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論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77
  • Item
    日治時期漆器工藝的發展與演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 2016-09-??) 朱玲瑤 ; Ling-yao Chu
    日治時期是工藝美術萌芽發展的時期,也是從舊時代與舊思維逐漸邁向現代化的時刻,作為日常生活常見的工藝品,不僅能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與意識形態,且社會型態的變遷同時影響著藝術風格的轉變。日治時期的漆器工藝雖然發展的時間很短,但卻是臺灣漆藝發展的榮盛時期,此時從設計、製作、生產、銷售一併包辦,奠定了日後臺灣工藝發展的基礎,為了瞭解臺灣工藝美術發展的途徑,本文以日治時期的漆器為研究對象,瞭解其發展源流、造形設計、文化內涵等,進而探討臺灣工藝美術在中國、日本以及在地風土人文等因素影響下的發展與演變。本文將日治時期的漆器工藝依風格作為分類標準,區分為一、1928 年之前:前期蓬萊塗漆器;二、1928-1945 年:後期蓬萊塗漆器;三、1928-1941 年:中日混合樣式漆器;以及四、1941-1945 年:臺灣琉球混合樣式漆器等四大類,以山中公所設計的蓬萊塗漆器為起點,再以臺中工藝傳習所的設立時間與理研工業株式會社展開漆器工藝計畫的時間點作為分期,首先探討其造形、整體設計與功能性,同時並追溯來自中國與日本漆器工藝的影響,透過比較與分析,從中瞭解文化因素如何透過材質與形式設計表現其工藝內涵,並藉此描述以形塑出日治時期臺灣漆器工藝之發展脈絡。
  • Item
    野獸派色彩對臺灣前輩畫家的用色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 2010-10-??) 蔡勝全 ; Sheng-Chuan Tsai
    本研究旨在探討野獸派色彩對臺灣前輩畫家的用色影響,研究對象為臺灣前輩畫家:廖繼春、郭柏川、張萬傳、蔡蔭棠、陳慧坤等五人。本研究目的純粹就用色觀點歸納出畫家的用色風格,和以三原色與互補色的使用,分析畫家作品用色的特性。得到的結論是,在用色風格上,研究者認為:廖繼春的用色是多元、炫麗又不失調和,而且極富魅力;郭柏川的用色是簡潔俐落、流暢明快;張萬傳的用色是剛勁、濃烈,而且層次細膩豐富;蔡蔭棠的用色是強烈、鮮銳又活潑,並且視覺張力強;陳慧坤的用色是靜謐優雅和穩定和諧。另外,在三原色與互補色的使用上,整體來說,五位畫家偏向喜愛使用藍原色和藍與橙互補色,在個別上,廖繼春最常使用紅與綠互補色,郭柏川的畫面彩度最低,張萬傳互補色使用的最少,蔡蔭棠互補色用的最多,而陳慧坤的畫面彩度最高…等等。
  • Item
    臺灣近代美術中女性再現的時代意涵――以「殖民現代性」觀點詮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 2016-09-??) 邱維邦 ; Wei-Pan Chiu
    臺灣1920 年代之後,女性社會地位提高,擁有了受教權以及經濟消費自由。當時許多藝術家感受到女性外觀的變化,開始以現代女性作為題材,藉此盛讚「現代性」帶來的資本主義富裕與教育啟蒙價值。然而作為殖民地的臺灣,以此為主要活動舞臺,或是出身於此的藝術家,於再現女性的過程中,必然隱含了殖民地不平等的權力結構關係。為探討臺灣近代美術再現女性中,所蘊含的現代性與殖民性的雙面意涵,本文援引「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詮釋當時藝術家如何在再現現代女性的審美判斷中,受到殖民權力結構的影響。為此,本文將探討數個子題,包括:1.台籍藝術家在再現漢民族女性時,在時代性與民族性間的抉擇;2.殖民者對被殖民異國情調的凝視;3.藝術家與日本帝國主義戰爭機器的共鳴等等。本文的尾聲,將時代帶入戰後初期,以李石樵的《市場口》為例;說明藝術家在面對戰後出現的新一波族群衝突的社會狀況,如何將描繪現代女性的審美意義,翻轉為對政治現況批判的隱喻。總括而言,本文藉由探討戰前與戰後初期再現現代女性的美術作品,試圖建立臺灣近代殖民史與美術史間,相生相成的呼應關係。
  • Item
    翻轉教室應用在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大家藝起來:美&醜的藝術對話」課程設計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 2016-09-??) 林惠敏 ; Hui-Min Lin
    本研究旨在瞭解翻轉教室應用在視覺藝術教學之實施情況,提出翻轉教室應用在視覺藝術教學之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建議,做為改善視覺藝術教育之參考。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方式進行,對象採取立意取樣方式,以臺中市南區國光國民小學六年一班學童29 人,其中男生16 人,女生13 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大家藝起來:美&醜的藝術對話課程實施教師問卷調查」與「大家藝起來:美&醜的藝術對話課程實施學生問卷調查」,以及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之「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觀察表」、「投入行為觀察表」。研究結果顯示:一、翻轉課程設計—師生皆喜歡本課程以「美感」為主題的視覺藝術教學活動設計,採用廣義的翻轉概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學思達的教學策略「大聯盟分組選秀法」、「海螺計分方式」在教學上受到師生的喜好。二、翻轉教學方式—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設計及數位科技的教學方式在視覺藝術教學上受到師生較高的喜好。三、翻轉課程幫助—師生皆認為本課程對學童最大的幫助是增加藝術(美感)知能,增加思考與表達力,顯示翻轉課程設計能幫助學生提高視覺藝術學習意願,並提昇高層次的思考與說話溝通能力。
  • Item
    「康國琵琶」樂器圖像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 2016-09-??) 史辰蘭 ; Shir-Chen Lan
    古代圖像記錄了人類文明的生活,一目了然的本質與文獻相輔相成,卻能填補文字記錄闕如的空白,銜接史實失落的環節處。本文肇因於琵琶研究中曾出現一款型態獨特的琵琶,中國學者稱之為「變體琵琶」、「過渡階段的琵琶」與「新品種琵琶」等,然而在上個世紀陸續出版了幾種與音樂史圖像相關的圖集後,可以發現在絲路上曾出現幾件與學者所說同型態的琵琶,最早可溯源至西元一世紀中亞的康國,並以此溯源地命名為「康國琵琶」,說明此琵琶並非學者所稱發展不成熟的琵琶;在今日來看,與盛行於歐洲文藝復興並通用於今日傳統民謠中的西特琴(cittern)型態一致。康國琵琶的特殊性可從Hornbostel & Sachs (以下簡稱H-S)1的樂器分類法說明此其構建的組成,與同樣具有梨形音箱的魯特類樂器家族比較音箱形制的美學係有所不同。本文將康國琵琶橫貫中亞、新疆石窟與墓葬壁畫的圖像資料,證明此琵琶是具有獨立發展史的彈絃樂器。此樂器在中古時期以前稀有的圖像遺跡中,說明其並非在中國本土發展的樂器,今日也已不復見於中國的音樂實踐,但仍持續運用於今日的中亞音樂與西方傳統民謠的彈弦樂器,足見此樂器是流傳了數千年的古老彈絃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