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1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北市和宜蘭縣公立國民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社區資源運用現況研究(2005) 謝慧妙; Hsieh,Hui-Miao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學校護理人員社區資源運用之現況,並探討個人因素、學校因素與社區資源運用的關係。以台灣省公立學校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校護理人員為母群體,利用立意取樣法,選取台北市和宜蘭縣公立國民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以郵寄施測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最後獲得有效樣本為190份(佔88.5%),其重要結果分述如下: 一、 研究對象運用社區資源者從事健康服務工作約有六成。其中在進行健康促進活動和傳染病管制時運用社區資源最多,佔八成以上;其次教職員工保健和緊急事故傷害處理各佔七成;健康檢查及缺點矯治則有五成;特殊學生保健和健康中心設施的充實最少,佔四成。而運用社區資源單位以醫院或診所、衛生所和學生家長為主;運用社區資源的種類則以人力最多,其次是物力,而財力最少。 二、 研究對象社區資源運用情形與年齡愈高、校護年資久、有運用的經驗、運用社區資源的感覺良好、社區資源訊息來源總數愈多、對社區資源分佈愈瞭解、覺知社區資源對學校護理人員的重要性和人際溝通能力愈佳者,運用社區資源越佳。 三、 學生人數愈多、行政愈支持、教職員工人數愈多、學校護理人員數少者較會運用社區資源。 四、 運用社區資源的經驗、社區資源訊息來源總數、學校所在縣市,對整體社區資源運用的解釋力為21.6% 。Item 狂喜--一個關於搖頭丸使用的質性研究(2003) 張立橋摘要 MDMA最早是在1914年由德國藥廠所製造。70至80年代,有一批研究者認為MDMA可以幫助心理治療的進行。此後,MDMA,擺脫了它的化學學名和治療用途,進入了新的領域:純為追求快感,並成為街頭交易的熱門商品。美國政府在1985年將MDMA列為第一級管制藥品,我國也在1999年將MDMA列入第二級管制藥品及第二級毒品。 筆者不希望這個研究是教條式的、富有道德批判的,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質性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選取使用搖頭丸(MDMA)的青年為對象,進行深度晤談。不以罪犯或是病人的角度來分析,而是希望能持平地呈現搖頭丸使用者的真實面貌。 研究發現:搖頭丸使用者與我們過去所習得的嗑藥者形象不同,使用搖頭丸的開端是因為朋友推薦,之後則是為了搖頭丸所帶來的快感與滿足、以及為了進入舞場或社交場所的氛圍。使用者共同的體驗是:放鬆、愉悅、快樂,容易與人交友,感官放大、感受增強。有受訪者表示曾有幻聽與幻視的經驗,創造力增加。也有受訪者表示會增強記憶力、縮短反應時間,但長期使用下來記憶力反而會減退。受訪者也認為嗑過搖頭丸的人都會變得比較開朗,願意與人交朋友,交友圈會擴大。藥效退去之後,受訪者的體驗是,生理上會很疲倦、反應速度變慢、有時還會有憂鬱的現象。搖頭丸對使用者的好處還因為比喝酒便宜,所以省錢;也可以取代咖啡,當作是白天工作提神的東西。受訪者還認為這波搖頭丸的流行帶動了相關的週邊產業活動,以及健身的風氣。受訪者所提到的負面作用,則是搖頭之後第二天的疲勞、失眠、反應變慢等等,以及長期使用可能出現的記憶力減退等。受訪者自己分析認為,造成心理依賴的原因,是現代人所常常感受到的空虛、寂寞與疏離。所以,Ecstasy Party是受訪者重要的、固定的社交生活。 建議增加學校與社區方面的心理衛生教育,藥物教育則應該給予充足而豐富的資訊,不因意識形態而選擇誇大、或隱藏某些資料。在未來的研究建議方面,藥物效果的研究應持續,使用者方面則可以世代研究(cohort study)方法持續追蹤研究。不過,「數字不會說話,會說話的是研究者。」面對藥物,研究者能否客觀公正,會不會成為政客反毒作秀的幫手,或是道德糖衣的打手呢?這是未來藥物研究者必須謹慎小心面對的課題。Item 臨床護理人員死亡威脅指標發展研究(2007) 洪栩隆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內臨床護理人員對現況、理想與的死亡等的建構的情形,並據以發展出適合國內臨床護理人員使用的死亡威脅指標。先以胡塞爾現象學和個人建構理論為體,兩者的方法為用,所得資料交互檢證。先訪談21名招募自台北地區醫院的臨床護理人員,資料分析的結果,得出25對建構,組成死亡威脅指標量表。再以某科技大學中部分校護理人員在職進修專班的學生488名為對象,測試量表,結果發現死亡威脅指標,為一具有高信度與效度的測量工具並與死亡焦慮量表有高相關。Item 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2008) 林怡杉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卷、許玉霞的網路素養問卷以及相關文獻集結而成。於民國97年12月,以隨機抽取方式抽取台北10所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有1260位學生參與,回收1082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後,玆將本研究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小學童有高達九成以上的人使用過網路,其中又以男生較多。 二、國小網路素養整體得分中等,網路法律知識最需加強 三、性別、年級、學業成就、網齡、社經地位、父母使用狀況、時間、次數、地點、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差異 四、年級、學業表現、網齡、家庭社經地位、家中電腦網路設備、地點、時間、次數、使用活動、功能、動機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素養具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越高,相對的其網路沉迷傾向越低。 六、網路素養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的預測力。Item 台北縣某高職學生之環境永續認知、態度、敏感度、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09) 陳楓岷; Feng-Ming Ch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高職學生環境永續行為意圖的情形,及影響高職學生環境永續行為意圖的因素。抽樣方式採以班級為抽樣單位的分層集束抽樣,並抽取台北縣某公立高職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362份問卷,有效回收326份,回收率90.1%。得到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認知得分偏高。「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在環境永續認知上,呈現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態度得分達中上程度。「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在環境永續態度各層面上,均呈現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認知、環境永續態度、環境永續敏感度與環境永續行為意圖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認知、環境永續態度、環境永續敏感度等預測變項對環境永續行為意圖具有顯著影響力,其解釋力為67.7%。 最後依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分別對於環境永續教育的實務應用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南台灣某鄉三個社區中老年人跌倒相關因素(2009) 夏語婷; YU-TING HSIA跌倒會對老人生理、心理及社會成本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且台灣人口老化情形與老人跌倒發生情形正逐年增加,因此老年人跌倒預防工作更是刻不容緩。 本研究採用縱貫性研究設計,探討研究對象的跌倒相關變項及跌倒發生情形的變化趨勢,以及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各個時間點跌倒相關變項與跌倒發生情形的變化趨勢之關係,並瞭解不同時間點的跌倒預測因子。 研究對象來自南台灣某鄉三個社區,共129位45歲以上中、老年人,追蹤30個月期間共接受三次調查,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跌倒相關變項與跌倒發生情形,並進行資料分析。 結果發現,接受此跌倒預防介入計畫的中、老年人,其跌倒相關變項有改善或維持的趨勢,也能維持跌倒發生情形使其不惡化。此外,跌倒婚姻狀態顯著影響跌倒預防知識、信念及行為的變化趨勢;平衡與步態表現則會因輔具使用狀態而有顯著不同的變化趨勢。本研究亦發現跌倒預測因子包括跌倒預防知識、行為、肌力、屈膝起立及二十公尺行走等。 建議未來在老人福利政策規畫與健康促進活動推廣時,需留意影響老人跌倒相關變項及跌倒發生情形之社會人口學變項,設計合適的介入策略,且可多加強跌倒預防知識的提升、跌倒預防行為的建立以及肌力、平衡及步態能力的訓練。Item 有性經驗且使用俱樂部藥物青少年之愛滋知識及使用保險套之原型與意願之調查研究(2008) 李商琪; Shang-Chi Lee近年來由於社會的急遽變遷,青少年發生性行為及藥物濫用的比例逐漸上升,本研究主旨在探討使用保險套及俱樂部藥物青少年之愛滋知識與使用保險套之原型及意願調查。研究對象為全台矯正機構青少年,以Prototype/Willingness model為理論研究架構,共有592位青少年參與研究。測量研究工具參考國內外文獻及P/W model為理論架構編製而成結構性問卷,以斯皮曼等級相關及皮爾遜積差相關檢定各變項之相關性;再利用多元迴歸分析探討變項間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指出:(1)受訪者平均愛滋知識程度答對率為66%,受訪者對於愛滋知識的了解,以口交是造成愛滋感染的主要途徑之一為最不了解(2)受訪者有性經驗的比例為78.2%,明顯比一般高中職高(3)受訪者使用保險套的比例為22.8%比一般青少年低(4)受訪者使用保險套比例與愛滋知識無關(5)保險套使用行為意向其相關因素有原型、意願及主觀規範(6)使用保險套的意願比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原型更能預測使用保險套之意向。 本研究建議:(1)矯正機構內應實施加強愛滋防制教育,以提高高關懷青少年對愛滋知識的了解(2)宣導高關懷青少年應使用保險套,落實愛滋防制教育(3)本研究資料支持原型及意願在高關懷青少年族群的保險套使用行為意向有良好預測效果。Item 五專一、二年級學生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探討(2009) 王敏華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同儕社會網絡與身體活動的關係,以及各變項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並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男生身體活動時間高於女生,男生的身體活動以籃球為最多,其次為走路;女生的身體活動以走路為最多,其次為爬樓梯。 二、樣本所處網絡位置不同,在身體活動上有顯著差異存在,進一步以薛費氏事後檢定分析得知男生人數比率高於50%的團體成員,其身體活動顯著高於全部為女生的團體成員。 三、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當運動友誼網絡運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時,身體活動時間越長。 四、將整體樣本之背景因素、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放入複迴歸模式中,發現此模式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對身體活動之可解釋變異量為16.9%,其中能真正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五、顯著預測男、女生身體活動的變項有所不同,對男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自我效能;對女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最後提出對衛生教育的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以做為青少年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學生從四年級至九年級的內化問題行為之發展軌跡(2008) 陳玉佩; Yu-Pei, Chen本研究以社交焦慮、社交孤寂、憂鬱作為兒童內化問題行為之指標,利用潛在變項成長曲線模型來探討:(1)不同性別學生的內化問題行為之發展軌跡(2)學生性別、父母個別支持,與學生內化問題行為發展軌跡之關聯。本研究使用「兒童及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之第2001年至2006年的資料,將六年期間研究變項資料完整者納入分析樣本,共計1,030人。 本研究結果支持內化問題行為發展軌跡因孩童性別而有所變化,即女生內化問題行為為顯著上升的發展趨勢,然男生為顯著下降。本研究發現女生內化問題行為起始點較嚴重者,發展上升速度較慢;男生內化問題行為起始點較嚴重者,下降速度較快。然父母支持與學生的內化問題行為之起始點、斜率無關連。 因此建議家長、教師應特別注意女生內化問題行為的發展情形,且對於內化問題行為較為嚴重的兒童,需要足夠的耐心去協助兒童,使孩童能隨著時間回歸至一般群體內化問題行為的常態發展。Item 佛光大學學生幸福感、死亡態度、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8) 莊易達; Yi-Da C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佛光大學學生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現況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調查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共發放問卷300 份,有效樣本為291份,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Scheffe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一)幸福感方面:幸福感頗佳,以「人際關係」層面之得分為最高,「身心健康」層面為最低。各層面之得分,經濟安全感高、健康狀況良好及有皈依之佛教徒,有較高的幸福感。(二)死亡態度方面:「死亡恐懼」、「死亡逃避」及「逃離接受」低於中間值3分,而「趨近接受」、「中性接受」則高於中間值3分。經濟安全感高、健康狀況良好及有皈依之佛教徒,有較低的死亡恐懼及較高的死亡接受度。(三)生命意義感方面:生命意義感頗佳,以「求意義的意志」層面之得分最高,「生命目的」最低。各層面之得分,健康狀況良好及有皈依之佛教徒,有較高的生命意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