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4
Browse
Item 淨爐儀式之田調與解讀:以臺北普安堂法教團為例(地理學系, 2019-11-??) 林鍵璋; Chien-Chang Lin臺灣民間信仰承襲部分中國閩粵漢人風俗,其中民間信仰的儀式派系眾多,且也淵源流長,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屬於法教儀式系統的,其派系數量龐大、分布也十分廣泛。本文研究以田野調查之文獻分析、觀察、訪問以及對研究資料的歸納分析,試圖理解臺北普安堂法教團,在七月前夕對焚化爐淨化科儀,其儀式空間的建構究竟如何?特別是儀式所扮演的重要性,並藉由各項資料分析該儀式在祭祀空間的特性。本文了解到法教透過請神、淨穢與內外的空間概念舉行儀式,在這樣新興概念的儀式中,普安堂法教團進行傳統儀式的現代詮釋與建構,當然儀式的建構有其空間關係、功能及目的,其宗教儀式目的不外乎滿足信眾的身心靈需求。法教的儀式空間建構,是透過本身自我內在與對外的想法,進行「境與境域觀」的儀式上的空間概念詮釋,研究成果如下:其一,法教的儀式是透過反覆請神「儀式」、「淨穢」與區分「內、外」來建構而成;其二,在法教儀式中可以發現傳統空間的建構概念;其三,就儀式的空間分析,通常儀式也反映出傳統社會中的「內、外」關係。儀式空間中「境」概念的建構,配合臺北普安堂法教團「淨爐」科儀來做探討,並將科儀中的儀式空間類型與作用做詮釋,儀式中須透過「教育」及「定義」,賦予儀式深層的價值意義,儀式空間內的祭祀與方法產生了「境內、境外」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創造出內外且不同於日常的內外「空間∕場域」。「儀式空間」中的內外意涵與所賦含的深度,人類在生活的軌跡中創造發明,這些經過安排的儀式,進入人們心靈體現的動作,在此特定動作的空間就成為了「儀式空間」,而參與其中的法師、人們都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且佔據其特定的位置。這些人是被安排到儀式的,且被進入在這個「境內、境外」的「儀式空間」內的自我位置。每個大科儀中,也包含許多小的科儀,這些科儀須禮請某些神明及其儀式空間概念,政府想要透過這些科儀達到清淨的作用,來安撫常民的內心,將塵世的處事規則融入在靈界的觀念之中,這樣的觀念在現今的社會也留存著,這也說明時空不管再怎麼變遷,人的心靈如果無法充實,就必須透過儀式與紙錢來排解的心情,這與漢人在民間的生活十分相應,因為在人世間也到處充滿著「轉化」與「生活適應」的概念,這樣的儀式也充分顯示出民間信仰的「世俗性」與「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