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數位行銷素養、交友軟體數位行銷暴露與使用之相關因素研究(2023) 侯君穎; Hou, Chin-Yin本研究旨在探討背景變項、家長數位行銷素養、家長數位管教方式、學生交友軟體數位行銷暴露、學生數位行銷素養、學生交友軟體使用彼此間之關係。經抽樣30所學校的國中七年級學生及其家長,獲得2087份親子配對有效樣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家長對於子女的數位管教傾向有時採「主動性數位管教」、「限制性數位管教」,很少採「監視性數位管教」。二、複回歸分析顯示學生學業成就前段者、居住在城市者、家長較多使用主動性數位管教者、家長認知數位行銷素養越好者,學生的認知數位行銷素養越好,另家長較多使用主動性與限制性數位管教,學生的情感數位行銷素養越好。三、複回歸分析顯示學生學業成就後段者、居住在鄉村者、家長較少使用主動性數位管教、學生交友軟體數位行銷暴露越多者,學生的交友軟體使用行為越頻繁,使用意圖也越強。本研究建議政府應加強數位行銷管理,並增能家長與學生數位行銷素養。Item 國中學生校園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之研究(2007) 吳嫦瑜; Chang-Yu Wu本研究旨在探討法規、環境與教育三面向之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對國中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及「校園運動事故傷害發生率」影響之成效。本研究採不對等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包含兩所國中之八年級學生,有6個班級,學生共215人,其中實驗組116人;對照組99人,有效樣本數共計186人。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的時間為2006年4月至6月間,於95年4月3日至4月7日間進行問卷前測,後測於介入結束後一週內進行施測。所有資料以SPSS 12.0 for Window 統計軟體進行各項變項分析。 本研究對國中學生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介入後可有效增進實驗組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與「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對於「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則未造成影響。以實驗組的前後測成績得分比較時,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與「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後測成績均高於前測成績。 二、 介入後可有效降低實驗學校校園運動事故傷害之發生率。 三、 教學過程評量方面,學生及教師對本次教學活動及教材看法整體評價大多成正向支持。對各單元喜歡程度、幫助程度、符合需求程度及時間掌握性大多表示滿意,而運動傷害防護、處理認知及整體行為表現是有提昇效果存在。Item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為例(2009) 廖全涼; Cyuan-Liang Liao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性。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於民國98年5月,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臺北縣某國中七年級到九年級作為研究對象,共有395位同學參與,回收385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之後,茲將本研究所得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中學生中將近99%曾經有使用過網路,網路使用的年齡層有逐漸往下降 的趨勢。 二、國中學生情緒管理得分中上,情緒的表達最需加強。 三、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網路使用地點、電腦擺設地點、每次使用網 路平均時間不同之國中學生,對網路使用具有顯著差異。 四、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電腦擺設地點不同之國中學生,對情緒管理具有顯 著差異。 五、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越高,相對的其情緒管理傾向越高。 六、情緒管理對網路使用具有顯著的預測力。Item 彰化縣某國中學生執行充足睡眠行為意圖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2007) 楊惠真本研究主要應用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來探討某國中學生執行充足睡眠行為意圖。以彰化縣某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出9班328人為對象,有效問卷共322份。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所得資料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和賀德臨 T²分析法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約五成研究對象在未來兩個月內有執行充足睡眠行為之意圖。 2.研究對象對執行充足睡眠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可以解釋行為意圖40.3%的變異量,其中又以知覺行為控制最重要。 3.研究對象對執行充足睡眠行為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控制強度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 4.有無意圖者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控制信念和控制強度等六類概念上有整體性的差異存在Item 運用跨理論模式於屏東縣國中生運動行為之研究(2006) 陳秀娟; Chen, Hsiu-Chuan本研究旨在運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國中生的運動行為,瞭解國中學生運動行為階段的分布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叢集抽樣法,取得有效樣本共1,184人,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Games-Howell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階段以準備期(52.1%)最多,其次為維持期(18.4%)、行動期(12.4%)、意圖期(10.0%),無意圖期(7.1%)最少。 二、研究對象會因年級、性別、族群、自覺健康狀況、有無受傷經驗、有無參加運動校隊和有無參加運動社團等因素在運動行為階段上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的年級愈低、男生、客家人、自覺健康狀況非常好、有運動傷害經驗、有參加學校運動校隊、有參與運動社團者,有較高的運動自我效能。 四、研究對象是二年級、原住民族、自覺健康狀況好、課業表現在1~10名、有運動傷害經驗、有參加學校運動校隊、有參加運動社團者,有較高的知覺運動利益。 五、研究對象是三年級、女生、一般平地生、自覺健康狀況非常不好、無運動傷害經驗、無參加學校運動校隊、無參加運動社團者,有較高的知覺運動障礙。 六、研究對象是男生、原住民族、自覺健康狀況非常好、有運動傷害經驗、有參加學校運動校隊、有參加運動社團者,有較高的運動社會支持。 七、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和運動社會支持方面,有顯著差異存在,且運動行為階段愈高階者,其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和運動社會支持愈高。 八、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障礙方面有顯著差異,且運動行為階段愈高階者,其知覺運動障礙愈低。 依據研究發現,針對學校推廣運動教育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作為提昇國中學生運動行為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