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2
Browse
Item 淡水河流域及其河口近岸海域沉積物汞之時空變化(2013) 呂宗翰; Tsung-Han Lu本研究分析2009年淡水河流域及其河口近岸海域之表層沉積物中總汞、鋁、銅、鋅、鉛、鎘、有機碳、總氮等含量及粒徑分布,以了解總汞在研究區域內空間分布及時間變化、污染情形與通量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表層沉積物總汞濃度平均值為61 ± 42 ng g-1 (範圍介於6 ~ 284 ng g-1),而總汞濃度最高值分別位於主河道鄰近獅子頭抽水站及近岸海域之隸屬八里污水處理廠放流管附近區域,其主要受到上述設施排放大量含汞之廢污水所致。另一方面,表層沉積物顆粒大小及有機碳分別與總汞具有良好的正向線性關係,表示顆粒大小及有機碳皆為影響總汞空間分布變化的主要控制因子。在近岸海域其總汞濃度之時間變化的部分,根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的結果顯示2009年近岸海域內表層沉積物總汞並無明顯的顯著差異,即無明顯的季節變化性存在。由本研究區域內表層沉積物總汞的EF (0.18 ~ 6.47)及Igeo (-3.32 ~ 2.24)之結果顯示,淡水河流域之主河道靠近獅子頭抽水站之河段及河口近岸海域的放流管附近區域皆有明顯的汞富集現象存在。另外,主成份分析(PCA)的結果除了指出顆粒大小及有機碳為影響表層沉積物總汞及其他重金屬之空間分布的主要二個因子之外,同時顯示本研究區域內重金屬總汞、銅、鋅、鉛、鎘的污染情形亦相當嚴重。最後,藉由本研究結果以估算近岸海域之海洋放流管附近區域的正常年年度顆粒態及總汞通量。就總汞而言,通量計算所概括之區域內主要的總汞輸入源為海洋放流管( ~428 kg yr-1,占總輸入量之88%)及淡水河(56 kg yr-1,占總輸入量之12 %);另一方面,主要的輸出源為此區域內總汞經沉降並累積於表層沉積物的部分為5 kg yr-1,而經計算而得到之移出此區域送入外海的總汞通量約為479 kg yr-1,其中顆粒態汞約238 kg yr-1 (占總汞49.7 %)。其顯示自淡水河及海洋排放管所輸入的總汞大約有98.9% (顆粒態汞:97.9 %)在海洋放流管附近區域被移除。儘管有高達 98 %以上的顆粒態或總汞被移除,但遺留下來的部分仍造成近岸海域受到相當程度的汞污染,顯示八里污水處理廠之海洋放流管的放流水對淡水河流域及其河口近岸海域之影響不言而喻。Item 鄂霍次克海深海沈積物鐵錳相的鉬含量與鉬同位素之初步探討(2014) 戴莉; Tai Li近年來多接受器感應電漿質譜儀(MC-ICP-MS)迅速發展,使學術界對於原本難以解離的過渡元素—鉬元素,得以有進一步的研究和了解。前人研究中對水體中的鉬元素與同位素的研究主要包含陸地湖泊、河流、河口、開放大洋、封閉海盆;並且包含錳核、遠洋沈積物、火成岩、熱液、冰川等,但對鉬的研究以區域的涵蓋而言仍有限。鄂霍次克海為西北太平洋的邊緣海,具有陸地及開放大洋的訊號,也含有極區的特性。因此本論文工作希望透過深海沈積岩芯的分析以期探究鄂霍次克海地區的鉬及其同位素的變動。 本論文研究使用岩芯MD012414的深海沈積物標本,經萃取沈積物鐵錳相取得澄清液後,取少量進行鉬含量分析;再經層析法純化鉬元素並利用質譜儀及雙示蹤劑同位素分析技術取得鉬同位素訊號值。然後經過重複分析及不同比例添加劑的鐵錳相萃取實驗之驗證後,確認本論文工作的鉬含量及同位素值之實驗分析結果確為標本源自海洋環境系統的訊號。 經前人研究得知海洋中鉬同位素的變動可受到來源、氧化還原環境及成岩作用的影響。萃取沈積物鐵錳相可排除陸源影響,反應海水環境的訊號。研究得知在自生鐵錳氧化物吸附下的氧化鉬之鉬同位素δ98/95Mo =–0.7‰;還原環境下硫化鉬之鉬同位素為δ98/95Mo =2.3‰。另外,在已知的研究發現早期成岩作用中鉬同位素的變動範圍為δ98/95Mo =–0.7~3.5‰。而本論文工作結果顯示MD012414之鉬含量為15.7ppb~162.8ppb,鉬同位素值為–0.99~–3.12‰;此些結果與前人研究比較,都顯示本論文工作的鉬同位素值偏輕,因此認為除了反應成岩作用及氧化環境外,鄂霍次克海之鉬含量的變動與同位素分化的機制當需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