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基層社會新式福德祠蘊含的地名文化特色—苗栗縣三灣鄉、南庄鄉北六村的考察
    (地理學系, 2015-11-??) 林聖欽; Sheng-Chin Lin
    本文基於命名的文化底蘊意義之地名學研究取向,選擇了三灣鄉與南庄鄉北六村共156 處新式福德祠的碑文、對聯、香牌等為地名研究對象,嘗試歸納這些新式福德祠蘊含的地名文化特色。其特色主要有:1.在地居民對於新式福德祠地點的認知,受到鄰別行政管理制度的影響較大,但外地人士在對聯的撰寫上,幾乎不考量鄰別的行政管理制度。2.在地居民對於新式福德祠地點的認知,大多為村落與地點的層級,指涉的空間範圍較小,但是外地人士對於新式福德祠地點的認知,則大多是行政村、村落的層級,指涉的空間範圍較大。3.在地居民在碑文與香牌的命名權展現,對於聚落內部、水資源的相對位置與大樹、橋梁等生活空間,有著類似的環境識覺;另外,也提供追溯過去在地歷史的重要線索,彌補了現階段官方門牌地名系統無法達到的功能。4.外地人士透過對聯指稱當地的地名時,地名會出現簡化的情況,所以要了解一地地名用詞的完整性,還是要從碑文、香牌來探索,會比對聯來得更為清楚。
  • Item
    日本時代到戰後官方政治意識形態對臺灣鄉鎮基層社會地名命名的影響:以苗栗縣頭份、三灣為例
    (地理學系, 2017-11-??) 林聖欽; Sheng-Chin Lin
    過去在分析不同政權對地名命名的影響,研究對象大多集中在都市,並以街道名稱作為分析主軸,本文則是以頭份與三灣的鄉鎮層級空間尺度,來探討日本時代與戰後不同政權對地名命名的影響,其結果至少有三:一是臺灣政治意識形態地名的發展,具有一種中心性的特色:就臺灣尺度,日本時代基層社會一開始出現政治意識形態地名,是先發生在都市層級,直到戰後才擴散到鄉鎮層級;而在縣市尺度,基層社會出現政治意識形態的村里名與街道名,也是先出現在鎮級,之後才擴散到鄉級;最後在鄉鎮尺度,戰後出現政治意識形態的村里名與街道名,同樣是先集中在行政中心與人口集中的街區,爾後再隨都市化過程漸漸往外擴散。二是日本時代與戰後的官方,往往都是在新制度建立,需要對地區重新命名時,就容易出現政治意識形態的地名。其中戰後以地名作為政治教化的目的,在民國58 年以後逐漸減弱,造成此情況的原因或許有兩個,一是政治意涵用語尚透過其他媒介融入到居民生活日常一部分,已不需倚賴地名作為教化的工具,二是都市化導致街道數量大增,也沒有足夠的政治意識形態用語可作為地名的命名。三是日本時代地土地調查事業,導致地名數量大幅減少,其實這對地名文化的傳承帶來一些限制;而戰後民國58 年住址系統的小地名制度,則是導致地名數量大幅增加,相對地對地名文化的傳承帶來不少助益。只不過隨著都市化的影響,這些小地名有不少被整編為街道名,這對地名的文化傳承,無疑地又是一次重大的衝擊。這也突顯未來街道的命名,更應該考量如何將在地的地名文化傳承下去。
  • Item
    性別平等教育與社會學習領域人與空間主題軸的連結:以嘉義縣東石鄉牡蠣產業的女性空間為例
    (地理學系, 2014-11-??) 林聖欽; 高淑郁; Sheng-Chin Lin; Shu-Yu Kao
    本文所要處理的議題,係針對社會學習領域第一主題軸--人與空間,嘗試思索該主題軸與性別平等教育結合的可能性。其中地理學知識領域中的女性主義地理學、性別分工、性別化空間等概念,提供了人與空間主題軸與性別平等教育連結的可能。本文主要以嘉義縣東石鄉的牡蠣產業作為實際操作性別化空間概念的案例。一開始先從牡蠣產業的產銷結構開始著手,接著分析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所有工作的細目,來觀察其主要勞動力,進而討論因工作區隔所產生的男性或女性為主的社會網絡,最後再透過社會網絡建構出牡蠣產業的性別化空間。可知對於牡蠣養殖的性別化空間的調查方式,可以輕易地發現養蚵產業的生活空間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此結果能夠有效地將性別平等教育與人與空間主題軸作一連結,不僅突顯性別平等教育與社會學習領域連結的另一可能性,此外性別化空間的調查方式,也有助於教師認識日常生活週遭的性別化空間及其內涵,進而作為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時的參考情境。
  • Item
    基層社會新式福德祠蘊含的地名文化特色—苗栗縣三灣鄉、南庄鄉北六村的考察
    (地理學系, 2015-11-??) 林聖欽; Sheng-Chin Lin
    本文基於命名的文化底蘊意義之地名學研究取向,選擇了三灣鄉與南庄鄉北六村共156 處新式福德祠的碑文、對聯、香牌等為地名研究對象,嘗試歸納這些新式福德祠蘊含的地名文化特色。其特色主要有:1.在地居民對於新式福德祠地點的認知,受到鄰別行政管理制度的影響較大,但外地人士在對聯的撰寫上,幾乎不考量鄰別的行政管理制度。2.在地居民對於新式福德祠地點的認知,大多為村落與地點的層級,指涉的空間範圍較小,但是外地人士對於新式福德祠地點的認知,則大多是行政村、村落的層級,指涉的空間範圍較大。3.在地居民在碑文與香牌的命名權展現,對於聚落內部、水資源的相對位置與大樹、橋梁等生活空間,有著類似的環境識覺;另外,也提供追溯過去在地歷史的重要線索,彌補了現階段官方門牌地名系統無法達到的功能。4.外地人士透過對聯指稱當地的地名時,地名會出現簡化的情況,所以要了解一地地名用詞的完整性,還是要從碑文、香牌來探索,會比對聯來得更為清楚。
  • Item
    新北市雙溪區泰平里自然村名與地標名的社會建構過程: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的應用
    (地理學系, 2012-11-??) 林聖欽; Sheng-Chin Lin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典藏的契約文書檔案,提供了本文分析個案--新北市雙溪里泰平里大量的地名資料,實有助於探討泰平里自然村名與地標名的社會建構過程。透過本文的分析,從基層社會居民、行政管理需求兩個層面的社會建構過程,可用來解釋地標名不如自然村名重要的原因;但是從基層社會居民對自然村名的重視程度長期不變,而官方的自然村名記錄卻是從清代到日治時代再到戰後的大幅減少,可以說明官方行政管理需求的社會建構過程,更是導致泰平里自然村名逐漸流失的關鍵機制。也就是說,統治階級對於地名命名權的控制,不僅出現在高階層的行政區命名外,實際上,即使在低階層的自然村名、地標名層面,也有相當大的作用力,甚至可以說地名文化多樣性的漸少,作為統治階級的官方扮演了推波助瀾的關鍵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