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余,臺灣人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林玉体; Yu-Tee Lin
    連雅堂先生在臺灣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他著作多,經歷也不少,一生中以兩大抱負作終身職志,也告誡家族及臺灣人民,一是做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史,二是做為臺灣人,不可不說臺語。他的具體貢獻是出版《臺灣通史》及《臺灣語典》。另外難能可貴的就是他屢次重述且強調「余,臺灣人也!」誓不作清國臣民及日本國民,充分表現出臺灣人的義氣與志節。不過,連氏也參加過清帝所辦的科舉而落第;他的著作倒受日本朝野稱頌,更令人疑惑的是,在「國家認同」上,他晚年卻不願其子孫作個「臺灣人」卻願作個「中國人」。因此當中國取代了日本來統治臺灣時,他及他的後代都享盡榮華富貴。本文係依史料來剖析連氏「余,臺灣人也」此句話之複雜意涵!
  • Item
    女性圖像與廣告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07-??) 林筱玲; 葉金燦; Hsiao-Ling Lin and Jin-Tsann Yeh
    台灣人是非常喜歡吃藥的民族,大多人認為吃藥能保健強身,早期報紙充斥以女性圖像表現的醫藥廣告,這些女性為主的醫藥廣告訴求類型為何,是否與台灣早期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本研究將範圍鎖定 1956年至 1970年間,女性圖像醫藥廣告最蓬勃發展的年代,並蒐集台灣用藥文化、女性角色廣告表現等相關文獻,結合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分析醫藥廣告中女性圖像所傳遞的視覺象徵意義,進一步歸納並從中探索醫藥廣告中女性圖像表現之視覺性,研究發現醫藥廣告中女性圖像代表的民眾崇拜心理與自我提升,圖像並具有傳統東方面孔與西方裝扮的造型,這些早期醫藥廣告彷彿一部歷史紀錄片,女性圖像代表一種美的指標,一段歷史的紀錄,更是一個文化傳承。
  • Item
    檢視臺灣青少年的哈利波特現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5-10-??) 賴維菁; 呂孟娟; Wei -Ching Lai and Meng-Chuan Lu
    本研究旨在探討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何以能在台灣掀起青少年閱讀的風潮,並進一部探討這股風潮對台灣青少年所造成的影響。本論文以文學、文化研究為主軸,涉及行銷、心理、教育等議題,試圖以跨領域研究的方式來檢視台灣的哈利波特現象,論文所依據的數據主要來自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研究主體分為三個部分:(一)文學商品化-探討二十世紀的文化產業,以及哈利波特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全球銷售的績效;(二)哈利波特風靡全球的因素-以「成功的宣傳機制」、「讀者的心理需求」、「跨文類的精彩文本」三個面向來討論哈利波特銷售的熱潮;(三)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對台灣青少年的影響-以比較正向的觀點來看待這種影響,討論內容包括「閱讀習慣的培養」、「想像力的提升」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建立」。
  • Item
    臺灣北高兩市民眾對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07-??) 陳建寧; 馬群傑; 汪明生; Chien-Ning Chen, Chun-Chieh Ma, and Ming-Shen Wang
    觀察臺灣北高兩市出現「南北差距」問題的過程,涉及「個人」與「社會」因素,國內多從經濟、社會、政治及政府等個別、單一與行為角度來探討,忽視潛藏、無形與本質面的文化之分析。本研究以文化中的道德認知作為社會系統機制來回應南北差距現象,並從判斷分析觀點,以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 SJT)為研究方法,探討北高兩市民眾所呈現的道德認知,並提出道德認知操作步驟作為未來道德研究之參考。分析發現呈現公平(38%與31%)、關懷(42%與47%)、公平/關懷(20%與22%)的道德認知差距。這反映高雄市在現代社會中保有傳統社會之現象,相對地,台北市具有現代社會基礎提升到後現代社會之傾向。
  • Item
    Young Children's Philosophy of Art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A Three Point Perspecti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郭禎祥; Dr. Ann Cheng Shiang Kuo
    本文旨在探討反映幼童生活經驗的藝術哲學,幼兒受到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條件及傳統的影響,從小就形成了對藝術的觀念。本文對兒童藝術哲學的討論,乃根據一項跨文化合作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訪問加拿大、法國及台灣三地的四、五歲兒童,探討他們對於藝術概念以及藝術作品的標準,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們根據三地社會的文化傳統,分析所得的研究資料,結果也進步顯示,藝術的討論與評量必須謹慎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本研究證明,透過社會的適應和共同價值觀的影響,四歲的兒童已經形成自己的藝術概念,顯示幼年階段就需要良好的藝術教育,以幫助兒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藝術哲學。
  • Item
    檢視臺灣青少年的哈利波特現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5-10-??) 賴維菁; 呂孟娟; Wei -Ching Lai and Meng-Chuan Lu
    本研究旨在探討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何以能在台灣掀起青少年閱讀的風潮,並進一部探討這股風潮對台灣青少年所造成的影響。本論文以文學、文化研究為主軸,涉及行銷、心理、教育等議題,試圖以跨領域研究的方式來檢視台灣的哈利波特現象,論文所依據的數據主要來自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研究主體分為三個部分:(一)文學商品化-探討二十世紀的文化產業,以及哈利波特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全球銷售的績效;(二)哈利波特風靡全球的因素-以「成功的宣傳機制」、「讀者的心理需求」、「跨文類的精彩文本」三個面向來討論哈利波特銷售的熱潮;(三)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對台灣青少年的影響-以比較正向的觀點來看待這種影響,討論內容包括「閱讀習慣的培養」、「想像力的提升」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建立」。
  • Item
    女性圖像與廣告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07-??) 林筱玲; 葉金燦; Hsiao-Ling Lin and Jin-Tsann Yeh
    台灣人是非常喜歡吃藥的民族,大多人認為吃藥能保健強身,早期報紙充斥以女性圖像表現的醫藥廣告,這些女性為主的醫藥廣告訴求類型為何,是否與台灣早期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本研究將範圍鎖定 1956年至 1970年間,女性圖像醫藥廣告最蓬勃發展的年代,並蒐集台灣用藥文化、女性角色廣告表現等相關文獻,結合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分析醫藥廣告中女性圖像所傳遞的視覺象徵意義,進一步歸納並從中探索醫藥廣告中女性圖像表現之視覺性,研究發現醫藥廣告中女性圖像代表的民眾崇拜心理與自我提升,圖像並具有傳統東方面孔與西方裝扮的造型,這些早期醫藥廣告彷彿一部歷史紀錄片,女性圖像代表一種美的指標,一段歷史的紀錄,更是一個文化傳承。
  • Item
    臺灣北高兩市民眾對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07-??) 陳建寧; 馬群傑; 汪明生; Chien-Ning Chen, Chun-Chieh Ma, and Ming-Shen Wang
    觀察臺灣北高兩市出現「南北差距」問題的過程,涉及「個人」與「社會」因素,國內多從經濟、社會、政治及政府等個別、單一與行為角度來探討,忽視潛藏、無形與本質面的文化之分析。本研究以文化中的道德認知作為社會系統機制來回應南北差距現象,並從判斷分析觀點,以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 SJT)為研究方法,探討北高兩市民眾所呈現的道德認知,並提出道德認知操作步驟作為未來道德研究之參考。分析發現呈現公平(38%與31%)、關懷(42%與47%)、公平/關懷(20%與22%)的道德認知差距。這反映高雄市在現代社會中保有傳統社會之現象,相對地,台北市具有現代社會基礎提升到後現代社會之傾向。
  • Item
    「余,臺灣人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林玉体; Yu-Tee Lin
    連雅堂先生在臺灣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他著作多,經歷也不少,一生中以兩大抱負作終身職志,也告誡家族及臺灣人民,一是做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史,二是做為臺灣人,不可不說臺語。他的具體貢獻是出版《臺灣通史》及《臺灣語典》。另外難能可貴的就是他屢次重述且強調「余,臺灣人也!」誓不作清國臣民及日本國民,充分表現出臺灣人的義氣與志節。不過,連氏也參加過清帝所辦的科舉而落第;他的著作倒受日本朝野稱頌,更令人疑惑的是,在「國家認同」上,他晚年卻不願其子孫作個「臺灣人」卻願作個「中國人」。因此當中國取代了日本來統治臺灣時,他及他的後代都享盡榮華富貴。本文係依史料來剖析連氏「余,臺灣人也」此句話之複雜意涵!
  • Item
    Young Children's Philosophy of Art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A Three Point Perspecti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郭禎祥; Dr. Ann Cheng Shiang Kuo
    本文旨在探討反映幼童生活經驗的藝術哲學,幼兒受到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條件及傳統的影響,從小就形成了對藝術的觀念。本文對兒童藝術哲學的討論,乃根據一項跨文化合作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訪問加拿大、法國及台灣三地的四、五歲兒童,探討他們對於藝術概念以及藝術作品的標準,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們根據三地社會的文化傳統,分析所得的研究資料,結果也進步顯示,藝術的討論與評量必須謹慎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本研究證明,透過社會的適應和共同價值觀的影響,四歲的兒童已經形成自己的藝術概念,顯示幼年階段就需要良好的藝術教育,以幫助兒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藝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