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蒸氣波風格應用於精釀啤酒包裝設計創作研究
    (2022) 潘畇沄; Pan, Yun-Yun
    蒸氣波風格這幾年在社群媒體使用者的拓展與助瀾之下,逐漸從音樂特色延伸至視覺領域,更進一步形成獨特的蒸氣波美學。不只常見於社群媒體上,在許多商業廣告及購物平台上也能見到蒸氣波的表現,使得原本非主流的視覺風格逐漸被大家認識。在蒸氣波商用的部分,目前僅侷限用專輯唱片封面與社群媒體廣告文宣,在包裝設計部分未見得,因此本研究欲藉由蒸氣波風格的創新表現,增加與消費者話題性高及連結性強的包裝,應有助於提升對產品的關注度。本研究之目的有三點,一、探討蒸氣波風格的形成脈絡及分析此視覺風格的表現特徵;二、分析市面上精釀啤酒包裝設計,彙整精釀啤酒的視覺風格並比較其異同;三、建構蒸氣波風格應用於精釀啤酒包裝設計的表現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獻探討研究蒸氣波風格之形成脈絡與風格特徵、啤酒發展及精釀啤酒在國內外的歷史與特色、包裝的功能與包裝中圖文設計的功能;案例分析法為針對2012-2022年臺灣市售精釀啤酒的包裝設計,分析其色彩、文字與圖像的運用,在整體風格表現有何異同,研究發現:蒸氣波美學基本要素在色彩上是以冷色調為主、圖像體材的運用多懷舊元素,視覺表現手法上採複合式圖像、無複雜感的編排與水平的構成。而台灣精釀啤酒包裝設計的視覺表現,主題常響應社會議題,並透過與傳統禮俗結合的包裝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常出現幽默風趣的取名方式傳達年輕活潑的特質。而文字應用方面分為現代與傳統兩類,傾向以毛筆字表達傳統主題,用黑體字表達現代。最後以上述之研究分析結果為基礎進行蒸氣波與精釀啤酒包裝設計媒合之創作。綜合前述之觀點導入創作實證研究,發展出三個系列啤酒包裝設計共九款樣式,獲致結論如下:一、題材編排與色彩表現,形塑出獨特的蒸氣波風格:二、社會議題、詼諧命名、古今並承與調性統一是台灣精釀啤酒包裝之設計趨勢:三、掌握蒸氣波風格之圖像、色彩等特徵為創作精釀啤酒包裝設計的準則。關鍵詞:蒸氣波風格、精釀啤酒、包裝設計
  • Item
    由品牌定位發展品牌元素之研究-以臺灣果乾為例
    (2020) 陳怡璇; Chen, I-Hsuan
    臺灣水果多元而優質,廣受國內外市場歡迎。由於水果容易腐敗不易保存,果乾市場在崇尚健康與方便食用的趨勢下日益繁榮。然而,臺灣多數果乾品牌之目標市場過於相似集中。因此,本研究旨在以臺灣果乾為例,研究該如何從眾多品牌中開創商機來創造新品牌,強調以目標客群需求來建立品牌定位和選擇包裝相關之品牌元素。研究方法參考策略性品牌管理流程和行銷流程,分兩大階段:透過市場環境分析(包含30個臺灣果乾品牌)決定品牌定位,再根據品牌定位來選擇品牌元素。研究成果之新果乾品牌──果福(GoFu),意即水果的祝福,其品牌箴言為「祝福、臺灣和健康」。將來臺最具消費潛力之日本旅客作為目標客群,與知名飯店聯名推出臺灣12月份代表水果製成的零添加果乾紀念商品,依不同水果吉祥話分成4種禮盒。包裝上插圖則融合寫實與抽象兩種相互衝突的藝術風格,呈現出臺灣新舊文化融合的特色,並同時兼具高質感。經問卷調查後,品牌元素在整體上皆得到正面評價,亦證實品牌定位的方向正確。期望透過本研究,提供小型企業和設計師參考,以建立品牌定位與選擇品牌元素。
  • Item
    傳統辦桌轉型為網路餐飲品牌之創作研究
    (2020) 蔡典益; Tsai, Tien-Yi
    隨著社會型態與經濟的改變,喜慶宴客幾乎都是在室內舉行,不但有富麗堂皇或是主題型的室內設計與造景,亦有舒服的環境與桌椅,臺灣原本重要的傳統辦桌文化受到嚴重的擠壓,不但容許擺桌設宴的場地減少了,加上戶外天氣熱,雖有業者開發出可搭配棚子使用的戶外冷氣車,但所費不貲。另外亦有不少辦桌或桌椅租賃業者採用與餐廳飯店同樣的桌椅布置,但整體的風格卻顯得混亂。雖然辦桌業者不斷地改良與更新,仍抵擋不住時代與觀念的變遷,亦吸引不了年輕人欲喜慶宴客時的首選。本創作研究藉由文獻探討臺灣辦桌產業,了解到辦桌的發展與產業狀況,並了解到其文化特色。也在網路購物、網路餐飲品牌、冷凍即食品等相關文獻資料中,也可得知消費者對於網路購物的消費習慣與喜好。並透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綜合分析後,了解消費者幾乎都曾吃過或聽過辦桌,也對辦桌的人情味特別有濃厚記憶;且消費者在網路購物時會在意照片不應差異過大、加熱應簡單明瞭等習慣。因此在進行將辦桌轉化為網路餐飲設計創作時,應將辦桌的特色與文化內涵融入於品牌與相關的商品設計中,加深消費者與辦桌的鏈結與印象。而且在辦桌菜餚的選擇上,應該符合消費者對於即食加熱料理的飲食習慣,並附上清楚明瞭且以圖示資訊為主的加熱方式,讓消費者可以輕鬆照著步驟還原辦桌菜餚。最後依照現代消費者的家庭狀況,區分為:小家庭、單身族與朋友聚餐三大類別,並針對這三大類別進行主題包裝系列創作,讓消費者在選擇餐點時,可以依照使用情境進行選購。期望本創作研究可供未來欲轉型的辦桌產業或是傳統餐飲產業,想要藉由網路販售餐飲時,可以有個參考依據,除了延續其餐飲的生命力與文化外,更期待能夠在網路上創造新價值,讓更多的消費者可以品嚐到來自各地的美味佳餚。
  • Item
    青少年對於零食包裝設計之圖像偏好研究
    (2012) 魏子薇
    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法,以青少年消費族群為主要研究對象,將行銷學中吸引消費者目光、提高銷售量「無聲的推銷員」的包裝設計作為研究方向,探討現今青少年對於零食包裝設計的偏好,以期能夠提高商品之銷售。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次數分配表及交叉分析法,6位專家從26個網站的219個樣本,篩選出攝影、寫實描繪、簡易象徵及文字等四類共24張刺激物(研究樣本),形容詞意像篩選由18位視覺意象分析小組,篩選出15組形容詞意象。以紙本問卷方式施測,時間自民國100年3月29起至民國100年4月31止,參與學校包括台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某高級中學及高級職業學校共三所;總參與人數共391位,分別為男175人、女216人,平均年齡大約17歲。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在內容物提示項目裡,高中男女生對於具象寫實風格的都具有高度偏好,顯示青少年消費者重視內容物的具現遠超過新奇特殊的包裝圖像;(2)以「原料提示」功能設計包裝插圖時,修飾的手法反而更能獲得青少年消費者的青睞。(3)青少年在購買零食產品時,仍偏好於內容物具象表現圖像來判斷內容物與包裝插圖的一致性(4)在以「品牌與聯想」為包裝概念時,由於不具備商品的內容物或原料等相關的圖像,高中生在判讀時多半會以自身背景、經驗或對圖像的好感度決定是否購買此類商品。
  • Item
    建築結構形態應用於包裝創新之探討 -以禮品包裝設計為例
    (2014) 鄭伃婷; Cheng Yu Ting
    建築物的結構可承受外力載重防止崩塌,包裝也需設計結構以支撐內容物所存放之空間,且不論建築或包裝,兩者皆脫離不了與美學的重要關係。本創作研究藉由思考建築結構與包裝設計的類同處,進而相互融合、互補兩者之結構美學,透過此結合以發掘更多的可能性,呈現不同於以往之創新包裝設計。 透過文獻探討深入了解建築結構之概念脈絡、設計原理,以及包裝的基礎知識,並以建築、包裝的各五個案例深入理解設計的實際操作手法,分析兩領域的結構與形態之關連。創作以未來建築與包裝設計的共同趨勢-「輕量化」為主題。依據研究結果創作出以建築結構形態為出發的禮品包裝設計:婚禮喜糖包裝、花束包裝、沐浴花瓣包裝。創作中思考如何將建築結構形態轉化至包裝設計上為本創作之重心,發現發想設計之際宜以建築結構的基礎形態出發再轉化至包裝設計上,若先以包裝的角度思考反而容易侷限在原本的包裝概念裡,使得建築結構形態難以完全發揮。 「建築結構設計」有著相通的概念與原理,涵蓋力學工程的專業知識,「建築形態設計」則變化多端無規則可循,因此建築結構設計需以理論為基礎發展,而建築形態設計雖無一定模式,但需對點、線、面、體的構成有一定敏感度,才能妥善支配彼此份量而安排出不俗的結果。因而惟有對建築結構深入理解,才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不破壞機能性並輔助達成美感的形態設計。 文獻探討整理建築的相關知識,深入理解其結構的基本原理與其形態之建構生成,並認識包裝的基本觀念與掌握未來趨勢,再透過案例分析歸納出建築、包裝兩者其結構與形態之關連。創作嘗試了轉化建築結構概念,以建築形態重新解構包裝立體空間,驗證了建築結構形態應用於包裝設計之可能。 本研究突破往常包裝設計的發想模式,從建築的領域出發思考,重新解構包裝的立體空間之處理方式,轉化建築領域的特色帶來包裝新的創作靈感,期能給包裝設計師作為未來創作的參考。
  • Item
    地方特色產業包裝設計之研究與創作-以西螺醬油為例
    (2010) 簡瑜珊
    視覺傳達設計是一門針對資訊傳達與人際溝通的視覺介面的設計工作,而包裝設計則是一門融合造形與裝潢的實用藝術。著眼於當下,台灣十分重視本土文化的時代背景,本論文企圖設計一個能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包裝創作。過去「黑豆醬油」一直都是以雲林縣西螺鎮的地方特產著稱,但如今傳統製造業勢微。因此,本研究企圖以顯著的地方特色為主題,發展醬油產品的包裝設計。 論文主軸可分為三部份:(一)文獻探討:了解地方特色產業與包裝設計的內涵,及西螺醬油的發展源流與特色,並從研究地方文化特色中構思包裝設計。(二)深度訪談與田野調查:以西螺鎮上的醬油產業經營者、西螺農會、及產品消費者為訪談對象,透過問答與實地觀察,作為設計發想的參考。(三)整理分析:綜合產業經營者、產品消費者、商品設計者三方的訴求,作為包裝設計的養分。 包裝是產品業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本論文最終的設計表現就是融合二者之觀點,並從中突顯地方特色來呈現物產與文化的結合。
  • Item
    茶產業之包裝設計策略探討與創作
    (2014) 范佩珍
      本研究旨在將品牌精神與臺灣茶文化應用於包裝設計策略,以達品牌文化傳承之目的。透過歸納整理茶業史發展、茶葉相關基本知識及分析臺灣早期、近代及國外近代品牌,對各品牌背景及包裝設計策略進行分析,並從研究個案中,選出一個經營跨越臺灣轉型前後期之茶品牌,進行深度訪談分析,最後透過創作加以佐證。   從文獻分析中得知,臺灣茶產業相關政策因政權更替而改變,早期以外銷出口為主,需要經過長時間海運,包裝注重防潮與集合運輸便利,且並無品牌經營,臺灣當時還是扮演原料輸出國的角色,故在整體生產成本逐漸提高後,逐漸失去過去外銷優勢;近代隨政策輔導轉往內銷後,因應消費者需求及市場趨勢,包裝逐漸改成精緻且適合送禮的內包裝或個體包裝,大小茶業品牌逐漸形成。   藉由個案分析比較出早期與近代包裝設計策略之差異,在於品牌精神有無導入包裝設計中,透過市場趨勢分析、消費者需求評估、競爭者分析等方法,訂定出品牌目標與品牌精神,並將其轉化為設計元素導入包裝設計中,使品牌欲傳達之訊息,透過包裝設計轉化為視覺上的呈現,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為臺灣茶產業轉型後包裝設計策略之重點。   本研究與創作之主要結論整理如下六點:(1)透過品牌暨產業背景歷史之探討,可獲得符合品牌精神之包裝設計元素;(2)舊文化產物可藉由新的組合概念,重整後產出新概念之設計;(3)呈現包裝材質的原始狀態,可以營造舒適無負擔的氛圍;(4)包裝造型應將生產組裝之複雜程度列入設計考量;(5)透過品牌定位與精神之確立,可提供包裝更明確之設計方向;(6)為加強消費者對品牌記憶度,可將品牌資訊以店頭小手冊或酷卡等平面宣傳物呈現。
  • Item
    向量線條插畫形式應用於彩妝包裝設計之創作研究
    (2014) 林明曄; Lin, Min-Yeh
    美的意涵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人類對於美化自身的商品總是不斷的追求著。人們透過化妝來展現自我特色及創造美麗的一面,使得大眾市場對化妝品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如何使化妝商品彰顯其品牌特色也變得非常重要,線條是造型基本的元素,表現方式豐富而多元,既可凸顯獨特的藝術性,也能傳達情感,因此特別適合運用於女性訴求豐富感性的彩妝包裝中。 本研究的過程有三大程序,首先在前置的部分,將全球十大集團中有美妝相關產業的八大集團,進行資料分析後整理出18個化妝品品牌,而後挑選每個品牌近期約80-100件商品,再從中篩選出符合向量線條插畫形式應用的商品;其次針對使用向量線條插畫形式的商品進行分析,瞭解企業對向量線條插畫形式的使用模式,並深入探討其商品的包裝風格、線條形式和包裝色系。分析結果為:依包裝風格可分成:甜美風格、優雅風格、簡潔風格、復古風格 ﹔依線條形式可分為:幾何式線條、圖紋式線條、字母式線條、手繪式線條 ﹔依包裝色系可分為:粉嫩色系、鮮艷色系、黑白色系、復古色系,最後歸納出這三個主要項目應用的類別,來發展出64種不同的線條形式及色系搭配出的商品風格,並分析向量線條插畫形式,應用在化妝品包裝上的主要方向及種類樣式。 在作品創作中為追求視覺上有一致性的系列商品架構,從化妝品的包材設計到包裝外盒的規劃,皆以線為出發點做為整體性的視覺效果。為強化消費者對企業形象及品牌形象之認知,使用有別於大眾市場中常見的文字和影像,以線條插畫形式表現。並在品牌規畫時傳達化妝品分齡的概念,將系列商品規劃出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及喜好,並應用於向量線條插畫形式的風格中,以擴大化妝品包裝應用的深度及廣度。
  • Item
    包裝型態在家飾業之設計創作-以ZUNY品牌為例
    (2013) 許展瑋; Hsu,Chan-Wei
    包裝型態設計在包裝設計的領域中,一直是被忽略的角色,型態存在的價值往往被現實的行銷考量而犧牲其創造性。本創作研究以家飾業為例,探究包裝型態設計在家飾商品變化的可能性,試圖提出適切的型態創作建議運用於案例中。本創作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透過文獻探討瞭解包裝設計的型態定義,發掘包裝型態對展示銷售的影響,透過立體書展示型態的創意連結,找出型態設計的存在價值。第二階段利用對案例品牌、行銷人員、消費者、標竿品牌與競爭對手的分析,以及對企業主進行深度訪談結合文獻理論,期望探索包裝型態在家飾業上創新的可能性。第三階段將創作研究分析整理後進行創作,藉由創作成果詮釋包裝型態在家飾業之創新設計探索的價值,以及在進行包裝型態設計時,應以更寬闊的創新思維觀點建立設計策略,使包裝型態的設計更具多元的應用價值。 本創作研究成果是以融合立體書概念的包裝型態設計,以立體冊的型態方式呈現。立體冊具有立體書的展示視覺效果,也兼具包裝型態整合的實用性,能提供業主有效進行行銷計畫輔助商品銷售。
  • Item
    整合包裝概念之產品設計與創作
    (2013) 林勇全
    消費者購買產品後拆封包裝材料,尤其是工業包裝材料,隨即丟棄,造成包裝廢棄物的產生。而包裝材料具有良好的緩衝性、防震係數、再回收性等等特性,選擇適當材質,適切的運用在產品設計,將包裝概念結合於產品設計中,在可能之發展方向上賦予包裝有方利用的價值,應用包裝結構整合產品與包裝一體的設計。現今大企業嚴格要求對於包裝材質的選用,多選擇環保紙製相關材質以呼應企業的綠色形象。本研究探討包裝概念的特性,延伸至產品設計中,並考慮規劃產品的運輸性,減少丟棄外包裝的汙染,達到合乎永續發展的概念。 本研究藉由探索工業設計、包裝設計與永續理念的設計相關理論,分析工業設計的整合歷程之趨勢、包裝設計材質特性、包裝結構形式、綠色設計之於永續設計的差別與包裝設計的永續性,建構出整合包裝概念於產品設計之方式,供相關設計人員未來創作整合包裝概念的永續性產品設計之參考。目前台灣對綠色與永續設計研究論點,多論述材質轉化的設計應用、或單以綠色設計論點切入,因此,本研究以整合包裝概念之產品創新機會點與永續理念做深入探索,透過理論文獻資料與相關案例之蒐集,採文獻資料探討法(Literature Review)與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進行分析歸納、彙整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發現,符合整合包裝概念創作產品設計的概念計有:(1)包裝與產品材料適量即可;(2)選用適當材質作為設計材料;(3)包裝即產品,節省包裝成本浪費;(4)運用包裝設計的幾何結構;(5)消費後的包裝材料轉化為產品;(6)經過永續設計思考可延長產品生命週期;(7)產品要激發使用者心理層面的永續意識。由案例分析中釐出產品與包裝結合概念之類型有(1)包裝轉化為產品;(2)利用包裝設計概念衍生的產品;(3)包裝是產品的一部分;(4)包裝即產品、產品即包裝等四大類型。 本研究藉由整合包裝概念之產品設計與創作相關探討,以歸納之結論應用於整合的資訊化時代之設計中,將設計導向更深層內涵,促進設計的多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