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Suspended Sediments of Taiwan Rivers and Their Geomorphological Significanc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2-06-??) 黃朝恩
    本研究旨在究明臺灣河川之輸沙特性及其相關現象。分析所依據者乃全省四十九個主要流域及七十六個水文站之累年輸沙記錄,並以地形計測、野外實察及統計處理等研究方法配合進行。所獲資料有助於吾人對台灣河川輸沙之強度、規模、作用、空間差異以至時間變遷等之認識,由此達成多項結論。為求條理分明,全文乃針對下列四項題先後闡述:(1)輸沙量及含沙量之特性;(2)物理剝蝕率之推估;(3)輸沙及流域形態之關係;(4)輸沙及流域營力間之關係。由種種證據觀之,均顯示臺灣地區的輸沙問題至為嚴重,尤其就單位面積輸沙量而言,各大河川在10000M.T./km2/yr以上者比比皆是,二仁、曾文、濁水諸溪流域更超過20000M.T./km2/yr,高出世界上其他大河甚多。再看物理剝蝕率,全島平均每千年為3526mm,正代表著臺灣自然環境的獨特性。至於輸沙和其他流域特徵之間,每每呈現密切之關係,例如年逕流量及年輸沙量之相關係數更高達+0.8159,證實流域系統中確有其動力均衡特性。另由輸沙-流量關係加以深入分析,更發現二者呈現C=aQb之方程式,惟各集水流域之經驗公式並不一致,隨時、空而異,本文乃以a值及b值為準,將輸沙-流量關係分為六大型,得之各型均有其空間及中之趨勢,故在處理台灣地區的輸沙問題時,區域觀念確實不容忽視。
  • Item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and a Comparison with Taiwan Are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9-06-??) 黃朝恩
    本文分別就海南島的自然資源基礎和經濟發展現狀作學理上之探討,並分析二者之間的關係,同時在必要時加入本省的資料以作比較。由數據顯示,海南島的自然資源並不薄弱,自然資源質量亦佳,值得肯定。例如全島十度以下的平原佔地超過三分之二,太陽輻射年總量亦在一百四十千卡/平方公分以上,而礦產豐富,港灣優良,在在都說明可供開發利用的條件充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海南島之社經環境仍然停留在相當落後的階段,遠遠比不上面積大小差不多而資源基礎未佔優勢的臺灣,以民國七十三年工業總產值為例,只及臺灣的十分之一,港口吞吐量則只得三十分之一,而固定資產投資額更只得一百分之一,此外基層建設也乏善可陳,即使在整個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來說,海南島也是發展較慢的區域,這無疑與其歷史背景有關,長久以來,海南一直被視為邊陲之地、化外之區,並未得到應有的照顧;再加上接近越南,既為邊防,又屬戰略要點,近四十年擾讓之下,根本無法全力建設。從八十年代開始,在開放政策的影響之下,中共有意加速發展海南,期能與臺灣一爭長短,先是於民國七十二年將海南島列為經濟特別行政區,再於七十七年初讓海南脫離廣東省管轄而升格建省。然而由於政治體制制肘過多,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由此可見,海南島儘管資源豐富,但欲大步向前實在不易,首先當然要在體制上作出大幅的改革,參考臺灣的經驗,揚棄過時的意識形態,走向社經政治的現代化,然後再因地制宜就現有的資源優勢和劣勢作揚長避短的考慮,唯有如此才可以有機會和臺灣省作經濟成長上的競賽。作者本著對故國的關懷,在剖析海南島的自然資源及經濟發展之後,再提出若干該地區發展方向可行性的芻議,以供各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