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明治時期基督教徒的武士道論之類型與內涵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會, 2011-11-01)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Item
    從前近代到近代的武士道與商人道之轉變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10-12-01)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本文旨在比較日本石門心學與陽明心學兩個同樣講求「心學」的學派之異同,經過本文的分析,可知二者不僅非吳越同舟,更是同床異夢,同調少而異趣多。在同調方面,諸如二者在思想淵源上均可追溯到孟子,又在對本土神道的接受上,二者均是肯定,只是石門心學更偏重神道的信仰;又如二者均非德川學術上的主流,在1790 年的寬政異學上,都被視為異端而受排斥等等。在異趣方面,諸如二者的心學思想內涵,石門心學比較接近朱子的心學,並未走到王陽明基於良知學的本體論心學;在三教論上,中江藤樹以後的陽明學者明顯排斥佛老,但石門心學認為三教本異而同源;在四民平等的觀點上,陽明學者顯然是分歧的,有持四民階級平等觀者,亦有持武士階級論者。至於石門心學,雖唱四民異業而同道,但是一種基於「職分倫理」的平等觀,離去除四民階級的觀念尚有一間未達;而在學問觀念上,石門心學是個講道團體,比陽明學者更接近一般庶民,是一種筆者稱之為「生活主義的心學」,故重視「口語的聽聞學問」,而不是陽明學者的「讀書的文字學問」。此外,陽明學在德川時代(中末期)被視為反亂之學,帶有政治改革意味的心學,對下級武士階級深具吸引力,此與作為民間教化之學的石門心學,專務於庶民教育、推廣社會教化運動之學,性質自然不同。本文在結論中指出,兩個心學派在明治維新以後強調「國家道德」的前提下,有漸合流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