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與死神共舞:歐洲墓園中情色
    (2012/8/1-2014/7/31) 賴守正
    本研究計畫擬從性愛(Eros)與死亡(Thanatos)的角度切入,分析歐洲文學與藝術傳統中對死亡的態度演變與再現方式,耙梳其特有的愛慾生死觀,尤其將研究重點聚焦於其結合性愛與死亡的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傳統與展現在現代墓園中特有的情色風光。性與死亡之間有著令人玩味的曖昧關係。心理分析學者從中看出人性中不變的趨力,並從神話中探源。有些歷史學者則主張此曖昧關係直至十六世紀才在西方出現,屬於現代特有的感觸。在十五世紀之前死亡的主題中並未帶任何情色色彩。但從十五世紀末與十六世紀開始,同一主題卻充滿情色意涵。在十六至十八世紀,Eros 與Thanatos之間的關係開始熱絡。在死亡之舞的傳統中,死神不再偷偷地將活人帶走,死神還進一步挑逗、強暴年輕少女。性與死亡一起探戈,引人遐思。羅蜜歐與茱麗葉在Capulet家族墓園中的一幕已成經典,而在巴洛克戲劇中墓園裡的愛戀場景更是司空見慣。十九世紀吸血鬼的故事將性愛與死亡的糾葛推向另一高峰。二十世紀法國思想家巴代伊對此議題也有過一番哲思。直至今日,歐洲墓園中特有的情色旖妮風光仍針對性與死亡的主題持續對話發聲。情色偏愛遠離塵囂、寧靜、私密的場域,而墓園正好提供一個理想的異域他方,一個幾乎是「彼岸」的不同世界。 本計畫擬分三年進行。第一年有系統地研讀、分析歐洲文學中對死亡的不同想像與再現方式。第二年則觀察在歐洲Memento Mori的傳統下,歐洲藝術如何面對、處理人必有一死的困境。第三年則將研究重點聚焦於歐洲文化中結合性與死亡的特有傳統,並以其墓園中的情色為研究重點。
  • 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歐美漢學研究II---法國漢學研究
    (2010-11-30) 賴貴三; 賴守正; 陳昭珍
    本計畫主要在尋繹與收集十八至本世紀的法國漢學研究文獻,法國漢 學研究可以溯源到明末耶穌會教士來華時期。1795 年設立國立東方語言學 院,在十九世紀中葉也開始了漢語教學課程。1814 年12 月11 日,法蘭西 學院開設漢學講座,首次使歐洲的漢學研究成為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之 一,在歐洲漢學界中有極具重要的意義。此應歸功於Silvestre de Sacy (1758-1838),並協助完成耶穌會士關於漢學方面論著的集成《中國雜纂》 最後一卷的編纂工作。東方語言學院的漢語講座與法蘭西學院的漢學講座 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具有濃厚的實用色彩,而後者較為偏重學術研究。本 計畫擬以法籍傳教士Joseph de Prémare(中文名馬若瑟)在1728 年寫成 的一部手稿:Notitiae Linguae Sinicae(中國語言志略)為起始,並自 1815 年漢學講座的第一位主持者Abel-Rémusat(1788-1832,或稱雷慕沙) 著成《漢文啟蒙》作為開展的基礎。其後,以Stanislas Julien(1797-1873, 或稱儒蓮)、Hervery de Saint-Denis(1823-1892,或稱德理文)為薪傳 的對象。十九世紀的最後一任漢學教授為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 或稱沙畹),直至二十世紀初期,法國的漢學研究極一時之盛,著稱於世。 其後繼任者馨香不斷,深刻影響著二十世紀以來的國際漢學界。法國漢學 研究,主要集中在漢語語言學、古典文學、敦煌學與俗文學、道教研究、 以及中國哲學思想等學術領域,在國際漢學界具有深厚的價值與影響力。
  • Item
    波特萊爾、旅遊、「在地觀光」
    (聯經出版公司, 2012-03-06) 賴守正
  • Item
    波特萊爾、旅遊、「在地觀光」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03-01) 賴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