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正念訓練對職業高爾夫選手推桿表現及腦波之影響(2024) 陳品伃; Chen, Pin-Yu競技運動場上,保持最佳心理狀態是運動員巔峰表現的關鍵。過去研究指出正念訓練對運動員心理狀態及運動表現有正向的效果。然而,在提升高爾夫運動表現上似乎沒有一致的結果,以及缺乏隨機對照試驗和客觀性神經科學之指標測量的實驗設計。本研究使用正念—接納—承諾(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的課程介入,招募共 24 位職業高爾夫選手。採用隨機對照試驗將所有參與者分派至接受 4 週共 8 小時正念訓練的實驗組,或無介入的控制組,在訓練的前後皆進行運動正念量表檢測、10 英呎推桿 60 球測驗、腦波指標 T3α、SMR 與 Fmθ 之測量,以及注意程度、控制程度以及放鬆程度之視覺類比量表測量。透過獨立樣本 t 檢定以檢驗兩組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 α = .05。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正念訓練後,運動正念總分和推桿表現皆顯著提升。腦波 Fmθ 、T3α 與 SMR 功率實驗組和控制組間皆未達顯著差異。視覺類比量表中,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對動作細節的注意程度和控制程度以及放鬆程度上也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支持正念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職業高爾夫選手的推桿表現及運動正念分數,並且提供了正念訓練對推桿表現的心理和生理運作機制,為未來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Item 熱情對心理資本及運動表現影響之研究:以高中籃球聯賽女子乙級球員為例(2024) 張瑋竣; Chang, Wei-ChunItem 健美選手心理韌性與正念傾向之研究(2024) 薛永智; Yung-Chih, HSUEH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國內不同背景變項健美選手在心理韌性與正念傾向之相關。先前研究已明確指出心理韌性、正念對提升運動表現有正向影響,但未有針對健美選手心理能力之研究探討。本研究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健美選手在心理韌性、正念傾向之差異。方法:本研究實驗參與者為198位年齡介於16至55歲現役男、女性健美選手,且在近五年獲獎前五名之選手。研究結果:在性別方面,心理韌性、當下注意力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在總訓練年資方面,正念傾向、當下注意力在12年以上組顯著高於介於2-4年組;參賽年資方面,正念傾向、當下注意力在8年以上組顯著差異2-4年組;在相關結果部分,心理韌性與正念傾向,在「接納」與心理韌性達最高相關性。結論:其一,男性健美選手在心理韌性以及自信心表現較女性選手優異;其二,總訓練年資較長和參賽年資較多選手皆具有對訓練投入、專注度之優勢,容易達到心流狀態,影響未來成績表現。其三,提高健美選手心理韌性,可以關注在正念傾向的「接納」能力之發展。基於本研究發現,未來研究可進一步聚焦正念傾向次項接納對健美選手心理韌性提升之影響,以幫助選手提高表現並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Item 單次性SMR神經回饋訓練對職業高爾夫選手推桿表現之影響(2022) 吳家豪; Wu, Jia-Hao感覺動作節律(SMR)活動與運動執行中的自動化和流暢有關。根據之前的研究,神經回饋訓練可以有效提高運動表現。然而,研究很少充分探索更具備實用價值的單次訓練和針對職業選手的應用。本研究招募了 40 名慣用右手的職業高爾夫選手。透過交叉設計和塊狀隨機分配確定參與神經回饋訓練和控制條件的次序。參與者被要求進行 10 英尺共180球推桿任務,在兩個情境的任務相同,同時在神經回饋訓練前後記錄腦電圖(EEG)。本研究透過視覺類比量表來檢測前測和後測不同情境下注意力、控制感以及放鬆程度的差異。透過相依樣本 t 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檢驗兩種情境之間的差異。我們發現,與控制情境相比,神經回饋訓練在提高推桿表現(p = 0.006)和 SMR 功率(p = 0.011)方面是有效的。透過視覺類比量表我們還發現,與控制情境相比,神經回饋訓練後的參與者對動作細節的注意力(p< 0.000)和控制感(p < 0.000)顯著降低,並且在身體放鬆程度上變得更加放鬆(p = 0.009)。這項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的缺口,揭示了單次性提升SMR神經回饋訓練可以提高職業高爾夫選手動作準備前的SMR功率與推桿表現。未來的研究建議增加保留測驗來檢驗單次性神經回饋訓練的保留效果,進而提高在實際領域的應用價值。Item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對競技倦怠之預測(2018) 李筱苹; Li, Siao-Ping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對競技倦怠之預測。本研究參與者為106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男女子組之選手,共計325人。研究工具為「教練-選手關係量表」、「運動自信心量表」、「競技倦怠量表」,所得資料採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統計分析了解變項間相關和預測之情形。研究結果顯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和競技倦怠皆呈負相關。在教練-選手關係預測競技倦怠方面,教練-選手關係中之「承諾感」可顯著負向預測競技倦怠,表示選手跟教練的承諾感越高,則可壓抑倦怠的感受;而在運動自信心預測競技倦怠方面,運動自信心中之「認知效率信心」可顯著負向預測競技倦怠,表示選手認知的自信心越高,越不易產生倦怠。也就是說,運動自信心是選手必要的心理條件因素,若選手能獲得更多自信心可降低倦怠發生,若可在大專階段能夠獲得更多的自信心或降低競技倦怠,可避免大專時成為運動選手生涯的盡頭,然而選手對專項訓練也可能因與教練的承諾感越高,而有越高的維持意圖,較不易產生倦怠,也很有可能延長運動生涯,甚至繼續往職業生涯發展。Item 不同等長收縮時間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對仰臥推擲表現之影響(2016) 楊佳琇; Yang, Chia-Hsiu目的:探討以不同最大自主等長收縮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 時間,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後,對上肢力量與爆發力表現之影響。方法: 12名男性擲部選手 (年齡,20.8 ± 2.2歲;身高,1.78 ± 0.04公尺;體重,92.2 ± 15.3公斤;仰臥推舉三次最大反覆肌力,110.2 ± 16.2公斤) 自願參與此重複量數且交叉設計之實驗。每位受試者須接受3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包括3組3秒仰臥推舉MVIC處理 (3MVIC) 、3組5秒仰臥推舉MVIC處理 (5MVIC) 與控制處理 (CON) ,每種處理須間隔至少48小時。於實驗處理前 (前測) 與後,受試者須進行3組,每組反覆2次的仰臥推擲 (bench press throw, BPT) 測驗,組間休息4分鐘。本研究以拉線式電位計記錄推擲高度與槓鈴騰空時間,並進一步分析推擲高度,以及速度、力量與功率之平均值與峰值。結果:不論是3MVIC、5MVIC或是CON處理,推擲高度於第4分鐘 (29.87 ± 4.09 cm) 、第8分鐘 (29.44 ± 4.15 cm) 、第12分鐘 (29.30 ± 3.61 cm) 與後測平均值 (29.54 ± 3.87 cm),均顯著低於前測平均值 (30.99 ± 3.81 cm, p< .05) 。不論是3MVIC、5MVIC或是CON處理,功率峰值於第4分鐘 (1036 ± 97 W) 、第8分鐘 (1022 ± 92 W) 與後測平均值 (1032 ± 92 W),皆顯著低於前測平均值 (1068 ± 91 W, p < .05) 。不論是3MVIC、5MVIC或是CON處理,力量峰值於第4分鐘、第8分鐘、第12分鐘以及後測平均值,均與前測平均值並無顯著差異。結論:3MVIC處理與5MVIC處理,可能會誘發肌肉疲勞,因此,可能無法提升訓練良好運動員的上肢爆發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