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閩南創作歌謠文化圖像符號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2007) 陳瓊如; Chen, Chiung-ju摘 要 臺灣著名閩南創作歌謠,如雨夜花、望春風等,對於身處異鄉的台灣人而言,常為心情寄託之所在。而這些事隔超過一甲子的台灣歌謠,頻頻出現於政治場合及隱射成對故鄉思慕之情的代稱,其後有著撼動人心的文化意涵與發展背景,因此台灣閩南創作歌謠中所隱涵豐富的文化符號,成為本研究所欲解析的問題。 本研究以台灣閩南創作歌謠中的四季红、月夜曲、望春風、雨夜花、白牡丹五首歌曲為對象,運用羅蘭巴特(Ro1and Barthes)的符號學理論,元語言(meta-language)、外延意義(denotation)與內含義(connotation),分析閩南創作歌謠詞意中的社會文化背景,擷取出文化符號,歸納其符碼元素進而探討其所代表的象徵意義與當時掌控社會的意識型態。進而以索緒爾的符號「兩軸論」(系譜軸和毗鄰軸)的方法將圖象作聯想擴展與進階的形色分析與詮釋;歸結出一套由文學性符號轉換成視覺性符號的轉換架構,來進行文化符號擷取與轉換。擷取出來的文化符號共歸納四大類視覺圖象:自然氣候元素、人造器物元素、人類特徵元素、植物圖籐特徵元素,作為歌謠視覺化過程中,可運用的設計元素,進行設計創作。 對於歌謠復興中,五點人心需求與後現代設計圖象反映出的人心思維,其傳達意涵趨於一致,因而創作手法選擇以後現代設計表現手法中,手繪與舊有照片、影像疊紋合成手法,表現出當代歌謠文化再現中,風土懷舊的復古感,雜紋質地為背景更有時空抽換的動態感,傳達對美好家園再現的渴望,以符號學解析出的圖像特徵形式能具體與文化意涵結合,營造情境氛圍。如此一來,創作目便更能吸引後現代人,對傳統歌謠文化的認識,讓這跨越過半世紀的台灣歌謠文化不斷永續傳承。 關鍵字: 符號學、文化符號、視覺傳達設計、台灣閩南創作歌謠文化Item 地方文化之視覺傳達設計創作與應用~以台北縣新莊廟街為例(2007) 游文妍; YU WEN-YEN本研究藉由設計活動來表達對地方文化的關懷,利用視覺傳達設計的功能,以多元化角度的創作表現去發現地方文化之美,以提升對在地文化的認同。如何善用視覺傳達的優勢將地方文化轉化為成功的平面設計作品,加深地方印象,是本研究致力的方向。本論文將以全台灣最早成立第一座鄉鎮市級文化中心的台北縣新莊地為例,藉由視覺創作的表現,促使大眾認識新莊地方特色。 研究目標分為: 一、視覺傳達設計應用於地方文化的意義及功能。 二、探究新莊地方特色(歷史、傳統產業、信仰…等文化資產),以索緒爾的符號論轉化為代表符號。 三、依文化符碼角度分析新莊地區具代表之物件及意涵,再運用在視覺傳達設計上。 四、完成之作品能提供觀者對新莊之地方文化產生興趣或新的觀感即印象。 利用平設計讓觀者認識地方文史采風亦是一種方式,希望利用設計的吸引力對地方文化及保存有助益,讓發揚或宣傳地方文化的操作運用上,多一份思考,多一種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