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莫拉克風災河道淤塞及變遷 -以荖濃溪流域為例
    (2013) 黃煜婷; Yu-Ting Huang
      台灣島是由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歐亞板塊所造成,形成複雜的地形,山多坡陡,河川短促,邊坡脆弱。又因位於副熱帶以及熱帶季風氣候區內,每年約有3~4個颱風侵襲台灣,每逢颱風豪雨,山區容易發生山崩、地滑、土石流等災害,近年因全球氣候變遷,天然災害更加頻繁。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極端強降雨以及長延時的特性,在台灣中南部造成許多生命財產的損失,為台灣近50年來最嚴重的颱洪災情之一。   荖濃溪為高屏溪最大支流,全長137公里,流域面積1373平方公里,莫拉克颱風於本地區降下超過2000mm之雨量,最大時雨量超過100mm/hr,如此豪雨所引致之崩塌土砂,隨著雨水流入河道,造成河床淤積或河岸沖刷,造成本溪流域內嚴重坡地災害。   從前調查河道中泥沙的淤塞現象多以人力直接到現場進行勘查,若以此方式勘查,有時可能會因為交通中斷、地形限制、或位於偏遠地區等情況而無法到達。近年來航、遙測科技的蓬勃發展,影像解析度及品質大幅提升,遙測技術可以提供大範圍的影像資料,提供人員無法到達的區域資訊。此外,輸砂量雖可以利用降雨量、河川流量、懸浮質等數值來估算,但無法了解大型土石運移的情況。透過分析所建置數值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更容易了解集水區內山崩、土石流以及河流中沉積物的運移模式。   本研究是利用農林航空測量所拍攝之荖濃溪沿岸航空影像,分別製作莫拉克颱風前後的數值地形模型,使用的影像為數位製圖相機(Digital Mapping Camera, DMC)所拍攝之風災前98年4月影像,以及空載多光譜掃描儀(Airborne Digital Scanner 40, ADS 40)所拍攝之風災前97年10月與98年1月影像,以及風災後98年8月影像。發現風災造成河道側向侵蝕情形嚴重,尤其以上游玉山國家公園內及中游地區側向侵蝕情形非常嚴重,中下游地區河道邊坡侵蝕現象較不明顯。同時風災也造成上游河道堆積深度較中游及下游深,可能是因為莫拉克颱風使上游崩塌土砂隨雨水流入河道,而崩塌量過大造成土砂就地淤積在上游,而中游地區的土砂量也過大,亦使土砂堆積於中游地區。下游地區因為河道邊坡侵蝕與崩塌土砂較少,使得河道侵蝕量略大於淤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