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兩個家庭的大班幼兒收視行為探究(2009) 高藝珊; Yi-shan Kao摘要 本研究以參與觀察法瞭解兩個家庭的大班雙胞胎幼兒在家收看電視的情形,也透過訪談幼兒父母及幼兒,探究學齡前幼兒收視行為的意義。本研究重要的發現有以下幾點: 一、幼兒的收視行為會受到家庭脈絡的影響,本研究兩個家庭的大班幼兒其收視行為在截然不同的家庭脈絡中呈現出非常不一樣的面貌來。 二、本研究歸納出兩個家庭的大班幼兒其收視行為皆受到家庭脈絡中四個具直接影響力的因素影響,包括: (一)手足互動:手足間的權力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到幼兒與手足共視時掌控收視與節目選擇的情況。 (二)父母對電視的互動與教養:父母對孩子收看電視的看法與其介入孩子收視行為的方式,會對幼兒的收視行為有影響。 (三)收看電視外的其他活動:孩子在家除了看電視外,是否有其他活動可供選擇、參與,較多活動可供參考的家庭,孩子收視時數會自然較少。 (四)家中收看電視的場所:收看電視的場所是隱密性高或開放性高,會影響到父母對孩子收視行為的監控程度。 此四種因素間彼此也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且這些因素可以尋溯至受更大的家庭經濟、父母教養觀念等鉅觀因素之影響。 三、本研究結果指出,即使是大班的年幼兒童不是被動收看電視的受害者,而是具有主動性的收視觀眾,且收看電視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份,當有更有趣的遊戲或其他活動提供幼兒選擇、參與,孩子自然不會成為重度收視者。 關鍵字:學齡前幼兒、收視行為、家庭脈絡Item 學齡前幼兒幽默表現之研究(2009) 陳巧湄; Chen Chiao Mei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學齡前幼兒在幼兒園情境中的自發性幽默表現情形,並瞭解「活動型態」、「年齡層」、「友誼關係」與幼兒幽默表現的關係。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方法,於幼兒園戶外、角落、用餐等活動之時段,以自然觀察方式,收集三十名中大班幼兒的自發性幽默表現。本研究根據Martin等人(2003)與張鐿霏(2006)兩者研究所提出的幽默類型為基礎,進一步分析出中大班幼兒幽默類型。經分析與歸納結果,發現如下: 幼兒的幽默類型方面:(1)以「幽默發出的『對象』與『意圖』」為向度,分析結果計有:娛樂他人型幽默、轉移注意力型幽默、貶低他人類型幽默、自我調侃型幽默、與他人分享型幽默及自我娛樂型幽默,其中以「與他人分享型幽默」表現類型出現最多。(2)以「引發幼兒出現幽默表現的原因」為向度,分析結果計有:討論禁忌與流行話題、自我優越感、新奇有趣的言行、文字聲音遊戲,並以「新奇有趣的言行」出現較多。幼兒的幽默表現特性則有:自娛娛人、嘲諷他人、化解危機,並且具有創新性、取代性、連續性、流行性、感染性、累加性、複合性與發展性。不同活動型態中,幼兒有不同的幽默表現,而幼兒的年齡、友誼關係與其幽默表現類型則無相關性。 本研究歸納出的幽默類型與Martin等人(2003)提出關於成人的幽默型態不同。本研究所發現之幼兒幽默表現類型較為多樣化,也具有不同特質。其次,本研究所發現的幽默類型與張鐿霏(2006)研究中針對2-4歲幼兒所發現相似,但本研究所觀察對象年齡為5-6歲的幼兒,其幽默類型風貌更為豐富,幽默特性也更為多元,故也延續張鐿霏(2006)後在幼兒幽默表現的研究上的重要發現。建議未來可在不同教學型態之幼兒園中,進行相關研究,以發掘更多幼兒的幽默表現與幽默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