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研究(2024) 簡子明; Chien, Tzu-Mi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之現況,並分析學童健康素養與學童復原力之影響關係。以方便取樣抽取臺灣北、中、南地區之五、六年級在學學童198名為研究對象,並以自擬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最後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各項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健康素養表現中等以上。 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復原力表現中等以上。 三、 學童整體健康素養表現不會因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但10歲學童於「正向人際互動」分向度(p<.05)表現較佳。 四、 學童整體復原力表現不會因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但於復原力量表中「希望與樂觀」分向度(p<.05)以男學童表現較佳;「情緒調節」分向度(p<.05)以10歲學童表現較佳。 五、 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素養與復原力達顯著正相關。 六、 國小高年級學童背景變項及健康素養能有效預測學童復原力。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於教育實務上規劃提升正向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之課程,以緩解學童隨年齡成長於正向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表現的落差,並推展親子共學之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家庭合作互動,為有需要之學童提供協助與支持,加以促進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的提升。Item 融入體驗學習的健康飲食課程介入研究–以國小學童為對象(2024) 曾永權; ZENG, Yong-Cyuan本研究設計及實施一系列融入體驗學習的健康飲食課程,以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評價此介入對於學童健康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影響。採準實驗設計,介入組37人,對照組41人。研究期間為1個月共4堂課,介入組接受的課程為體驗學習的教學模組,以學習單進行反思和分享,對照組則採用講述及問答教學法。本研究使用t檢定以及廣義估計方程式進行推論統計,研究結果顯示,體驗學習之健康飲食知識前後測顯著提升,而健康飲食態度後測優於前測;講述及問答教學法之健康飲食知識、態度前後測皆顯著提升,根據廣義估計方程式進行推論統計,體驗學習課程與講述式教學在提升學生健康知識、態度及行為,兩者未有顯著差異。未來教學建議拉長體驗學習授課的時間與節數。且健康飲食可透過體驗學習或是講述式搭配問答方式進行教學,有助於學生提升健康飲食知識及態度等結果。Item 國小學童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效果研究(2020) 許愛玲; HSU, Ai-Ling本研究旨在發展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並評價教育介入對學童在口腔保健知識、態度、技能、自我效能、行為與口腔理學檢查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108學年度新北市二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選取某國小學童為實驗組,另一國小學童為對照組。以高年級共四個班級約95人為實驗組,對照組共四個班級學童約56人。實驗組在二個月期間進行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共8堂課(每堂課40分鐘),包括口腔保健課程、貝氏刷牙法牙刷及牙線操作技巧並進行前後測問卷調查及口腔理學檢查;對照組進行一般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及前後測問卷調查與口腔理學檢查。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分析,評價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的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學童在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學童之口腔保健知識、態度、技能、自我效能與行為,學童理學檢查結果牙菌斑殘留也顯著改善,實驗組學童牙菌斑殘留顆數由12.23顆顯著下降為5.04顆。受測學童表示學習口腔保健知識與潔牙技巧是有趣的,願意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建議未來可將此教材納入口腔保健教育課程,提升學童口腔保健素養與口腔自我照護習慣。Item 國小學童身心抱怨影響因素之建構(2007) 洪文綺; Wen-Chi Hung兒童的身心症狀之特徵是會反覆發生但非疾病所引起的身體抱怨症狀。諸多文獻指出學童的身心抱怨症狀隨著年齡而增加。本研究目的旨在建構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身心抱怨影響因素模式。模式假設影響學童身心抱怨症狀的因子有背景因素、父母層面因素、個人社會心理因素、社會支持以及學校生活等五項因素。以2002年「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調查暨教師健康促進教學能力增長計畫」為資料來源,共有2,759位學童與其家長參與問卷調查。以線性結構方程模式(LISREL)分析進行模式建構與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學童身心抱怨的頻率分布呈現女學童多於男學童的情形。心理症狀的發生多於身體症狀。模式驗證發現,假設模式與觀察資料間卡方檢定達到顯著水準,拒絕虛無假設,但其他評鑑指標顯示適配情形均在可接受範圍。再根據修正指標,整併觀察變項、將部分觀察變項的殘差連結後,使模式變項間的關係能有效地解釋。在所建構模式中,能顯著預測學童身心抱怨產生的因素有:學童性別、社會支持、父母的自覺健康狀態、學童個人自覺社交狀態以及家庭社經地位,可見影響學童身心抱怨是多層面的因素。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一、身心抱怨影響因素再修正簡化,重新審思模式的適切性;二、未來研究方向宜採縱貫性的研究,並擴大研究對象群;三、於學童心理健康防制實務上,強化社會支持的力量,並教導學童社交技巧,藉以提昇其心理健康。Item 某國小學童運動介入對健康體適能影響研究-以羽球運動營為例(2007) 陳樹華某國小學童運動介入對健康體適能影響研究 -以羽球運動營為例 學生:陳樹華 指導教授:陳政友博士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羽球運動營的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國立實驗中學小學4-6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設計分為接受羽球運動營之實驗組及對照組。研究對象皆於前測接受健康體適能測驗後,實驗組施以十八週羽球運動營訓練,而對照組施以現行體育課程,運動營結束後,再接受與前測相同之後測健康體適能測驗。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在身體質量指數及坐姿體前彎與性別有關,結果顯示身體質量指數男生大於女生,坐姿體前彎女生優於男生;在年級與健康體適能測驗等五個項目皆有關,結果顯示健康體適能測驗五個項目越高年級優於低年級;學業成績與八百公尺跑走有關,結果顯示學業成績越高八百公尺跑走能力越好;實驗組經過十八週羽球運動營介入,在健康體適能測驗的五個項目實驗組皆優於對照組,可見羽球運動營訓練對研究對象能產生訓練效應,並彌補體育課之不足,亦確實達到333健康體適能提昇的計畫。Item 中部某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身心症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12) 王辰瑄; Chen-Hsuan Wang本研究探討中部某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身心症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研究選取101學年度上學期彰化市智類國民小學共10所,就讀五、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發出56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53份,有效回收率達97.5%。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在傾向因素中,自尊與壓力調適行為呈中間偏正向;課業表現,呈中間偏滿意。自尊、課業表現與身心症狀間呈負相關。研究對象中,五年級、不與父母同住、自尊程度越低、課業表現不佳,身心症狀情形越嚴重。 二、在使能因素中,輔導機制與學習關懷呈中間偏滿意。輔導機制與身心症狀間呈負相關。 三、在增強因素中,家長管教態度以開明權威為最多;親子關係呈中間偏親密;家人支持、師長支持及同學或朋友支持皆呈中間偏高支持,以家人支持為最高。父母管教態度為專制權威其身心症狀情形較嚴重。親子關係、家人支持、師長支持與身心症狀間呈負相關。 四、研究對象在過去六個月內身心症狀,幾乎每天發生之症狀以心情不好、易生氣、睡不著、易緊張等四項的頻率為最高;有74.3%的學童曾發生過一種以上身心症狀。 五、年級、家庭結構、自尊、輔導機制、父母管教態度中忽視冷漠、親子關係、同學或朋友支持能預測身心症狀發生頻率,其解釋力為13.3%;自尊能預測身心症狀發生總數,其解釋力為4.7%;在身心症狀發生頻率或發生總數皆以自尊最具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學生、家庭、學校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臺北市某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2) 林桂馨; Kuei-Hsin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的關係。以台北市某國小的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到有效問卷242份(86.7%)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低於中間值。 二、男生的網路成癮傾向高於女生;六年級的網路成癮傾向高於五年級。 三、研究對象的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網路使用時間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四、研究對象的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憂鬱傾向越高者,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研究對象的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成負向關係;網路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 六、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成負向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越多者,網路成癮傾向越低。 七、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的督導行為對網路成癮傾向的解釋力為47.3%,其中年級 、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網路人際關係為重要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提出建議。Item 校園音環境教育介入對國小學童音環境覺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研究(2004) 張家儒; Chia-Ju Chang本研究針對市區及郊區學校設計「校園音環境教學模組」,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對於校園音環境覺知、態度及行為之成效,以及學生對於課程的意見及反應。 本計畫採「準實驗設計」,以桃園縣郊區及市區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立意選取郊區及市區學校各一所為實驗學校及對照學校,分別為108人及111人,實驗組持續三週接受三個單元(共三小時)的音環境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則無教學介入,教學結束實行後測以評值音環境教育之教學成效。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雙因子共變數分析等進行討論,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音環境之「整體覺知」、「整體態度」及「整體行為傾 向」均偏低,其中又以「整體行為傾向」更為嚴重缺乏。 二、音環境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之「整體覺知」及其「分 辨覺知」,而「察覺覺知」較不明顯。 三、音環境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之「整體態度」、「感受 態度」與「關切態度」,而「重要性態度」較不明顯。 四、音環境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整體行為傾向」、「探 索環境行為傾向」、「執行保護行為傾向」及「解決問題行為傾 向」,而「整體行為傾向」及「探索環境行為傾向」上,僅在郊 區學校有顯著效果。 五、整體課程學生多給予正面評價,活動以偏向體驗及探索性質最讓 學生印象深刻,另有七成學生對手冊編排及文字內容感到喜愛。 本研究結果證實校園音環境教育對於學生校園音環境覺知、 態度及行動有正向效果,可供相關介入研究參考,建議未來更能 結合營造整體校園音環境,以增進校園音環境教育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