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4
Browse
Item 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學系, 2016-11-??) 王志弘; Chih-Hung Wang傅柯以heterotopia 指稱介於真實空間(real space)和烏托邦(utopia,虛構空間)之間,既真實又虛幻的所在,具有凝縮異質元素於一處而迸發的擾動潛能。這個概念通過英譯及中譯,影響臺灣的空間研究學界,並擴及文學與傳播研究,體現了轉譯與運用舶來概念的本地知識狀況。本文檢視引用heterotopia 的本地研究,比較其譯名、概念內涵、適用案例及論證。作者發現,這些運用多為簡化概念後予以套用,少見置入傅柯思想和具體脈絡的辨析,也未檢討heterotopias概念的缺失。究其原因,除了理論翻譯必然的開放性,也涉及早期引用的示範與仿效;臺灣批判性知識生產急需具備正當性的理論工具;以及,舶來概念及其轉譯的陌生難解,具有誘人的美學魅力。作者主張,要推展heterotopia 的本地轉化,可以通過經驗研究來累積問題意識和分析語彙。再者,翻譯作為跨界而滋生差異的行動,正涉及了heterotopia 的營造。Item 拼裝都市論與都市政治經濟學之辯(地理學系, 2015-05-??) 王志弘; Chih-Hung Wang本文評述晚近都市研究領域中,拼裝都市論者的主張,以及他們與政治經濟學陣營之間的爭論。聚焦於《都市拼裝體》和《城市》期刊的專輯論文,作者整理了兩方論點,梳理出雙方各取所長、交流合作,或是以拼裝都市論代替政治經濟學這兩種基本主張。爭議各方的共識是,拼裝分析乃有助於延伸經驗分析至過去遭忽視課題的方法論補充,但可能缺乏或不關注理論性和結構性的解釋。相對的,爭執焦點則在於兩方的存有論、認識論和政治立場,有著根本差異而難以調和。本文則主張,除了以政治經濟學為分析架構來納編拼裝分析的路線,拼裝分析若要建立獨特的理論模型或典範,而非僅止於方法論地位,就必須針對歷史發展的經驗,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以及能夠對應當前都市難題的行動方針。Item 構框與織網:臺灣濕地的社會生產與治理(地理學系, 2016-05-??) 李涵茹; 王志弘; Han-Ru Lee; Chih-Hung Wang本文運用構框和織網概念,討論濕地之社會生產與治理方式的轉化與型態。本文首先檢視臺灣濕地保育發展的歷史,區分為三個不同但重疊的構框型態:開發構框中的海埔地與河川地、紅樹林與水鳥保育構框中的沼澤泥灘棲地,以及生態服務濕各有主導的論述與治理機制。其次,作者以臺北都會區水岸濕地為例,討論濕地治理的異質網絡形成,包含由環境主義非政府組織倡議的保育濕地、政府主導的大型保育與淨化濕地,以及由社區構築的小型生態教育濕地,呈現出不同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本文也指出,濕地網絡中的非人行動者也會發揮作用,促使人類以特定方式回應其存在與變化。臺灣濕地網絡持續汲取資源、擴大影響,不僅是回應氣候遷與區域競爭下的環境治理,也是構框與織網過程相互強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