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學生線上遊戲課金問題初探(2023) 張依婷; Chang, Y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生線上遊戲使用情形、遊戲行銷接觸經驗及線上遊戲課金影響。採質性研究方法,在2023年選取12位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研究結果如下:一、超過半數受訪學生在低年級前開始玩線上遊戲,多數學生使用手機玩遊戲,樂於與親友、同儕共同組隊玩遊戲,但長時間玩遊戲,容易造成視力不良、睡眠不足及手、肩頸痠痛等健康影響。二、受訪學生皆曾在YouTube及遊戲軟體內看過遊戲廣告,多能識別廣告且知道銷售意圖,但大多數對遊戲廣告感到厭煩並選擇關閉廣告,學生會依遊戲好玩程度決定是否下載。三、受訪學生在低年級即開始課金,多因遊戲造型精緻華麗而課金,部分學生表示家人也有課金情形,少數學生表示利用零用錢偷偷課金,然家長多不知情。學生表示課金會使遊戲角色變強,除了感到開心有成就感外,還可以跟同學炫耀分享,也很容易上癮,多數學生認為課金像賭博。本研究建議家長落實親職教育,學校推動數位行銷素養教育,政府建立線上遊戲與課金監管機制,以維護兒童身心健康。Item 國小學生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效果研究(2019) 張錦淑; Chang, Chin-shu本研究針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發展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並進行成效評價,以延伸平行過程模式為理論基礎,分析教育介入對學生在行動科技安全使用認知、風險感知、自我效能與預防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係採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各一所國小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於108年5月至6月進行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實驗組學生參與五堂40分鐘課程教育介入,對照組進行一般課程。總計實驗組學生220人與對照組學生231人完成前後測問卷填答,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分析教育介入的效果。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能顯著提升學生行動科技安全使用認知、風險感知和自我效能。建議學校推動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課程提升學生數位素養。Item 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童友善環境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010) 唐貺怡; Kuang-Yi Ta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生友善環境行為的情形,及影響國小學生友善環境行為因素。研究選取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420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390份,回收率92.9%。得到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環境知識得分約中等,內控人格,環境價值觀呈現對自然環境認同,對於環境變化的感受屬中等偏敏銳程度,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則介於關心和非常關心之間。 二、研究對象之環境知識受母親教育程度及職業影響,父親方面則沒有差異,表示母親對就讀國小子女之影響力顯著大於父親。 三、研究對象之環境知識、內外控信念、環境價值觀及環境敏感度和友善環境行為意圖均呈顯著高度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內外控信念、環境價值觀、環境敏感度及友善環境行為意圖與友善環境行為均呈顯著高度正相關。 五、研究對象之環境價值觀、環境敏感度對友善環境行為意圖有顯著影響力,其解釋力為16.5%。 六、研究對象之環境敏感度與友善環境行為意圖對友善環境行為有顯著影響力,其解釋力為32.9%。 七、以徑路分析進行模式適配度考驗,環境敏感度和友善環境行為意圖對友善環境行為有直接影響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供具體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運用戲劇教育於國小性教育之介入研究-以南投縣某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2012) 楊靜昀; Ching-Yun Yang本研究之目的在運用戲劇介入性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之教學方法,結合社會認知理論、健康信念模式及社會支持等理論為依據而發展介入計畫,期能透過本介入計畫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在性知識、性態度、性健康生活技能之自我效能。 為探究本介入計畫成效,以準實驗研究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後測、後後測設計方式,選取100學年度之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共147人。實驗組85名學生接受戲劇介入性教育計畫,而對照組則為鄰近地區社經背景相似之高年級學生共62名,接受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教學。兩組於實驗組接受教學介入前同時完成前測問卷,介入期間二個月,於介入後同步進行後測,並於六週後進行後後測,以了解介入之整體成效。本研究之成效評量工具包括過程評價之半結構式問卷、學習心得、教學介入效果之結構式問卷等,以能收集介入歷程及結果之量性成效評量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運用「戲劇介入性教育」課程教學設計,將性教育教學內容編排於劇情中,對於提升「性知識」、「性態度」、「性健康生活技能之自我效能」皆有良好效果且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001)。實驗組學生對此教學過程及戲劇持正面的評價,學生認為有很大的助益,有九成以上的學生喜歡此教學方式且有助於了解性相關的生心理知識、建立正向的性態度及更有把握做到性健康生活技能之自我效能部分。此教學模式可於校園實施,並且也可以結合藝術與人文及健體領域課程,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Item 國小學生運動安全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2009) 黃麗琴; HUANG LI CHIN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國小學生運動安全認知、態度與行為間的關 係。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台中市某國小 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共278 份。重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運動安全認知尚佳,但對運動傷害後的處理措施方 面認知較欠缺。運動安全態度偏正向。運動安全行為表現達中 等水準以上。 二、 運動安全認知、運動安全態度與運動安全行為三者之間呈顯著 正相關。 三、 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運動安全認知與運動安全態度可解釋運 動安全行為總變異量的24.8%,其中又以運動安全態度最能有 效預測運動安全行為。 最後本研究提供若干建議,以作為進一步加強國小學生安全運動 行為之用。Item 新北市國小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7) 王芷柔; Wang, Chih-Jou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共抽樣新北市13所國民小學進行施測,共計1,578名學生完成問卷填答,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中21%有智慧型手機成癮的情形;智慧型手機使用功能以使用影音娛樂頻率最高;家長對智慧型手機使用之管教中,自覺家長執行技術與監視性手段傾向「否/不知道」、自覺家長執行限制性手段傾向「有條件允許做」;智慧型手機風險感知傾向「同意」。 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家庭經濟狀況、親子相處情形)、智慧型手機使用功能(遊戲、社群網站、即時通訊、影音娛樂)、家長對智慧型手機使用之管教(限制性手段)、智慧型手機風險感知,與智慧型手機成癮呈顯著相關。 三、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家庭經濟狀況為低收入/中低收入、親子相處情形為非常不好/不好、一週使用愈多天「遊戲」、「社群網站」、「影音娛樂」功能、家長採取「限制性手段」愈少者,則愈可能有智慧型手機成癮的情形。Item 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介入效果研究(2017) 黃雅玲; Huang, Ya-Ling本研究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發展「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介入」,目的在瞭解實施教育介入後對國小學生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的認知、風險感知、自我效能與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的行為意向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於2017年以新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四個單元40分鐘的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則為例行教學介入,共完成有效問卷277人(實驗組126人,對照組151人)。以延伸平行過程模型 (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 EPPM) 為理論基礎,分析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介入對學生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介入可以顯著提升學生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的認知及風險感知。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學校可推動行動科技使用安全教育介入,以提升學生行動科技使用安全素養。Item 以Q方法探討學校營養師對國小過重或肥胖學生之減重信念(2016) 賴毓伶; Lai, Yu-Ling學校營養師是推動學校健康促進健康體位議題的重要成員之一,協助學生做好體重與飲食管理,培養正確營養知能,改善學生不良體位,以維持健康體位之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營養師對過重或肥胖學生減重的相關重要信念及可執行的有效策略與方法。研究採用Q方法,以48位桃竹苗地區國民中小學(教育局處)營養師為對象,將38句Q-敘述句進行Q排列,並以PQ Method 2.35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依學校營養師對國小過重或肥胖學生之減重信念將營養師歸類為四種類型,第一型家人支持學生型,第二型學生缺乏自信型,第三型促進體型意識型,第四型家人影響學生型。根據學校營養師4個類型,顯示學生減重需要良好生活飲食習慣與規律運動習慣的建立、學生要有體型意識的自我覺察、培養自信心與正向態度及家人的支持配合與鼓勵等多元策略,期能有好的減重成效。Item 運用媒體素養教育對國小學童飲食行為之介入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2016) 吳靜昀; Wu, Ching-Yun本研究目的為運用媒體素養教育,學生為中心之教學方法,並結合計畫行為理論及社會認知理論為依據而發展介入計畫,期能透過本介入計畫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媒體素養能力及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 為探究本研究課程成效,以準實驗研究設計之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後測、後後測設計方式。選取102學年度彰化縣某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驗組(n=117)接受媒體素養教育,而控制組為鄰近地區社經背景相似之學生(n=117),未接受課程介入。教學介入共六週,每週1堂課,每堂課40分鐘,共計240分鐘。二組在教學介入前一週進行前測,於教學介入結束後一週內進行後測,以了解介入之立即效果;再於一個月後進行後後測,以瞭解教學介入之延宕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運用「媒體素養教育」課程教學介入,對於提升學童「媒體素養能力」、「飲食知識」、「飲食態度」、「飲食行為」皆有良好效果。實驗組學生對此教學過程亦有正面的評價,學生認為有很大的助益,有八成以上的學生喜歡此教學方式且有助於了解媒體素養相關的飲食知識、建立正向的飲食態度及更有把握做到健康飲食行為。此教學模式可於校園實施,並且也可以結合健體領域課程,取代傳統營養教育講述的教學方式。Item 平面菸品廣告識讀教學課程對國小學童拒菸信念相關問題之研究(2005) 羅鈺婷; Yu-Ting Lo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平面菸品廣告識讀教學課程」介入後,對國小學童在對平面菸品廣告設計的認知、菸品與菸品廣告的認知、吸菸期望、拒絕吸菸與分析菸品廣告的自我效能、拒絕吸菸的行為意向,產生的立即影響和持續效果,以及學生對此課程的評價。本研究採「不相等實驗組對照組研究設計」,以台北市大安區之建安國小與相近學區之文山區萬福國小的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其中建安國小六年級抽取四班,實驗組兩班及校內對照組兩班,在萬福國小抽取兩班為校外對照組。在教學介入前,三組學生均接受前測問卷作為評量實驗效果的基準。實驗組接受六單元共三週(240分鐘)的教學介入,兩組對照組則無教學介入。本研究以「平面菸品廣告識讀教學課程問卷」為主要評量工具,對三組進行前測、後測及後後測。分別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雙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來了解教學介入後的立即及短期效果。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 一、在教學介入後,學生在「平面菸品廣告設計的認知」、「菸品與菸品廣告的認知」和「吸菸期望」的立即影響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二、教學介入一個月後,學生在「平面菸品廣告設計的認知」、「菸品與菸品廣告的認知」和「吸菸期望」仍有持續效果。 三、教學介入後,學生在「拒絕吸菸與分析菸品廣告的自我效能」和「拒絕吸菸的行為意向」,在短期影響和持續效果皆未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 另外,實驗組接受學習過程意見調查,學生的評價多認為對自己有幫助,並喜愛如此的上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