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0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南海東北部大陸邊緣揭陽凹陷新生代構造演化之研究及斷坳油氣資源特徵(2020) 李麗; Li Li南海東北部大陸邊緣在新生代時期為被動大陸邊緣,形成珠江口盆地和臺西南盆地,揭陽凹陷位於這兩大盆地的過渡區。臺西南盆地西南部揭陽凹陷區域位於深海區,亦處於臺灣海峽中間地帶,遠離華南陸塊和臺灣島,自2011年兩岸石油公司(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和臺灣中油公司)合作開始,才第一次採集了震測剖面資料。 本研究利用新採集的高解析度震測資料,以層序地層學理論為指導,結合構造分析與平衡剖面技術,以及地層水準和垂直方向變化量、速度和加速度計算,完成研究區內地層發育、窪陷結構特徵、新生代構造演化過程及油氣資源特徵的分析總結。 分析認爲:揭陽凹陷是由東北-西南走向的向陸方向傾斜的深大斷裂控制的斷坳,控窪拆離斷層最深處最後彙聚在滑脫面上。張裂初始不整合面(rift-onset unconformity)、破裂不整合面(breakup unconformity)和碰撞不整合面(collision unconformity)把揭陽坳陷新生代地層分隔成了裂谷期(rift)、漂移期(drift)、被動大陸邊緣期(passive margin)三個構造時期。揭陽凹陷具備形成石油天然氣的基本地質條件,陸坡區域顯示的震測似海底反射(BSR,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特徵和火成岩性油氣儲層揭示了非常規油氣藏潛力。Item 聖嬰年反聖嬰年期間南海環流的變化(2008) 陳嘉隆本研究主要是利用整合過的衛星測高資料,選取1996年至1999年的實測資料進行分析,並利用Wu等人(1999)的衛星測高資料同化三維海洋環流數值模式的結果,分析1996年至1999年的模式資料。利用兩者進行對照,來探討南海表面環流在1996-1999年正常、聖嬰、反聖嬰現象發生期間的海表面高度變化與表面流場的改變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在聖嬰與反聖嬰期間由於季風強弱的改變,顯示南海表面環流有年際變化:在聖嬰期間的冬季環流、邊界流減弱,其後的夏季偶極現象消失;在聖嬰之前的夏季偶極現象增強;在反聖嬰期間冬季環流、邊界流增強 。此外,在反聖嬰期間,呂宋冷渦有減弱消失的情形,但是在2月仍然出現。 春季四月在越南東方外海有反氣旋式環流出現,但是沒有明顯的年際變化。 由於高頻的訊號經過模式處理,更容易看出主要的中尺度特徵,例如夏季的偶極構造、呂宋外海與越南外海的正/負 SSHA區域的季節變化、海盆的氣旋式/反氣旋式環流等等,能夠重現南海表面環流的面貌。 900公尺深的流場在海盆西部比東部明顯。在夏季時,海盆西部越南中心外海附近的逆時針環流範圍大小與表層偶極的明顯與否有關:1997年表層偶極明顯時,900公尺深的逆時針環流減弱變小;1998年偶極不明顯時,900公尺深的逆時針環流變大。冬季時,海盆東部,也就是呂宋島西部外海,海水向北流的流速改變地區與呂宋冷渦的位置相符:1997年,呂宋冷渦範圍較大,900公尺深處海水北流速度也變快;1998年、1999年呂宋冷渦減弱近消失,900公尺深處的海水北流速度減弱。模式結果顯示了900公尺深處的海水流場有自己的系統但也有年際變化,並且與表面流場變化有關。聖嬰、反聖嬰時期表面流場有所變化, 900公尺深的海水流場也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