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研究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0
Browse
Item 從「無調性」到「十二音列」:荀貝格的心路歷程與達爾豪斯評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3-11-??) 卜致立; Chih-Lih PU1908 年,荀貝格 (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 與魏本 (Anton Webern,1883-1945) 發表了一批具實驗性質的音樂作品。驚世駭俗的創作風格,日後被廣泛地稱為「無調性」(atonality),也讓荀貝格成為廿世紀備受爭議的作曲家。除了晦澀難懂、不為廣大群眾所喜以外,一般人爭論的焦點是:無調性音樂是否違反調性的自然?而針對各項批評、指控,荀貝格的反應令人印象深刻:他摒棄「無調性」這個詞,他大聲疾呼「無調性」沒有違背自然規律,並在實務上具體地提出「十二音列作曲法」(Twelve-tone Method),深信藉此可以代替由調性以及和聲所提供的功能。本文以「無調性」音樂早期的紛擾為起點,試著蒐集當時輿論對「無調性」音樂的看法與態度,接著從荀貝格著作中摘錄要點,以窺其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最後以德國音樂學家卡爾.達爾豪斯 (Carl Dahlhaus, 1928-1989) 的論述為中心,就下面兩個問題進行詮釋:第一,「無調性」是音樂的自然,還是歷史的結果?第二,荀氏後來發展出的「十二音列作曲法」,是否可以取代傳統和聲調性?荀貝格作曲過程中的「無調性」與「十二音列作曲法」,一向廣為人知,本論文佐以達爾豪斯的評論與詮釋,希望提供國內相關研究一些新的觀察角度。Item 從「無調性」到「十二音列」:荀貝格的心路歷程與達爾豪斯評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3-11-??) 卜致立; Chih-Lih PU1908 年,荀貝格 (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 與魏本 (Anton Webern,1883-1945) 發表了一批具實驗性質的音樂作品。驚世駭俗的創作風格,日後被廣泛地稱為「無調性」(atonality),也讓荀貝格成為廿世紀備受爭議的作曲家。除了晦澀難懂、不為廣大群眾所喜以外,一般人爭論的焦點是:無調性音樂是否違反調性的自然?而針對各項批評、指控,荀貝格的反應令人印象深刻:他摒棄「無調性」這個詞,他大聲疾呼「無調性」沒有違背自然規律,並在實務上具體地提出「十二音列作曲法」(Twelve-tone Method),深信藉此可以代替由調性以及和聲所提供的功能。本文以「無調性」音樂早期的紛擾為起點,試著蒐集當時輿論對「無調性」音樂的看法與態度,接著從荀貝格著作中摘錄要點,以窺其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最後以德國音樂學家卡爾.達爾豪斯 (Carl Dahlhaus, 1928-1989) 的論述為中心,就下面兩個問題進行詮釋:第一,「無調性」是音樂的自然,還是歷史的結果?第二,荀氏後來發展出的「十二音列作曲法」,是否可以取代傳統和聲調性?荀貝格作曲過程中的「無調性」與「十二音列作曲法」,一向廣為人知,本論文佐以達爾豪斯的評論與詮釋,希望提供國內相關研究一些新的觀察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