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00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2
  • Item
    殖民、再殖民到解殖民
    (2008-11-08) 陳佳宏
  • Item
    美麗島30周年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09-12-01) 陳佳宏
  • Item
    文創產業「創作端」的關鍵成功要素
    (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研究院, 2009-04-01) 陳佳宏
    本文透過考察日治中期公學校畢業生在社會上的狀況,重新思考日治時期新教育的社會意義。1920年代以後,學校體系整備,就學人數也逐漸增加。臺灣總督府或教育關係者的預想是,大部分臺灣人只要公學校畢業即可投入職場,但是對選擇接受新教育的臺灣人來說,可能很多人正想藉此擺脫農民的位置, 兩者之間出現了相當的落差。公學校教育為畢業生帶來不同的生涯發展,農村中從公學校畢業的人,至少有20%的人日後得以脫離農業等依靠勞力的傳統生業。臺灣社會逐漸認識到,學歷是可以證明自己能力的證明書。有學習意欲的臺灣兒童,爭取自己進入近代學校的機會,以公學校為起點,一階一階的取得更高學校的入學資格,或是以此學力/學歷為基礎,嘗試正規升學管道以外的學習機會,以便能在社會上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雖然整個日治時期,自公學校畢業的人還不是多數,但是他們對自己所受的新教育抱著自豪威。他們之中有人繼續升學,甚至留學,成為知識菁英;更大多數的人雖然沒有繼續升學,但他們充分發揮公學校所學習的知識、能力,或善用公學校畢業的學歷資格,在社會上活躍。這些沒有繼續升學的公學校畢業生,提供我們重新思考日治時期新教育的社會意義。
  • Item
    褒揚及忠烈祠祀榮典制度之研究
    (2007/07-2008/03) 蔡錦堂; 鄧文龍
    本計畫將從史料去探討中華民國的褒揚及忠烈祠祀制度建立之歷史沿革、歷史意義與立法精神,其次配合與國外相關榮典制度的比較,以及目前國內狀況的調查,檢討現行褒揚法規與忠烈祠祀制度的合理性與妥適性,最後提出關於褒揚及忠烈祠祀的建議方案,供政府機構參考之用。
  • Item
    台灣?日本?中國慰靈設施之比較研究
    (2008/08-2009/07) 蔡錦堂
    「戰爭」對於近代國家與民眾到底意味著什麼?本計畫不打算從傳統的戰爭史角度 切入,而擬從赴戰場為國家或政權犧牲殉死的所謂「英靈」或「烈士」、這些死難的士 兵,國家為他們所建立的「慰靈設施」的研究著手。 本計畫分三年進行,就地理空間、歷史關係最為接近的台灣、日本、中國的慰靈設 施(包括:忠烈祠、招魂社、護國神社、靖國神社、忠魂碑、軍人公墓、戰歿者墓園、 烈士陵、戰爭紀念碑等等)作比較研究,除進行文獻資料的蒐尋外,亦著重上述慰靈設 施「非文獻資料」的現地田野調查。研究內容包含這些慰靈設施的種類、歷史沿革、設 立的時代意義、特性與異同,最主要的是透過這些慰靈設施的歷史學研究,凝視戰爭對 國家與民眾的關係。戰爭對國家、民眾到底意味著什麼?國家或政權藉著這些慰靈設施 是要對殉死士兵慰靈哀悼的同時,亦作為對戰爭的反思?或者其實旨在激勵民眾的愛國 心,驅使民眾上戰場,激化戰爭的擴大? 在近代歷史錯綜糾葛的台灣、日本與中國,透過三者各自的慰靈設施背後歷史意涵 的比較解讀,當有助於更進一步瞭解「戰爭」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