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899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現況的批判與省思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1-09-01) 卓俊伶
    體育與運動科學是一個以身體活動爲本質,跨學科與跨專業的學域,各學科研究所建構的知識體系,具有獨特性。本文以臺灣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爲範圍,提出國科會體育學專題研究計畫與兩個主要學術期刊的計量分析,發現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呈正面發展之現況,續之以批判思考方式,對體育學報與大專體育學刊已刊登論文,提出可資改善之處與建議。最後,對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的省思,提出:(一)考量以人與身體活動爲本的科學研究,有其個人知識與不易絕對客觀的限制;(二)建議採行實證手段,並且進行轉譯研究;與(三)遵守學術研究倫理規範的重要性。
  • Item
    七位不同性別國中學生校園運動空間使用經驗之探究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 2013-12-01) 曾郁嫻; 程瑞福
  • Item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體育教學活動設計之探討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0-03-01) 曾郁嫻; 程瑞福
    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通過,提示各領域教學意識性別教育的重要性,並提供性別教育納入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合法依據,但仍缺乏運動與體育領域的涉入。因此,本文以球類運動爲主,設計性別教育融入體育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實施後,部分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會於同儕互動間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於課餘時間主動協助隊友練習;然而,部分學生卻呈現反抗教學活動的進行,使得強弱之間的差異與對立愈趨明顯。其後,依實施結果分別對教學實施、活動設計與學生回饋三方面進行省思,並建議未來應規劃與開發具性別平等意識的課程,協助體育教師覺察不同性別學生差異之能力,並提升執行性別平等體育課程的能力。
  • Item
    問題導向學習介入護專生健康體適能教學計畫之成效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15-06-01) 王文宜; 闕月清; 周建智; 吳志銘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學模式在護專生體育課實施健康體適能教學計畫對其體育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社會問題解決能力以及體適能認知之成效。透過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兩班護專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n = 47),另外一班為控制組(n = 45)。兩組學生分別接受12週,每週一次100分鐘的健康體適能教學計畫教學研究,實驗組學生接受PBL教學模式,控制組透過直接教學模式進行學習。透過「體育自我導向學習量表」、「社會問題解決量表」與「健康體適能認知測驗」等工具進行資料蒐集。獲得以下結果:一、實驗組學生在體育自我導向部分「喜愛學習」、「學習動機」、「創造學習」以及「體育自我導向學習總量表」皆優於控制組;在社會問題解決能力中「負向問題定向」、「衝動/粗心風格」、「逃避風格」以及「總量表」優於控制組;在健康體適能認知測驗之「健康體適能」、「有氧體適能」、「肌力/肌耐力體適能」、「身體組成比例」、「基本營養概念」等構面以及「總量表」達顯著差異。二、體育自我導向部分變項與健康體適能認知測驗有低度正相關。本研究結論為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模式不僅對於自我導向能力有所提升外,對於社會問題解決能力與健康體適能認知皆能有所成效;體育自我導向部分變項與健康體適能認知測驗亦達正相關。建議未來或後續研究可關切該群體學生在身體適能與認知功能正向關係上與身體活動實踐力等方面之研究焦點。
  • Item
    特殊奧林匹克幼兒運動員計畫
    (國立東華大學, 2013-07-01) 陳勇安; 闕月清
  • Item
    國中肥胖學生體育課的身體活動參與經驗
    (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院, 2012-07-01) 蔡韶芹; 闕月清
  • Item
    美國推動學校運動與健康促進的手段--Let's Move in School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13-12-01) 闕月清; 詹恩華
    青少年體位問題與健康發展是各國目前關注的議題,美國總統夫人米歇爾‧ 歐巴馬於2010 宣布一項國民健康方案─ “Let’s Move”,旨在降低青少年肥胖與鼓勵健康生活型態。“Let’s Move” 在學校透過「學校綜合身體活動方案」(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增加身體活動時間與建立健康飲食習慣,以學校為基礎的推廣策略,結合社區資源和機會,提升學生身體活動量,讓學生達到每天至少有60 分鐘的身體活動,及培養終身運動的知識、技能和自信心。“Let’s Move” 實施至今,美國兒童肥胖率首度降低,顯示其推動的成效,值得各國借鏡。我國教育部也推動許多與身體活動相關的方案與計畫,欲改善學童健康體位問題。期盼未來能結合全民的力量,一起動起來,前進健康。
  • Item
    心室中膈缺損青少年之心肺功能及運動能力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13-03-01) 賴家欣; 方進隆; 林克隆
    心室中膈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是常見的心臟異常,占所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的50%,本研究目的是為了瞭解心室中膈缺損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及運動能力與一般青少年之間的差異,本研究針對45名心室中膈缺損青少年及44名一般青少年進行心肺功能及運動能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在心肺功能部分,心室中膈缺損青少年的用力肺活量與第一秒用力吐氣容積和對照組比較皆無顯著差異,且第一秒用力吐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及最大自主通氣量方面和對照組也無明顯差異。此外,研究組在運動時的最大心跳數與對照組相比較小,但兩組在最大攝氧量及最大收縮壓部分並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心室中膈缺損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及運動能力與一般青少年比較並無較差的狀況,雖然運動時心臟變速能力不足導致最大心跳比一般青少年差。我們建議未來應多鼓勵心室中膈缺損青少年接受適當的運動訓練,並且可參與體育競賽活動以提升生活品質。
  • Item
    身體活動對老年人體適能與認知功能之探討
    (國立臺灣大學體育室, 2012-12-01) 羅尹伶; 方進隆
  • Item
    國小教師疲勞程度與運動行為和心肺適能之比較研究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3-12-01) 陳秀蘭; 方進隆; 莊弘毅; 朱雅菁
    目的:比較不同疲勞程度教師的運動行為及心肺適能之差異;並探討疲勞程度、運動行為及心肺適能之相關性。方法:隨機抽取臺北市40所小學,依據學校規模發放10~30份,實施「個人疲勞強度問卷中文版」(CIS)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剔除無效卷,得到有效樣本733份,再根據其CIS之結果,採立意取樣方式徵求女性教師,疲勞組(CIS>76)36位與非疲勞組(CIS≦76)58位,共94位女性教師填寫「運動行為」問卷,並實施六分鐘走路測驗以評估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和皮爾森積差相關方法分析和比較。結果:一、不同疲勞組別女教師之運動行為有顯著差異(p<.05),非疲勞組教師之運動行為(M=12.31)顯著高於疲勞組(M=9.75)。二、不同疲勞組別女教師之心肺適能有顯著差異(p<.05),非疲勞組教師心肺適能(M=710.10公尺)顯著高於疲勞組(M=678.20公尺)。三、疲勞程度與運動行為、心肺適能呈顯著負相關(p<.05);運動行為與心肺適能呈顯著正相關(p<.05)。結論:運動行為較高或心肺適能較佳之國小女教師較不易疲勞;運動行為和心肺適能與疲勞程度有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