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006
Browse
11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因應與策略(2009/08-2010/07) 陳佳宏Item 戒嚴時期『臺灣獨立運動案』研究案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98專案(2009/04-2009/12) 陳佳宏Item 鳳去臺空江自流(臺北市 : 博揚文化出版, 2010-03-01) 陳佳宏Item 『美麗島軍法大審』期間國內輿論情勢之演變(2009/01-2009/12) 陳佳宏Item 全球化下的臺灣文史藝術『優質通識教育課程計畫 C類:臺灣主題課程發展』(2009/02-2009/07) 陳佳宏Item 2008年臺灣政治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三)(2009-12-18) 陳佳宏Item 殖民、再殖民到解殖民(2008-11-08) 陳佳宏Item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因應與策略(2009-12-08) 陳佳宏Item 「四二四刺蔣事件」與海外台獨運動之分合(2008-04-26) 陳佳宏Item 國家與地方社會之間(2011/08-2012/07) 許佩賢本文以1910年前後一個國語學校畢業的公學校教師──張式穀為中心,考察其在殖民政權設定的框架中如何摸索「發達」的道。 張式穀於日本領台時,大約正好是入學年齡,可以說是台灣第一代可以完整接受新式教育的地方菁英。除了當醫師之外,在1910年代之前,升學國語學校、畢業後回故鄉擔任公學校教師,是台灣地方菁英的最好選擇。但是1910年代以後,由於社會各種產業迫切需求人材,許多青年教師受到吸引而放棄教職,轉行從事實業,開啟與公學校教師完全不同的人生,其後以各種形式飛黃騰達。 張式穀於1920年離開教職,進入基層行政體系擔任庄長,1930年代以後成功轉成工商業界人士,同時成為台灣總督府以專賣利權拉攏的對象。這些不同時期人生進路的選擇,很明顯的都與殖民統治機制的變化有關,同時也都相當程度的受到統治當局的規範與限制。 張式穀模式特別適用於1890年前後出生,在日本領台時正好達到入學年齡的世代。這個世代中多數的受新教育者,很可能是像張式穀這樣,憑著一身的學識、能力,在地方社會、而且只在地方社會中活動,在總督府設定的框架中,累積自己的實力、摸索發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