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學步兒的心智理解與母親的心智言談之相關研究
    (2014) 王月慧
    本研究以探討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及母親心智言談對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影響為目的,採方便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的方式於大台北地區找尋家中有16個月、18個月、21個月、24個月大學步兒的家庭,並以學步兒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測驗學步兒心智理解能力的工具為Southgate等人(2007)設計的「預期注視」典範心智理解作業;評估學步兒語言能力的工具為「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問卷(台灣版)」(劉惠美、曹峰銘編製,2010);調查母親心智言談的範圍包括母親與學步兒在親子共讀中產出的知覺言談、意圖/欲求言談、認知言談、及情緒言談。 本研究包含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情形」研究,第二部份為「母親的心智言談與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關係」研究。本研究第一部份旨在檢視台灣學步兒在心智理解作業上的通過情形,以79名學步兒為對象,分四個月齡組(16個月、18個月、21個月、24個月)進行施測,施測工具為「預期注視」典範的未預期移位作業,並考驗心智理解得分在學步兒背景變項上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在三個月後的變化。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 台灣學步兒在錯誤相信理解作業上的通過率隨月齡增加而提高,學步兒於21個月大時是發展理解錯誤相信能力的重要轉銜點,挑戰了以往認定學步兒尚未發展錯誤相信理解能力的論點。 二、 台灣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在結合真實相信理解與錯誤相信理解的心智理解作業之通過率低於英語系國家,說明了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不具普世性的特點。 三、 在影響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因素方面,本研究發現學步兒的語言能力及母親教育程度對T1、T2的學步兒心智理解能力均有影響,家庭經濟地位僅在T1對心智理解能力有影響,卻未持續到T2,這顯示語言高分組的學步兒與高學歷母親的學步兒在T1、T2皆出現穩定通過心智理解作業的現象,呼應過去研究指稱高學歷母親提供的資源較為豐富多元,因而影響學步兒較早發展出理解真實相信與錯誤相信的心智理解能力,這同時顯示學步兒是在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中發展心智理解能力。 本研究第二部份旨在探討親子共讀時母親的心智言談對學步兒心智理解的影響,研究同樣以第一部份的79名學步兒為對象,進行親子共讀的錄影與語料分析,藉以瞭解親子共讀時心智言談的內涵與學步兒心智理解得分的相關。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台灣母親與學步兒進行親子共讀的心智言談內容以知覺言談最多,其次是意圖/欲求言談與認知言談。國外研究發現母親最常產出的情緒言談並非台灣母親心智言談的主要內容。同時,學步兒月齡是影響台灣母親選擇心智言談類型的重要因素。 二、 學步兒進行親子共讀的心智言談內容以知覺言談、意圖/欲求言談最多,但學步兒即使產出心智言談通常也只是點到為止,仍依賴母親的引導與敘說。因此,母親如欲鷹架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便需要學習使用能促進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心智言談型態。 三、 並非所有的心智言談都有助於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唯有在親子共讀情境中談論個體認知、情緒狀態的心智言談才對學步兒心智理解能力有所助益,這些心智言談也是教育上提升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重要介入點。 四、 在親子共讀情境中,學步兒會對自身與故事人物的心智狀態感到好奇,當學步兒有能力表達自身或故事人物的認知狀態與知覺狀態時,學步兒將從中獲取心智理解的明顯進展。
  • Item
    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與親子心智言談
    (2011) 陳香如; Hsiang-ju Chen
    學齡前階段是幼兒社會互動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擁有趨近或甚至於超過一般幼兒智商的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卻在社會互動溝通的環節上產生障礙。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心智理論的缺陷是造成自閉症兒童在社會互動溝通上產生障礙的可能主因。有鑑於此,那麼最親近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們該如何協助他們在心智理論的發展。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四歲至六歲半的二十位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為實驗組、二十位一般幼兒為對照組。運用心智理論量表來了解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和一般幼兒心智理論發展的差異,以及透過母親和幼兒共同閱讀圖畫故事書探討親子心智言談的方式,並且進一步探究兩組幼兒心智理論的發展與親子心智言談的相關性。本研究主要發現有三: 一、在生理、心理年齡相當下,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得 分和一般幼兒相比明顯較低。 二、在親子共讀語句長度相當下,高功能自閉症組心智言談方式在次 數以及頻率方面較一般組明顯較低。 三、高功能自閉症組和一般組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表現和親子心智言 談都達到高度相關性。 綜合以上所述,根據本研究結果可以進一步討論如何透過提升親子共讀的品質來協助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的發展。
  • Item
    幼兒象棋(暗棋)遊戲內涵及其心智理解之研究
    (2009) 傅麗珍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大班幼兒象棋(暗棋)遊戲內涵及幼兒在象棋(暗棋)遊戲中對於自己及他人心智理解的情形。研究方法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民族誌,以研究者任教的班級—台北縣某一幼稚園大班26名幼兒為研究對象,自96 年10月14日至97 年3 月31 日止,於教室益智角設置象棋桌,並架設攝影機,拍攝大班幼兒進行象棋(暗棋)遊戲的歷程,資料蒐集包括錄影資料、研究者及協同研究者的觀察記錄及省思日誌、訪談家長及幼兒的資料,前述資料均轉換為文字之後再進行編碼、歸納分析。 研究發現分為幼兒象棋(暗棋)遊戲的內涵、幼兒使用的下棋策略及幼兒在象棋(暗棋)遊戲中對於自己及他人的心智理解等三部分。 一、 幼兒象棋(暗棋)遊戲的內涵可區分為三個階段: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習得期、進入象棋(暗棋)遊戲期及象棋(暗棋)遊戲成熟期,另加以說明幼兒象棋(暗棋)遊戲行為、幼兒習得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的關鍵困難及幼兒自創遊戲玩法之關係及幼兒是如何習得象棋(暗棋)遊戲規則。 二、 幼兒使用的下棋策略可分為翻棋策略、進攻(吃棋)策略、防守(躲避)策略、評估盤面策略 三、 幼兒在象棋(暗棋)遊戲中對於自己及他人的心智理解包括有:「對他人錯誤相信的理解」、「區辨表面與真實」、「對於自己及他人意圖的理解」、「對於自己及他人情緒的理解」及「運用心智的策略」 研究結論分為六點:一、幼兒象棋(暗棋)遊戲內涵隨幼兒對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的理解而逐步深入。二、幼兒在習得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的過程中歷經許多規則關鍵困難。三、大班幼兒的象棋(暗棋)下棋策略可以達到相當完整與精湛的境界。四、幼兒歷經內化象棋(暗棋)遊戲規則、發展下棋策略後,更能展現出心智理解的能力及使用心智相關的策略五、大班幼兒心智理解能力的發展已趨於完整。六、象棋(暗棋)遊戲有助於幼兒心智理解能力的發展。 研究者對父母及幼教老師的建議為:提供幼兒適當的方法及足夠的時間學習象棋(暗棋)遊戲、透過象棋遊戲增進幼兒策略思考及心智理解能力、透過象棋(暗棋)遊戲增進情緒理解及調節能力。 研究者對未來研究的建議為:可就小學以上兒童的象棋遊戲內涵進行研究、可就規則性遊戲進行研究、可就規則性遊戲中幼兒心智理解的表現進行研究。
  • Item
    幼兒在故事情境與真實情境中錯誤相信理解之研究
    (2006) 李姵嬅; Lee, Pei-Hua
    本研究期望藉由故事情境錯誤相信作業與真實情境錯誤相信作業,瞭解三歲幼兒錯誤相信理解的發展。研究的對象為六十位三歲幼兒,包含三十位小三歲組幼兒(範圍在3歲0個月到未滿3歲6個月),三十位大三歲組幼兒(範圍在3歲6個月到未滿4歲0個月),採隨機分派方式分派到故事情境或真實情境錯誤相信作業中。 以共變數分析去除語言和智力因素後,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三歲幼兒在真實情境下表現較優且達顯著水準(p<.01),而在真實情境未預期移位作業中大三歲組幼兒的表現已超過機會水準。 2. 大三歲組幼兒對錯誤相信作業的表現較小三歲組幼兒佳且達顯著水準(p<.05),可以解釋為幼兒在三歲時對於錯誤相信的理解隨年齡增長而增進,幼兒漸能依他人的心智狀態來做判斷,而非僅靠外在視覺所看到的線索來判斷。 3. 三歲幼兒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比「未預期內容」作業的表現好,應是施測的方式較活潑,更加吸引幼兒的專注與興趣,幫助幼兒理解脈絡。
  • Item
    一位小幼兒玩躲貓貓遊戲之研究
    (2007) 吳宜真
    摘 要 本研究採參與觀察法探討一位小幼兒玩躲貓貓遊戲的行為,並試圖詮釋她想法中的躲貓貓遊戲及她在遊戲中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情形。研究者從自己女兒七個月大起至她十八個月大期間和她玩躲貓貓遊戲,觀察她在躲貓貓遊戲中的反應。 結果發現,她在躲貓貓遊戲中的行為可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為「觀察」,接著是「初步參與互動」,最後是「主動玩躲貓貓遊戲」階段。 她在「觀察」階段,主要的遊戲行為為注視及觀察、微笑及笑出聲。在「初步參與互動」階段,她在不同的躲貓貓遊戲情境中選擇性地發出笑容,出現重複拿開遮蔽物、模仿拿起放下遮蔽物及能預測遊戲對象臉再度出現位置的情形。在「主動玩躲貓貓遊戲」階段,約從十二個月大起,她先「練習操弄遮蔽物」就地取材地遮住臉,並開始對遊戲啟始訊號一ㄠㄣ有所回應。在十四個月大左右她對「練習遮眼」產生興趣,她先學習為遊戲對象遮眼,再練習以手或手臂遮住自己的眼睛,並在躲藏中露出一隻眼睛觀察遊戲對象。十七個月大起,她出現躲到家具旁的躲藏遊戲,但她仍會調整位置以便觀察遊戲對象的反應。此時,她在遮眼及藏身躲貓貓遊戲中能躲藏一段時間,並出現短暫抑制露出自己的情形。 她玩遮臉躲貓貓遊戲時,會重複出現注視與觀察、發出笑容與笑聲、拿開遮蔽物、重複玩及對一ㄠㄣ有回應等特質;從她獨特的躲貓貓遊戲玩法裡,可以看出她似乎以為只要她遮住眼睛,就是在躲藏,別人就看不到她。 從她遊戲中的反應,可推敲出她在十個月大出現預測遊戲對象臉出現方位的能力;在她十二個月大時,瞭解遊戲對象有意啟始遊戲的意圖;十六個月大左右,她更能主動扮演躲藏者—抑制露出,不讓遊戲對象看到。這些現象可能隱含著她在十六個月大前,已能初步理解他人的意圖,並預測他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