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國中學生校園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之研究
    (2007) 吳嫦瑜; Chang-Yu Wu
    本研究旨在探討法規、環境與教育三面向之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對國中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及「校園運動事故傷害發生率」影響之成效。本研究採不對等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包含兩所國中之八年級學生,有6個班級,學生共215人,其中實驗組116人;對照組99人,有效樣本數共計186人。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的時間為2006年4月至6月間,於95年4月3日至4月7日間進行問卷前測,後測於介入結束後一週內進行施測。所有資料以SPSS 12.0 for Window 統計軟體進行各項變項分析。 本研究對國中學生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介入後可有效增進實驗組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與「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對於「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則未造成影響。以實驗組的前後測成績得分比較時,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與「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後測成績均高於前測成績。 二、 介入後可有效降低實驗學校校園運動事故傷害之發生率。 三、 教學過程評量方面,學生及教師對本次教學活動及教材看法整體評價大多成正向支持。對各單元喜歡程度、幫助程度、符合需求程度及時間掌握性大多表示滿意,而運動傷害防護、處理認知及整體行為表現是有提昇效果存在。
  • Item
    健康醫療照護領域專業人員與學生之精神疾病去污名介入成效:系統性回顧與網絡統合分析
    (2019) 林慧欣; Lin, Hui-Shin
    背景 醫療照護人員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態度可能對精神疾病患者的醫療服務品質產生負面影響。目前已針對醫療照護人員發展出不同精神疾病去污名的介入方式,然而對於此特定族群的各項介入方式之成效仍尚未有明確的定論。本研究旨在進行網絡統合分析,估算並釐清針對醫療照護人員所設計的不同類型去污名介入方式之間的相對成效。 研究方法 本研究已註冊於PROSPERO(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register of systematic reviews)數據庫(編號:CRD42018112865)。透過PubMed,MEDLINE,ERIC,PsycARTICLES,PsycINFO,CINAHL和Cochrane Liberty等電子資料庫進行文獻搜尋。搜尋年限至2018年止。搜尋關鍵字分為精神疾病、污名、介入方式以及醫療照護人員(專業人員和學生)等四大類。本研究僅限於具對照組之實驗設計之研究。研究分析使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效果量則使用標準化平均差異(standard mean difference, SMD)呈現。 結果 系統性文獻回顧結果共納入來自九個國家18項研究(20項數據)進行分析。網絡統合分析中,相對成效排名之前三名介入方式分別為:課堂教育融合影片觀賞的間接接觸(SUCRA = 81.5%),問題導向學習模式工作坊融合面對面的直接接觸(SUCRA = 77.4%)以及影片觀賞的間接接觸(SUCRA = 72.2%)。單獨社會接觸的介入方式以及融合社會接觸的教育介入方式其降低精神疾病污名的成效均比單獨教育介入方式更佳。本研究延伸過去的研究結果發現,融合社會接觸的去污名介入方式,不僅對於公眾,對於醫療照護人員亦為最有效降低精神疾病污名的短期介入方式。 結論 透過適當的介入可有效降低醫療照護人員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態度。教育融合社會接觸的精神疾病去污名介入方式成效最佳,將可廣泛運用於醫療照護場域,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醫療服務品質。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探討影響去污名介入成效的組成要素,以提升介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