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0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TRMM、CMORPH、PERSIANN三組衛星資料對臺灣降雨日變化特色的表現能力評估(2018) 陳思穎; Chen, Szu-Yin本研究檢驗TRMM、CMORPH及PERSIANN三組衛星觀測降雨資料對於臺灣降雨日變化特色的表現能力。檢驗過程從降雨日平均值(daily mean)及日變化量(diurnal variation)兩方面進行探討。在降雨日平均值方面,本研究發現雖然三組衛星產品皆有低估實際降雨量的缺點,但三者皆能大致掌握到「日平均降雨最大值區域,隨季節變化有逆時針移動」之特性,且三者之中以TRMM的表現最好。在降雨日變化量方面,本研究發現TRMM亦較CMORPH及PERSIANN更能掌握臺灣春、夏、秋三季降雨之日變化時、空分布,即呈現最大降雨發生時間及區域為午後山區。但在冬季降雨日變化量方面,三組衛星產品則皆無法良好地表現出「臺灣東邊夜間降雨,西邊清晨降雨」的區域差異特色。最後,本研究亦針對春、夏、秋三季,探討TRMM對於臺灣日變化降雨的掌握度比COMRPH及PERSIANN兩組衛星資料好的可能原因。結果發現,三組衛星資料對於臺灣地區降雨差異的表現,主要來自於衛星資料對陸面降雨、地形降雨的表現能力差異。相較之下,三組衛星資料對臺灣鄰近海面移動系統的降雨表現差異則較小。Item 西北太平洋-東亞地區 降雨之季節至年際變化(2005) 黃立凡; Li-Fan Hunag本研究將西北太平洋-東亞地區的降雨分為春雨期、梅雨期、西北太平洋夏季季風雨期、秋雨期以及冬雨期,對各降雨期降雨的主要機制以及水氣的主要來源分別做了探討。西北太平洋-東亞地區的濕季包括:5月底到7月中典型南北溫差造成的梅雨期;7月中到9月底海洋上的西北太平洋夏季季風雨期。梅雨期鋒面降雨水氣的主要來源為,夏季季風環流的西南風與副熱帶高壓的東南風輻合,提供了水氣給鋒面系統;南邊海上降雨系統主要為高海溫透過地表熱量通量的傳送,增加進入大氣的淨能(Fnet)而產生的對流為水氣主要來源。在西北太平洋夏季季風雨期,水氣的主要來源為和高海溫相關的Fnet所引起的對流系統。此季風系統造成季風槽的向東延伸,使副熱帶高壓北移,副高的下沉氣流抑制了北邊梅雨鋒面對流的發展,故此時北邊梅雨鋒面已減弱而消失。西北太平洋-東亞地區的乾季即為冬雨期,此時期大環境被強勁的東北風所影響,空氣乾冷,水氣的主要來源是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空氣相遇,造成暖空氣的抬升而產生降雨。介於濕季與乾季間的過渡時期:9月底到11月中旬為濕季過渡到乾季的秋雨期;3月初到5月中為乾季過渡到濕季的春雨期。秋雨期降雨所需水氣的主要來源為高海溫所引起的熱帶對流,但此時北方已受東北風影響,大氣環境已經不利於降雨。當北方伴隨鋒面的冷空氣南下時,會抑制對流系統北緣對流的發展,使在北緯20度以北地區的降雨減少。春雨期大氣環境已經開始有利降雨,但相對於秋雨期而言,海溫偏冷不利於對流發生,春雨期水氣的主要來源為南方傳送過來的濕平流,此濕平流為伴隨向西延伸的太平洋副高所產生的。 在年際變化部份,ENSO為影響西北太平洋-東亞地區最強的年際變化現象,在ENSO發生期間,春雨期、秋雨期以及西北太平洋夏季季風雨期降雨有明顯變化。El Nio(La Nia)發展年(year 0),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海溫偏低(高),減弱(增強)了熱帶對流,造成秋雨期降雨減少(增加)。El Nio(La Nia)消弱年(year 1),西北太平洋上所產生的反氣旋(氣旋)距平,使南方帶來的水氣增加(減少),造成春雨期降雨增加(減少)。El Nio在發展年與消弱年對於西北太平洋夏季季風區的影響是相反的,這樣的雙年變化(biennial variation)包括降雨、850毫巴的重力位高度場、海溫、風速風向以及Fnet都可以看到這樣相反的變化情形。El Nio year 0(year 1)在西北太平洋氣旋(反氣旋)距平的影響之下,使得西北太平洋夏季季風區的風速增強(減弱),使得蒸發量增加(減少),進而造成由Fnet所引起的上升(下沉)運動,造成西北太平洋夏季季風雨期的降雨是增加(減少),此時海溫並不如我們預期的對降雨有正回饋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