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2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學生交通安全教育介入之成效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2003) 黃如瑋Item 台中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03) 蘇玉嬋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生體重控制信念及從事體重控制之行為意圖,並討論應用理性行動理論與自我效能對研究對象從事體重控制行為意圖之適切性。以台中縣某國中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體重正常、過重(含肥胖)的學生為母群體,採取分層隨機集束抽樣方式抽出調查樣本,所完成的有效問卷459份。研究工具為一份結構式問卷,所得資料經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未來六週之內進行體重控制之意圖,以有意圖者占大多數(62.3﹪),其次是無意圖者(20.0﹪)。而其中體重肥胖在其組別中體重控制有意圖比例最高(70.4﹪),其次為體重過重(68.6﹪),最少為體重正常(58.8﹪)。 二、研究對象從事體重控制的態度、主觀規範可以有效地解釋行為意圖14.1%的變異量,加上飲食自我效能,則顯著增加對行為意圖8.0%的解釋量,加上運動自我效能,則顯著增加對行為意圖4.5%的解釋量。此四變項共可有效解釋22.9%的變異量。其中態度對行為意圖的影響最大,飲食自我效能次之,接著為主觀規範,運動自我效能影響力最小。 三、研究對象對於從事體重控制之態度與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顯著正相關;且從事體重控制之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也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有/無體重控制意圖之研究對象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自我效能上,均有整體性之顯著差異。 五、外在變項「年級」、「體重控制經驗」等二個變項能有限度地直接影響研究對象體重控制意圖,與研究假設不符合,尤以體重控制經驗之影響力最大。 六、研究結果支持理性行動理論整合社會學習理論之自我效能應用於預測從事體重控制之行為意圖。Item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3) 王舒薇在電腦科技普及的今日,網路的使用,儼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論是在蒐集資訊、購物訂位、娛樂休閒、收發訊息上網路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在講求真誠溝通的結交朋友上,兼具神秘與開放的網路特質,更是能滿足許多人們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理想,因此各式交友網站在短短幾年內如雨後春筍般充斥於各大網站,對人際需求尤其強烈的青少年更是一大吸引力。但在享受網路虛擬世 界的同時,我們不免擔心對判斷力上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是否會因一時幻想的被滿足而沉溺其中,造成對生活的嚴重干擾?或忽略真正造成此逃避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如低自尊、人際挫折等,而造成問題的延宕影響日後生活。 因此本研究以台北縣某國民中學351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學生網路交友現況及看法(2)了解學生有無網路交友經驗在人口特性及社會心理特性上的差異(3)了解網路人際關係成癮高危險群與一般使用者及無經驗族在人口特性與社會心理特性上的差異(4)了解人口特性及社會心理特性對網路人際關係成癮之預測力。 研究結果發現:(1)國中生嘗試網路交友之比例約五成以上,以打發時間為主要動機(2)在社會心理特性上,網路交友與否在家庭凝聚力父母支持、手足支持、同儕支持、同儕網路交友經驗、自尊狀況及社會焦慮上上有顯著差異,而在師長支持人際關係上則無顯著差異。(3)網路人際關係成癮高危險群在父母支持、同儕支持、社會支持總分、同儕網路交友經驗、社會焦慮方面有顯著差異(4)人口特性及社會心理變項對網路人際關係成癮之預測總變異量為30.5%,其中以父母支持度、同儕網路交友情況及社會焦慮較具預測力。Item 台北市國中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與社會影響因素、風險知覺之關係研究(2009) 張素菁; Chang Su-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中學生使用成癮物質與社會影響因素、風險知覺的情況,及使用成癮物質與社會影響因素、風險知覺之關係。 研究對象為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台北市中正區二所國民中學學生,以集束抽樣方式從二所國中七、八年級各抽四班為樣本,獲得有效樣本數為521名學生。研究工具採結構式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家人及同儕使用成癮物質的態度及行為、成癮物質的風險知覺、使用成癮性物質行為等四部分。資料收集採班級集體填答方式進行。 研究結果發現,8.1%的學生曾經吸菸,38.8%的學生曾經喝過啤酒或水果酒,8.7%的學生曾經喝過烈酒,0.2%曾經使用成癮藥物。在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以性別與家庭完整性分別與學生吸菸行為有顯著相關(OR值分別為2.28及2.42)。在社會影響因素中,以最要好朋友吸菸行為(OR=12.13)能顯著預測學生的吸菸行為,兄弟姐妹飲酒行為(OR=2.82)與最要好朋友飲酒行為(OR=3.67)分別能顯著預測學生使用啤酒或水果酒行為,而使用烈酒行為則以母親(OR=3.84)與兄弟姐妹(OR=4.14)的飲酒行為能顯著預測其烈酒行為。風險知覺變項中,吸菸行為以自覺吸菸危險(OR=0.86)與自覺吸菸利益(OR=1.24)能顯著預測學生吸菸行為,另外自覺啤酒利益(OR=1.25)與自覺烈酒利益(OR=1.16)分別能顯著預測學生使用啤酒或水果酒行為與烈酒行為。 研究建議,成癮物質防制教育宜擴及家庭與同儕團體,實施防制成癮物質教育的時間應提早至國小高年級階段,設計課程宜能涵蓋飲酒教育課程,並將青少年對成癮物質的益處納入實務設計的考量。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冀希能擴及研究對象,成癮物質防制教育課程融入風險知覺概念並發展相關的量表,同時配合質性研究,以達質量並重。Item 國中學生校園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之研究(2007) 吳嫦瑜; Chang-Yu Wu本研究旨在探討法規、環境與教育三面向之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對國中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及「校園運動事故傷害發生率」影響之成效。本研究採不對等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包含兩所國中之八年級學生,有6個班級,學生共215人,其中實驗組116人;對照組99人,有效樣本數共計186人。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的時間為2006年4月至6月間,於95年4月3日至4月7日間進行問卷前測,後測於介入結束後一週內進行施測。所有資料以SPSS 12.0 for Window 統計軟體進行各項變項分析。 本研究對國中學生運動事故傷害預防介入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介入後可有效增進實驗組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與「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對於「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則未造成影響。以實驗組的前後測成績得分比較時,學生的「運動事故傷害預防知識」、「運動事故傷害預防態度」與「運動事故傷害預防行為意向」後測成績均高於前測成績。 二、 介入後可有效降低實驗學校校園運動事故傷害之發生率。 三、 教學過程評量方面,學生及教師對本次教學活動及教材看法整體評價大多成正向支持。對各單元喜歡程度、幫助程度、符合需求程度及時間掌握性大多表示滿意,而運動傷害防護、處理認知及整體行為表現是有提昇效果存在。Item 台北市國中八年級學生知覺學校氣氛、學業成就與危害健康行為研究(2007) 劉芝伶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知覺學校氣氛、學業成就、危害健康行為的現況,以及學校氣氛對學業成就與危害健康行為之預測力。採橫斷式調查研究,以隨機方式自七所國中選出十四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438份問卷,回收後剔除無效填答得有效問卷406份,有效回收率93%;除了自陳式問卷之外,同時蒐集學業成就、在校違規記錄等學校資料。以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多元廻歸分析,得到下列重要結果: 一、 台北市國中學生知覺的學校氣氛偏正向。 二、 台北市國中學生於本學期第二次段考之國、英、數三科成績的T分布近似於常態分布。 三、 台北市國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現況屬輕微程度。 四、 知覺學校氣氛愈佳,則學業成就愈佳、危害健康行為愈少。 五、 控制背景因素前後,學校氣氛中「學生參與決定」、「支持多元文化」及「紀律嚴苛」等層面是學業成就的重要預測變項。 六、 控制背景因素前後,學校氣氛中「學業傾向」、「紀律嚴苛」及「安全問題」等層面是整體危害健康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 根據研究發現,建議改善學校設備、增加創新教學與教師支持,營造有利於學業成就與降低危害健康行為的學校氣氛。Item 國中生環境知識、環境價值觀、環境敏感度與環境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某所國中學生為例(2008) 黃凱羚; Huang Kai-Ling本論文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環境行為意圖的情形,及影響國中學生環境行為意圖的因素。研究過程台北縣某所公立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525份問卷,有效回收382份,回收率72.6%。得到重要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之環境知識得分偏高,學生「年級」變項在環境知識呈現顯 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之環境價值觀得分達中上程度,學生「年級」變項在各層面 的環境價值觀呈現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環境敏感度得分偏中上程度。 四、環境知識、環境敏感度與環境行為意圖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五、研究對象之環境知識、環境敏感度等預測變項對環境行為意圖具有顯 著的影響力,其解釋力為27.4%。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分別針對環境教育實務應用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Item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2006) 薛惠文; Hui-Wen Hsueh本研究主要運用Ajzen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來探討台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以台北縣某國中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七至九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出調查樣本,有效問卷共450份。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先依開放式問卷篩選出顯著信念,再編製成正式問卷,所得資料經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研究對象在未來兩個月內進行體重控制之意圖,以有意圖者占大多數 (52.1%)。 2.研究對象對從事體重控制的態度、主觀規範可以有效地解釋行為意圖 19.2%,加上知覺行為控制後,此三變項的總變異量達24.3%,其中態度對 體重控制意圖的影響性最大。 3.研究對象對從事體重控制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正相 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 控制信念呈負相關。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支持計劃行為理論的假設,並發現計劃行為理論應用在體重控制意圖上,優於理性行動論。Item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為例(2009) 廖全涼; Cyuan-Liang Liao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性。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於民國98年5月,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臺北縣某國中七年級到九年級作為研究對象,共有395位同學參與,回收385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之後,茲將本研究所得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中學生中將近99%曾經有使用過網路,網路使用的年齡層有逐漸往下降 的趨勢。 二、國中學生情緒管理得分中上,情緒的表達最需加強。 三、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網路使用地點、電腦擺設地點、每次使用網 路平均時間不同之國中學生,對網路使用具有顯著差異。 四、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電腦擺設地點不同之國中學生,對情緒管理具有顯 著差異。 五、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越高,相對的其情緒管理傾向越高。 六、情緒管理對網路使用具有顯著的預測力。Item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為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2009) 葉瀞云; Ching-Yun Yeh本論文依據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台北市某國中之全體學生,以分層集束抽樣法,於三個年級各抽出四個班為樣本,進行自填式問卷施測,共得有效樣本383人。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家庭社經背景以高社經地位為主,口腔保健知識得分高於中間值。 二、研究對象之「齲齒罹患性認知」、「預防齲齒行為障礙性認知」量表得分偏中下程度,「齲齒嚴重性認知」、「預防齲齒行為利益性認知」偏中上程度。「預防齲齒行為行動線索」整體接觸上偏多。 三、研究對象之「預防齲齒行為自我效能」量表得分為中上程度,而不同情境下之自我效能分別為:「家裡」高於「學校」又高於「學校以外之其他公共場所」;「時間充足」高於「時間緊迫」;「洗手台及水源充足」高於「洗手台及水源不足」;「有人提醒」高於「無人提醒」;「潔牙用具齊全」高於「缺少潔牙用具」。 四、研究對象之「預防齲齒行為」量表得分為中上程度,介於「有時如此」和「經常如此」之間,但仍有努力的空間。而預防齲齒行為以「我每天晚上睡前都會刷牙」、「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刷牙」最多,「我每週都會使用含氟漱口水」最低。 五、在性別方面,男生的「齲齒罹患性認知」高於女生;女生之「預防齲齒行為」表現優於男生。年級方面,七年級生之「預防齲齒行為」表現為三年級中最佳。家庭社經背景方面,高社經背景學生「預防齲齒行為自我效能」優於中社經地位者。 六、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知識」、「利益性認知」、「自我效能」越高者,而「罹患性認知」、「障礙性認知」越低者,越傾向採取「預防齲齒行為」。 七、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健康信念、行動線索等變項對預防齲齒行為變異的解釋力為46.5%。其中顯著的預測變項為「性別」、「年級」、「障礙性認知」、與「自我效能」,而又以「自我效能」影響力最大,「障礙性認知」次之。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