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Item 兒童對中文組字知識的理解(2008) 林雅芬; Lin, Ya-fen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對中文組字知識的理解表現,並檢視組字知識與認字能力的相關性。在本研究中採用Ho,Yau及Au(2003)所提出之中文組字知識發展理論之觀點,將「組字知識」(orthographic knowledg)界定為五大要素:字體表面配置知識、結構的知識、部件訊息知識、位置知識、功能性知識,來進行深入的探討。 在研究方法方面,採用橫斷研究法,以台北縣板橋市A公立國民小學之幼稚園大班及國小一、二年級兒童,共86名作為研究對象,測試其中文組字知識及認字能力之表現,並進行分析比較。將本研究主要結果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不同年齡層之兒童,對中文組字知識的整體表現具有顯著差異。 二年級表現優於一年級及幼稚園大班之兒童;一年級優於幼稚園大班之兒童。 (二)在中文組字知識的五大要素中,字體表面配置、結構知識,三組無顯著差異;但在較高層次的部件訊息、位置及功能知識,則有顯著的年齡差異。 (三)認字能力與組字知識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r =.68,p<.01),顯示兒童在認字能力表現越佳者,其在組字知識的表現亦較佳。 (四)認字能力可獨立解釋組字知識能力47%的變異量;當放入年齡之效用後,可提升4%的變異量,換言之,年齡、認字能力兩變項總計可預測組字知識51%的變異量。 本研究根據研究之結果,提出對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引導幼兒聆聽故事--以一位幼稚園的中班教師為例(2008) 王美懿; Wang, mei -i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引導幼兒聆聽故事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研究者以身兼教學者的研究方式,以本身任教的中班組幼兒為教學對象,展開三階段的教學改進歷程。收集的資料包括教學過程的錄音、錄影,訪談以及教學省思。 教學策略方面,第一階段運用交互教學法提昇幼兒的閱讀理解;第二階段除了應用一部分的交互教學策略外,還搭配進行與故事內容相關的教學活動;第三階段改進教師說故事的技巧,讓幼兒喜歡聆聽故事。 以下說明三個階段的教學研究結果 第一階段:依據幼兒的表現狀況發現教師所面臨的問題包括(一)更需要克服少數幼兒不想參與活動的狀況(二)討論的時候秩序容易混亂。 第二階段:依據這個階段幼兒的表現狀況持續檢視第一階段的兩個問題,發現教師雖然已有改進,但是仍有需要改進之處,而且,還發現新的問題。 第三階段:教師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幼兒的分心情況也獲得改善。解決問題的策略包括(一)在說故事前利用圖卡和孩子玩遊戲(二)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加入小遊戲(三)說故事前將圖畫書放在教師說故事的位置(四)找到自己善於表達的故事內容(五)改變座位的型態。最後是探究討論時秩序容易混亂的因應策略,包括(一)從故事內容中自然地引發出問題與幼兒討論(二)觀察孩子的發表內容是否有交集,避免幼兒爭奪發言權(三)將孩子的問題融入接下來的故事。討論過程所發現的缺點包括。(一)回應幼兒的方式容易讓幼兒退怯(二)問句類型偏向「評鑑性問題」(三)回答問題的過程幼兒容易分心。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引導幼兒聆聽故事活動的問題和解決的策略。本研究改進的歷程可供幼教工作者參考,並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說故事教學、圖畫書、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