「假裝者錯誤想法作業」,如此也說明了幼兒所具備假裝心智的理解能力,並不如Leslie(1987)所述二歲幼兒即已能理解假裝與原本真正行為之間的關係。可見,幼兒對於假裝心智的理解並非是一種全有或全無的狀態,而是逐漸發展出來的能力。 另外,從幼兒在各心智理解作業理由問題的答案質性分析中發現,幼兒在假裝作業比起在一般錯誤相信作業中,更能使用認知狀態的詞彙回答而通過作業。研究者認為假裝是幼兒使用認知狀態詞彙以理解他人心智狀態的有利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