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1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學校口腔健康促進推廣模式探討研究(2007/1-2007/12) 胡益進; 黃松元; 葉國樑; 姚振華; 姜逸群; 林瑞誼; 林珠莉齲齒(蛀牙)是國民中小學學童極為普遍的口腔健康問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民國86年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的兒童6歲前將近九成的兒童已經有齲齒。民國89年的調查也指出12歲的兒童齲齒平均顆數為3.31顆,18歲為6.01顆;目前最新的調查資料為民國91年,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台灣12歲兒童的齲齒指數已降低到2.74顆。而從2000年時各國的資料:美國1.4顆,日本2.9顆,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在1981年所定的,2000年12歲兒童齲齒小於3顆的目標,可看出我國仍未達到其標準;面臨WHO對西元2010年要求降到2.0以下、2025年要降到1.0以下的呼籲,我們仍須加把勁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因此,欲改善國人的口腔健康,可以從有效的策略、方法,及結合相關社會資源來共同推動口腔保健工作。 學生時代可說是人生中健康知識、態度、行為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若能推動正確的口腔衛生知識及培養良好的習慣,將可達到減少醫療資源支出的效果。由於學校本身即為教育訓練單位,而學生的可塑性高、學習能力強,因此,透過學校這個環境來推廣口腔保健工作,將有充裕的時間處及廣大的人群來提供教育學習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J.Deway)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不斷的改造我們的經驗,使生活更有意義,未來的生活更美好。至於健康與教育的關係恰如歐柏托佛(Obertueffer)所言:「人為增進健康需要教育,而人為獲得充分的教育更需要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自1995年開始推展「全球學校衛生新創舉」(Global School Health Initiative) ,其首要目標為大幅增設健康促進學校(Health-Promoting School)之數量。所謂健康促進學校是指一個能不斷提升其功能,成為兼具生活、學習及工作的健康校園,其所針對的對象除了學生、教職員外,更包括其家人及整個社區。因此,在學校推動口腔衛生教育及預防工作,便成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重點工作之一(姚振華、黃耀慧,2005)。實施口腔衛生教育在國內的研究中受多數學者肯定(蔡吉政、蕭夢雄、吳逸民,1995;姚振華,2001)但教材之擬訂與實施,卻是大家所忽略的事情。一般都是知識性的指導教材,對於實際操作及口腔衛生習慣的養成,卻限於師資、時間等因素,而無法落實推行。現代資訊發達,日常生活中常有各式各樣的媒體傳達訊息給我們,科技的進步也使得教學媒體的運用廣被重視,若能利用新科技來改善學習的方法、過程和環境,將是提升口腔衛生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方向。在學校裡老師常常要將大量的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與特定的空間內,客觀且正確的傳播給學生,勢必要懂得藉助適當的媒體及方法才能做到。媒體的運用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輔助角色,配合適當的教學設計、教學媒體,使教學與學習活動更具體化。學生可直接從視覺、聽覺及各種學習經驗的過程與方法中達成學習的目的(林惠瑛,1998)。在口腔衛生教學方法方面,老師更應當具備將教學媒體靈活運用於教學活動的能力。本研究擬透過互動式光碟及自學手冊,搭配適當的教育介入方式,增進學童的自我效能,以期改善學童良好口腔衛生行為的執行效益,藉此補強傳統的口腔衛生教育方式,進而作為學校口腔健康推廣模式之參考。Item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為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2011-06-01) 葉瀞云; 胡益進Item 學校口腔健康促進推廣模式探討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7-12-31) 胡益進; 黃松元; 葉國樑; 姚振華; 姜逸群; 林瑞誼; 林珠莉齲齒(蛀牙)是國民中小學學童極為普遍的口腔健康問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民國86年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的兒童6歲前將近九成的兒童已經有齲齒。民國89年的調查也指出12歲的兒童齲齒平均顆數為3.31顆,18歲為6.01顆;目前最新的調查資料為民國91年,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台灣12歲兒童的齲齒指數已降低到2.74顆。而從2000年時各國的資料:美國1.4顆,日本2.9顆,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在1981年所定的,2000年12歲兒童齲齒小於3顆的目標,可看出我國仍未達到其標準;面臨WHO對西元2010年要求降到2.0以下、2025年要降到1.0以下的呼籲,我們仍須加把勁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因此,欲改善國人的口腔健康,可以從有效的策略、方法,及結合相關社會資源來共同推動口腔保健工作。 學生時代可說是人生中健康知識、態度、行為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若能推動正確的口腔衛生知識及培養良好的習慣,將可達到減少醫療資源支出的效果。由於學校本身即為教育訓練單位,而學生的可塑性高、學習能力強,因此,透過學校這個環境來推廣口腔保健工作,將有充裕的時間處及廣大的人群來提供教育學習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J.Deway)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不斷的改造我們的經驗,使生活更有意義,未來的生活更美好。至於健康與教育的關係恰如歐柏托佛(Obertueffer)所言:「人為增進健康需要教育,而人為獲得充分的教育更需要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自1995年開始推展「全球學校衛生新創舉」(Global School Health Initiative) ,其首要目標為大幅增設健康促進學校(Health-Promoting School)之數量。所謂健康促進學校是指一個能不斷提升其功能,成為兼具生活、學習及工作的健康校園,其所針對的對象除了學生、教職員外,更包括其家人及整個社區。因此,在學校推動口腔衛生教育及預防工作,便成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重點工作之一(姚振華、黃耀慧,2005)。實施口腔衛生教育在國內的研究中受多數學者肯定(蔡吉政、蕭夢雄、吳逸民,1995;姚振華,2001)但教材之擬訂與實施,卻是大家所忽略的事情。一般都是知識性的指導教材,對於實際操作及口腔衛生習慣的養成,卻限於師資、時間等因素,而無法落實推行。現代資訊發達,日常生活中常有各式各樣的媒體傳達訊息給我們,科技的進步也使得教學媒體的運用廣被重視,若能利用新科技來改善學習的方法、過程和環境,將是提升口腔衛生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方向。在學校裡老師常常要將大量的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與特定的空間內,客觀且正確的傳播給學生,勢必要懂得藉助適當的媒體及方法才能做到。媒體的運用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輔助角色,配合適當的教學設計、教學媒體,使教學與學習活動更具體化。學生可直接從視覺、聽覺及各種學習經驗的過程與方法中達成學習的目的(林惠瑛,1998)。在口腔衛生教學方法方面,老師更應當具備將教學媒體靈活運用於教學活動的能力。本研究擬透過互動式光碟及自學手冊,搭配適當的教育介入方式,增進學童的自我效能,以期改善學童良好口腔衛生行為的執行效益,藉此補強傳統的口腔衛生教育方式,進而作為學校口腔健康推廣模式之參考。Item 臺北縣某國中學生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2011-06-01) 范群忠; 黃禎貞; 曾治乾; 葉國樑; 莊博閔; 林建輝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與探討國中學生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採分層集束抽樣方式,有效樣本共511份(97.9%)。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口腔衛生知識整體而言為尚可,以女性的口腔衛生知識較高。 二、研究對象口腔衛生態度整體而言較趨於正向。性別部分女生的口腔衛生態度較男生正向,年級部分以7年級的口腔衛生態度表現最佳。 三、研究對象口腔衛生行為整體而言較趨於負向,以7年級的口腔衛生行為表現 最佳。 四、口腔衛生知識與口腔衛生態度相關,且口腔衛生態度也與口腔衛生行為相關。而「口腔衛生態度」及「半年內是否看過牙醫」等變項對口腔衛生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其解釋力為27.7%。 本研究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及改進方針,以改善國中學生口腔衛生行為,並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台北市國中學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某國中為例(花蓮市: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 2009-06-01) 王柏崴; 黃禎貞; 葉國樑; 唐孝蘭; 曾治乾近年來綠色消費主義開始受到國際的重視,而高人口密度且自然資源不足的台 灣政府與民間環保團體也開始重視。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北市國中學生之綠色消費知 識與態度、綠色消費行為意圖的情形,並探討其相互關係。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 七、八、九年級學生,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每年級抽取 5 班,以自填式結構問卷為 研究工具來蒐集資料,共獲得有效樣本 506 人。研究結果:學生的綠色消費態度、家 庭社經地位和年級,最能有效預測意圖(R2 =.495),其中綠色消費態度影響最大。綠 色消費知識程度愈高、綠色消費態度愈正向、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環保活動參與和環 保資訊接觸經驗越豐富者,其綠色消費行為意圖也愈強烈。建議要提升垃圾減量的概 念,加強對國中生進行綠色消費教育。Item 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國民中學為例(臺北市: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2008-12-01) 李園婷; 葉國樑; 黃禎貞; 曾治乾; 石玲如Item 水資源保護區國中學生水資源保育價值澄清教學介入效果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2-12-01) 葉國樑; 林坤蓉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參考價值澄清法,設計一套關於水資源教育的教材,進行教學介入,比較價值澄清教學與傳統教學法,在水源保護區 國中學生的教學效果 ,希望能提供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的參考。以臺北縣水資源保護區某國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選桃園縣水資源保護區某國中一年級學生為校外對照組,進行前、後測的問卷調查,並進行教學教師訪談和瞭解學生學習心得。結果發現:實驗組價值澄清教學與校內對照組傳統教學,都能顯著提昇學生的水資源保育知識;價值澄清教學在態度、行為,以及環境敏感度的提升,顯著優於內和校外對照組的傳統教學,且比較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與創造力,學生印象也較深刻,受到老師和學生喜歡,但是要花費二倍以上的時間在信念、態度、行為方面的價侓澄清與建立,且在班級經營和教學進度上,較不易控制;校內對照組的傳統教學則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達到知識的灌輸目的。在九年一貫實施之際,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健康時數將增加50%的情形下,深受約95%學生喜愛但較花費時間的價值澄清法是值得採用,可以和老師較習慣的傳統教學交互應用,達到教學目的,也符合教學多元化的原則;同時也應多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水資源教育宣傳,使得學生學習效果更好。Item 環境行為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例(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2002-12-01) 陳思利; 葉國樑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影響國中學生採行環境行為的因素,樣本的選取是以分層集束抽樣的方式,從屏東縣的公立國中抽取而來,最後所得樣本為386人,研究的重要發現為: 一、環境行為不會因為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會因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一年級學生採行生態管理行為及消費者行為的情形高於三年級學生,而在說服行為方面,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都高於三年級。 二、環境問題知識、環境行為策略覺知、應用環境行為技能覺知、內外控信念、環境責任感、環境敏感度、環境行為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圖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且可解釋環境行為意圖之變異量共達24.47%,而其中最能夠有效預測環境行為意圖的變項是環境敏感度及應用環境行為技能覺知。 三、控制社會人口學變項及情境因素的影響後,生態管理行為意圖、消費者行為意圖,及說服行為意圖分別對其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力。Item 「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對國中學生每日攝取五蔬果及相關因素之影響---以彰化縣立鹿鳴國中學生為例(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5-06-01) 黃惠斌; 劉潔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個「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並進一步探討其介入效果。本研究採「前測-後測不等組」實驗設計,以彰化縣立鹿鳴國中一年級各三個班級為實驗組一及實驗組二,以彰化彰立和群國中一年級三個班級為對照組。「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分析班級性教學活動及全校性教學活動,實驗組一先接受班級性教學活動,再接受全校性教學活動介入,實組二只接受全校性教學活動介入。研究工具為前後測自填式結構性問卷,問卷回收率達98.11%。最後有效問卷為306份,佔95.92%。研究結果發現「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實施後,實驗組一的每日五蔬果五個變項對照組都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實驗組二除了每日五蔬果「認知」「自覺障礙」與對照組未達顯二差異其餘變項都和對照組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實驗組一日五蔬果的五個變項前後測都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實驗組二前後測除了「自覺障礙」外,其他四個變項也都達統計顯著差異。若是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一的每日五蔬果「認知」與「自覺障礙」和實驗組二有達顯著差異,「自覺利益」、「社會支持」和「行為」等變項未達顯著差異。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發展每日五蔬果教育計畫課程時,應透過全面性整合的教育方才可增強學生改變的興趣與意願,且對學生每日五蔬果行為亦才能產生顯著提昇的效果。Item 運用網際網路於青少年戒菸行為之介入研究(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2-06-01) 廖梨伶; 劉潔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套有效的網路戒菸課程,並進一步探討介入效果。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後測設計』,以北市永吉國中與興雅國中二年級各八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四週的『網際網路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而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研究工具為自填式結構問卷,經前後測資料比對後,扣除未看過網頁者及無效問卷,最後有效人數416人(實驗組196人,對照組220人)。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戒菸教育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菸害認知」、「戒菸態度」、「自我效能」、「戒菸行為」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二、戒菸教育網頁介入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且學生「菸害認知」、「戒菸態度」「自我效能」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統計顯著差異。 三、戒菸教育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戒菸行為」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發展網路戒菸課程時,應結合衛生教育、電腦工程及美術設計等專業,並根據行為改變階段理論、溝通說服模式及社會認知理論來進行訊息轉換及發展,透過此互動式的教育方式,將可引發學生之學習動機,對學生戒菸行為必有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