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8
Browse
2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Item 次月尺度季風震盪與伴隨的極端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子計畫:次月與季內尺度季風模對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的影響:綜觀指標之建立與校驗(2010/08-2011/07) 翁叔平本研究擬在三年期間,根據第一期計畫所發展的次月尺度準雙週震盪(QBWO;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與季內尺度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等兩個季 風模的綜觀氣候,進一步建立西北太平洋颱風季期間熱帶氣旋發生前至少一週大尺度 環境隨時間變化的綜觀指標。並且以再分析及再預報資料為平臺對其加以驗證,研發 利用季風模訊號進行展期颱風活動的預報技術。 為達上述目標,本子計畫規劃了下列5 大研究重點。(1)擴大個案年分析到31 年 (1979-2009)的JRA-25 與NCEP/CFSRR 再分析資料庫,檢驗同解析度對上述季風模之 綜觀氣候軌跡的影響;(2)發展變異量保守的統計迴歸模式VCCRM (Variance Conserved Canonical Regression Model),據以建立上述季風模在不同相位時,環流暨熱力場在 特定颱風軌跡前兆期的綜觀指標;(3)根據再分析資料對上述綜觀指標進行統計交叉驗 證,評估包括軌跡在內的定量誤差;(4)發展颱風濾除技術,比較有與無颱風的環境流 場,所造成對上述低頻季風模的衝擊;即評估颱風對季風模的可能升尺度作用及其對所 建立之綜觀指標的影響;(5)分析上述季風模在NCEP/CFSRR 再預報資料庫的訊號。結合 子計畫一的颱風暖心渦旋辨識法,將嚐試對已建立之綜觀指標進行操作型驗証,提供 氣象局未來要利用NCEP 新一代的GFS 與多模式系集預報系統進行展期颱風預報時的參 考。 待上述重點4 和5 獲得一定程度的釐清後,發展的統計迴歸模式不排除在計畫後 期與多模式系集預報系統結合,實驗進行展期颱風活動統計預報。Item 整合地理空間與地球觀測資料探究氣候暖化下臺灣乾旱的時空變異特徵及其對區域水資源與植被生態的衝擊(2013/08-2014/07) 翁叔平利用臺灣地區 1 公里解析度、長度 50 年(1960-2009)的網格化月均温和累積雨量資 料庫,計畫將應用新近發展但經修正算符推估參數使其適用於臺灣季風氣候的標準化 降雨–蒸發散指數(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以及學界慣 用的標準化降雨指數(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在 2 年規畫期內完成以下的 研究課題: (1) 建置 1 公里解析度、具備多重時間尺度的氣候/氣象乾旱地圖資料庫; (2) 利用此資料庫和 SPEI 具備的多重時間尺度特性,探究季節、年際、年代際時 間尺度下,影響臺灣地區乾旱條件的大氣–海洋過程。我們將先鎖定社經影響 層面廣泛的春季乾旱,對其進行過程診斷並定義熱點區域; (3) 定義適切的統計分佈函數,標準化水庫入流量(Standardized Streamflow Index, SSI),分析前述乾旱條件對區域水資源的衝擊暨復原時間; (4) 利用地球觀測的高解析度 NDVI 資料庫(NOAA-AVHRR)、植被條件指數 (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 VCI)、植被健康指數(Vegetation Health Index, VHI),分析前述乾旱條件對區域植被活動的衝擊暨復原時間; (5) 比較未同化氣温資訊的 SPI 在項次(2)-(4)的重覆分析結果,探討氣候暖化下, 臺灣地區乾旱是否正在加遽?是否已對區域水資源和植被生態有所衝擊? 研究成果預期可作為利用空間資訊和衛星遙測發展高辨率乾旱風險即時監測系統 的重要依據。Item 伴隨短期氣候變化的極端天氣預報技術發展---子計畫---熱帶季內季風模對西北太平洋颱風移行的影響---次月尺度概念預報模式之發展(I)(2008/08-2009/07) 翁叔平本計畫為國科會永續會「防災科技研究計畫」整合型計劃「伴隨短期氣候變化的 極端天氣預報技術發展」下的第一子計畫「熱帶季內季風模對西北太平洋颱風移行的 影響:次月尺度概念預報模式之發展」。計畫為期兩年。預期達成的技術目標為:(1)建 立短期(30 天)內,西北太平洋颱風季颱風活動(生成、強度與移行)的概念預警模式, 以及(2)發展颱風生成後,侵(臨)臺的統計預報雛型。上述目標的達成有賴於下述之科 學研究:(1)建立準雙週(10-25 天)震盪在西北太平洋的綜觀氣候(synoptic climatology);(2)釐清準雙週震盪與颱風之間的關係及交互作用,以及(3)配合其他子 計畫,分析上述兩課題在不同的聖嬰/南方震盪(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條件,與不同的30-60 天MJO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的相位背景下,可能呈現 的年際與季節變化。計畫第二年的總目標為釐清準雙週震盪與颱風活動之間的關係。 第三年則為評估利用季內震盪預報短期(30 天)颱風活動的可預報度。Item 全球海氣偶合預報模式應用在東亞季風季節預報之策略分析研究(2009/02-2009/12) 翁叔平本計畫的目的為,有系統的分析已具國際聲譽的海氣偶合模式的模擬與預報產品,分析各模式模擬與預測東亞季風的能力,並對全球海氣偶合預報模式應用在東亞季風季節預報的策略與執行方案,提出具體建議。Item 海氣耦合模式模擬亞澳季風年際變異之可預報度(II)(2007/08-2008/07) 翁叔平Item 中央氣象局多重模式合成超系集全球海溫預報系統之發展(2007/03-2007/12) 翁叔平中央氣象局預計明年(2007)初上線的季節氣候預報系統採用所謂的二步法(two-tier)策略進行氣候預報作業:先預報未來的海表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再以所得的預報海溫作為下墊面條件去驅動大氣環流模式(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進行多重模式氣候系集(Multi-Member Ensemble; MME)預報。在二步法的架構下,前端海溫預報的技術得分,對於後端的氣候預報準確性至關重要。氣象局科技中心已發展的最佳化全球海溫(Optimized Global SST; OPGSST)預報本身也是多重模式預報系統;此一系統透過點對點(pointwise)的多重模式超系集(Multi-Model Super Ensemble; MMSE)技術整合了來自統計模組與動力模組的預報海溫產品。 為增進OPGSST系統的預報海溫在亞洲季風海洋(包括北印度洋與西北太平洋)的技術得分與延長對聖嬰在中部、東部太平洋發生與消退的預警時間,本計畫除了將納入上一年度所發現,與年代際相依的統計預報策略之外,本年度主要目標著眼於改善現有1.1版OPGSST系統所採用的點對點預報同化技術。計畫將發展具備有訂正時間沿革(evolutionary correction)能力、與預報窗區相依(forecasted window-reliant)的多重模式合成超系集(multi-model synthetic superensemble, MMSSE)技術。希望能改善現階段OPGSST1.1進行實驗預報時所呈現的相位偏移誤差,以提高預報系統在超過4個月的領先時間時的技術得分為目的。另一方面,所發展的MMSSE同化技術也可直接應用到下游多重AGCM的合成超系集氣候預報作業。Item Changes of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in Taiwan (1950-2007)(2009-09-10) 翁叔平Item 多重模式全球海溫季節預報同化技術之改進(2006/03-2006/12) 鄒治華; 翁叔平與學界合作,氣象局正全力發展中的動力-統計氣候預報系統乃是整個氣候計畫的主軸之一。目標是建立台灣在月至季節,甚至年際時間尺度的氣候預報能力,在未來短期內,氣候可能發生變化,導致旱澇等極端事件之前,先提出預警,俾有利於政府相關單位與民間能採取必要的對策,降低災害損失,甚至獲得潛在的社會經濟價值。 在耦合模式發展還未臻成熟之前,現階段的系統採用所謂的二步法(two-tier)進行氣候預報:先預報未來的海表温度,再以預報海温做為下墊面條件去驅動大氣環流模式以進行氣候系集(multi-member ensemble)預報。因此,正確的海温預報對氣候預測的準確性至關重要。本研究計畫的目標在改善氣象局現有的最佳化全球海温(OPGSST)預報系統。OPGSST系統,透過多重模式超系集(multi-model superensemble, MMSE)技術,同化動力與統計預報模組以得到一組最終預報海温。計畫的主要目標即在以QR-SVD分析和變異擴張方法改進其統計預報模組的準確度,並且增進效率以縮短作業時程。同時,與診斷印度洋年代際變異的計畫子題而獲得的結論結合,預期的成果將能延長對太平洋發生聖嬰的預警時間。計畫的另一目標則將針對OPGSST的預報同化技術進行改善工程。發展多重模式組合超系集(multi-model synthetic superensemble, MMSSE)技術,並且同化其他作業中心(例如APCC與 NCEP)的海温預報,以增加在季風海洋與中高緯度的預報技術得分為目的。新版的OPGSST2.0後預報海温將被用來驅動氣象局AGCM,進行至少冬夏兩季的SMIP/HFP系集預報實驗,目的在驗證改善的海温預報對氣候可預報度的衝擊。同時,所發展的MMSSE同化技術也可應用到氣象局未來將推動的多重模式氣候系集預報。Item 應用標準化降水蒸發散指數分析臺灣百年來乾溼變化的低頻特徵與遙地相關(中華民國氣象學會, 2013-12-01) 翁叔平; 楊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