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2-06-??) 郭禎祥
    傳統的創作取向藝術教育因過度強調學生的自我表現,未能為藝術教育活動提出有效、合理、又實質的方針。由於缺乏有力的活動指引,藝術教育不易在以智能訓練為主的教育浪潮中引起人們的注意力與重視,因而產生諸多弊端。當今藝術教育取向強調「藝術是一門科學,具有學科之特質,為普通教育之必要科目,應與學校之其他科目同視之」。並主張「藝術教育之目標在於提昇吾人對藝術之瞭解與鑑賞,實兼顧感性與理性能力的培植。課程內容涵蓋藝術創作、藝術史、美學和藝術批評四個藝術領域,而要求嚴謹、具體而形諸於書面的課程;教學活動以藝術品為統合中心、課程之效度和學生之成就可以透過適當的評量方法得到證實」。這種藝術教育取向涉及目標、內容、活動和評量,具有一般教育之特質。葛利爾(Greer, 1984)便把這種藝術教育取向之特質定名為「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 DBAE的觀念確立於1965年之賓州會議,許多課程發展計劃和師資在職訓練方案都以此理念為基礎。近七年來更由蓋迪中心的努力推展,成為當今藝術教育思想之主流。然而究竟當今學校藝術教育有多少能反應、實施DBAE之理念教學?基於探究實際與理論的銜接性、本研究以比較文化實徵研究法,有系統的進行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剖析。 本比較文化實徵研究係試圖了解中、美兩國各年齡層學生在學校實施藝術教育後,如何構成一種體系去影響文化力量。因此進行藝術鑑賞領域-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等三層面的學習成效測驗,以驗證是否學校藝術教育能具體提供涵蓋廣泛而完整的藝術教育內容。 本研究之實驗對象為中美兩國國小二、四、六年級,國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學生共1201名。其中臺灣學生722名,美國學生479名。根據學科之內容及本質設計並配合最適當的教學評量法,而採取筆試與視覺辨識法進行測驗。 中美兩國學生測驗結果顯示: 一、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學科綜合總平均分數,在兒童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皆有顯著的差異,學生藝術鑑賞之知能隨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增加。 本研究結果提供並驗證皮亞傑學派兒童知覺發展與美感判斷及藝術知能層面發展在比較文化實徵上獲一定而確認的一致性。 二、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測驗分數大體上在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雖基於發展心理學與兒童藝術發展階段發現學生之藝術鑑賞能力於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然而若能透過美感教育,藉由積極適切完善的教學,亦能促進並提昇學生之審美反應水準。 三、根據統計分析顯示,美國學生在各不同認知發展階段之藝術鑑賞測驗分數皆高於中國學生之分數。 國內藝術鑑賞教學績效不彰與觀念偏差之存在因素可歸納如下: (一)國內缺乏藝術鑑賞教育之理論基礎。 (二)國內中小學階段藝術課幾乎侷限於藝術創作的傾向,不過藝術教育還有其它重要層面。學習鑑賞視覺藝術,學習瞭解藝術在當代和過去文化中如何發揮功能也都很重要。學習從審美觀點來看視覺形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需要透過藝術課程的安排教導與學習,始能獲得複雜的審美認知技巧。美國自從蓋迪中心努力推展全國藝術教育八年來已顯現生機與績效。  (三)國內各級學校皆缺乏專業的藝術教師,且職前教育缺乏涵蓋廣泛整體性的藝術鑑賞領域課程,師資進修管理也極其有限。  (四)專業師資在藝術鑑賞領域之教學品質低落。 (五)藝術教育在一般教育中不被重視及不正常化。 依據本文之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下列七項建議,作為落實並改進我國藝術教育之參考。  一、確立並提昇藝術教育在一般學校之地位與品質。 二、正視藝術鑑賞教學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根據兒童認知發展過程與藝術學習心理發展之特徵,設計適當的藝術課程。 四、積極改善師資品質及師資職前訓練課程。 五、發展具體的教材資源並改進教學和評鑑的方法。 六、研究並建立適合國情的藝術教育理論。 七、設置藝術教育學術研究中心,以提昇各級學校之藝術教育品質。
  • Item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美術與設計學校附設週末美術課程之教育功能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6-06-??) 陳瓊花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美術與設計學校附設週末美術課程,成立於1962年,這項課程的設置,旨在幫助有志於教職之美術及設計學系的同學,經由實際教學的經驗,發展其日後從事教學所需之各種專業技能,以便成為稱職的教育人員。本文從此校有關此課程之運作及管理,探討其所發揮之教育功能,並提出作為國內正值開放教育學分之際,大專校院美術科系附設假日修習美術課程之可行性,及其價值與意義之參考。
  • Item
    我國與美國小學數學教育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6-06-??) 陳梅生; 吳德邦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focused upon 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the 1 st-to-6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s in USA and those in the ROC. From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wishe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concerned and the feature and progress of this aspect in USA so as to adept them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us in the ROC.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is the "Mathematics Objective" published by Bosto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Systems. After a comparison study, several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made as follows: 1. Concerning the method of stating the outline of the content, USA adopts "behavioral objectives", which is still, absent in Taiwan, and therefore worthy to be noted as a future direction. 2. Their "problem solving" is identically our 'utilized problem' or 'word problem'. However, our word problem is quite problem-centered, 'but theirs extends to the field of daily lives. Such a method is surely a matter worthy of attention. 3.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USA are divided into "priority objectives" and "objec-tives". The former allows a common study for all students while the latter allows individual study for the fast-learning students. This is much needed in our country. 4. The heading of categories of the objectives in USA are as Numeration, Computation, Fraction, Decimal and Percentage, Estimation, Geometry and Measurement in the spiral pattern for development. If we are to improve our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spiral curriculum pattern seems to be most likely feasible.
  • Item
    The Accrediting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Finance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2-06-??) 陳樹坤
    美國的大專認可制度是一種十分特殊的管理大專院校品質的制度,它不同於一般國家多半由教育部管理學校,而是由同性質的或同地區的大專院校自行結合而成的民間學術團體負責評鑑學校,並對認為能達到一定水準者予以認可,凡經認可之學校即可加入為該認可組織或機構之會員,此種制度即謂之認可制度。這種制度的實施對於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具有相當大之約束力,特別在提高學校素質方面貢獻尤鉅。本文之主旨即在探討美國不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負起管理學校品質之責,而由民間組織的學術團體主其事之原因為何;又此等民間認可機構如何發揮其功能及其對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經費方面之影響如何,亦為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本文之內容大要包括下列數點:第一,探討認可制度之意義與性質,特別著重在認可制度之非官方的自願性性質之探討;第二,探索認可制度的起源及其發展,對認可制度的發展史作一系統的敘述;第三,探討各認可組織實施學校認可時之步驟及其所使用之標準;最後,探討認可制度的實施對於高等教育機構的經費方面所發生之影響如何。本文之研究,除對美國大專院校認可制度之輪廓作一概括性之敘述外,特別著重於此一制度之特質與功能之分析,其能對此制度之精神與價值有一深入之瞭解。本研究之結論主要有下列兩點:第一,美國所以形成山民間組織自行管理高等教育之認可制度的原因,一方面固係政治制度所使然,最主要的乃受保障學術自由,不使政治干預學術之傳統影響所致。第二,認可制度對於學校爭取校外經費補助及校內經費分配合理化、公開化均有其積極之作用。由於認可資格的有無,關係著學校申請聯邦政府及各種基金補助的機會,在一九八0年代大專院校普遍處於招生不足、經費短絀之情形下,各校為生存計,無不力求獲得或確保其認可資格,因而認可制度對於高等教育機構素質之提高貢獻至鉅。
  • Item
    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違憲審查標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2-06-??) 李怡慶
    我國憲法直接保障人民之自由權利,而第二十三條之文字明白表示,人民之自由權利,以不限制為原則,限制為例外,如要限制應該只有在合乎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等四項公益事項的必要情形下,採取必要程度的限制,以使人權之危害降至最低的程度。美國是成文憲法歷史最久的國家,其憲法條文亦採直接保障主義,限制人權的法律必受到嚴格的審查,於其案例中,對人權的保障之違憲審查標準已臻明確而成熟,其中最重要者:明白而立即危險,法條過廣無效,法條含混無效以及侵害最小之手段等險驗標準,究其發展之邏輯,於我學者與少數大法官對我國憲法第廿三條之見解頗為相近,因此,特將彼此討論比較,希冀我國釋憲機關亦能明確宣示審查標準,以落實人權之保障,並為政治紛爭作最後公正的仲裁者。
  • Item
    美國民本主義教育思想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7-06-??) 徐宗林
    西方社會政治的理想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實現。至其歷史的淵源,當可回溯至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經驗。然而,由於歷史的嬗變、社會文化的演進、雅典式的民主政治制度曾經為之中斷。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民主思想的浪潮,始再度出現於西方政治的舞台上,終於演變成為近世民主國家誕生的催化劑。  教育為政治理想實現的一種手段。從西方近代民主國家歷史上論,尤其是美國,美美以全民教育之推展,做為民主政治制度的磐石。故有識之士,未嘗忽略教育與民主密切之關係也。  本研究主為歷史研究方法之應用,以近代美國教育與民主思潮之結合為經,並以民主思潮之發軔為緯,探求民主思想之淵源、意義、條件、民主與教育的關係,民主思潮的哲學基礎及民本主義教育之思想。最後提出一結論作為本研究之結束。
  • Item
    美國工業技術教育思想之演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7-06-??) 康自立 
    本研究係採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以探討美國工業技術教育思想之演進,以便獲取寶貴經驗做為我國規劃與發展工業技術教育之參考。透過資料搜集、閱讀並評鑑有關資料、參與有關之研討會、分析資料、整理與歸納等研究步驟而獲得下列十三點結論:即(一)美國工業技術教育思想的根源係得自歐洲手工勞作教育思想的遺傳。(二)美國早期的工業技術教育思想以手工訓練,手工藝與「美術與技藝」三種思想並存。(三)美工教育(Manual Arts)的教育思想係強調技藝與美的結合。(四)工藝教育思想係以「工業」為其知識體以幫助學生了解工業文明,謀求個體發展並適應工業社會的生活。(五)轉變期之工業技術教育思想係以一系列的革新課程為主。(六)當代之工業技術教育思想可歸納為「技術教育」、「工業研究」及「工業技術教育」三大派別。(七)美國工業技術教育思想的演進係從狹窄的手工訓練而日漸擴大到對整個「技術」內涵的學習。(八)美國工業技術教育思想並非獨特的思想體系,而是當時整體教育思想中的一部份。(九)工業技術教育思想充分反映當時的社會需要。(十)教育思想應有前瞻性,但若思想超前社會現實太遠,則往往無法實現。(十一)師資教育的成敗是美國工業技術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環。(十二)目前工業技術教育思想已脫離哲學思辯領域而建立在科學的實證基礎之上。(十三)美國聯邦政府對教育的領導日漸佔有重要的地位,同時工業技術教育課程亦有全州標準化的趨勢。
  • Item
    美國事業教育之探源及其對我國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之啟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3-06-??) 饒達欽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roots and practice of care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well as to explore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voca-tional-oriented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Career education was advocated by Dr. Marland in 1971. The main objectives of career education are to integr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education; to extend the academic world into the world of work; and to help individuals better live in work-oriented society. It is rooted in American work ethic, the philosophy of "change" and "John Dewey", the rugged individualism, and the loosely united couple of school and work-oriented society.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reveals that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of these two societies concern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education and manpower development. For this reason some of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of career education could posi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oriented compulsory education (V-OC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1. Preparations for successful working careers will be a key objective for V-OCE.2. Every teacher in every course will emphasize whatever that subject matter can contribute to a successful career.3. Learning will not be reserved for the classroom, but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V-OCE will be identified in the home, community and employing establishments.4. The provision of a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or career development program involves active coope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both school and non-school personnel.5. The V-OCE will seek to extend its time horizons from "womb to tomb".6. The V-OCE will be designed to be free of bias and stereotype.7. The V-OCE will foster flexibility in the attitudes,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enable people to cope with the accelerating change and obsolescence in the field.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se ideas, the vocational-oriented compulsory education must be initiated, The current curricula should be revise
  • Item
    美國高等教育哲學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8-06-??) 徐宗林
    本研究乃由於國內大學法之修訂,而引發出研究之興趣。蓋因有關大學之自主性,學術研究之自由,教師倫理,學生參與等問題已引起不少的討論與迴響。為此,亟欲以民主社會之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所涉及的相關問題為題材,作為探究的範圍,以期能有借鏡之處。本研究計有研究緣起、研究問題,美國高等教育哲學之淵源,美國學院及大學之功能,學術自主,學術自由,精英教育或大眾教育,文雅教育或專門教育,教師倫理及學生參與等,為探究之重點。其中有歷史資料之引用,有問題之分析,亦有信念之確立,以期對美國高等教育哲學,有一了解,而有助於某些觀念的澄清。
  • Item
    Attitudinal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U. S. 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3-06-??) 顏秉璵
    「代溝」是一項具有長久歷史的社會和教育問題,雖然許多學者已經就社會變遷現象對青年的態度、社會適應和行為模式的影響,有了廣泛的研究,但一般類似的研究多由研究者自行假定兩代間態度差異之領域,含有濃厚的主觀色彩,而且資料的分析多以敘述性的統計方法為主,結果難趨週密。因此,兩代間溝通和適應上的困難,迄今依然存在於社會上,「代溝」的範圍和程度,亦未獲得一致的結論。本文為對「代溝」理論及其研究方法之一項探測性之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在發現美國高中學生及其家長間態度差異之真實領域,以便進而探查這些差異對青年的社會適應和人格發展的影響。本文之內容除對「代溝」有關之研究作深入之探討,以明瞭其歷史發展及社會變遷中適應問題與困難所在,並特別選用「語義分析法」之理論與技術,作為研究設計之架構;在資料處理的方法上,更引用較精密的統計方法,以確保研究結果之信度與效度。全部設計共分為三格層次:第一,採用自然發生的方法直接從受測之高中學生及其家長測得影響他們意見溝通和適應困難之重要問題;第二,用語義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比較兩代之間及男女性別之間四組受測者之判斷模式與概念範疇;第三,用變異數分析和多重迴歸的方法探討「代溝」之性質與起因。其重要結論為:一、由自由發生的方法所獲得之十八項意見差異,供給了研究「代溝」問題之重要基礎。二、語義分析法無論在理論上和技術上均為研究「代溝」之適當方法。三、兩代共有之意見差異即其心理標準之價值反映,此項價值差異可以數量表示,清楚地說明了「代溝」之存在及其差異的程度。四、「當代青年的生活方式」、「青年理想的社會行為」和「傳統對青年的期望」是青年在發展和社會適應中經常的潛在壓力,教育實施方面應有適當的計劃,予以調和,否則將會形成嚴重的適應問題。五、就一般而言,家長對當前的環境和社會制度中的價值比較滿意,而高中學生卻對運動和流行的音樂較為偏愛。六、「代溝」的形成不僅由於學生對社會的不良適應和環境的壓力,而且與家長的人格因素有關。七、高中學生及其家長間態度之差異與大專學生及其家長間態度之差異有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