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河岸部落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11-2012/10) 張德永; 李瑛
    本研究所關注的是大漢溪流域部落的族群認同特性、社會資本與組織互動型態,以及部落發展情形。本流域對象包含上游的原鄉原住民社群,其中以泰雅族最多;到了中下游流域的範圍,則以遷居都會附近的阿美族社群最明顯。因此,本研究擬針對流域的兩個主要族群,探討其族群認同之內涵、社會資本之特質以及部落發展之具體樣貌。總之,本研究企圖檢視河岸部落原住民在族群認同方面的現況與演變過程,並試圖從其部落參與、心理互動以及互惠組織等特質,檢視其社會資本的內涵與差異,進而探討部落(社區)發展的可能性與未來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掌握伙伴關係之合作研究取向、賦權、紮根主義與質性研究的取向,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一)文獻理論之詮釋分析;(二)行動研究法;(三)深入訪談法。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四: 一、探討大漢溪流域泰雅族及阿美族原住民的族群認同的內涵、 衍生過程,以及各部落之間在認同上的差異情況。 二、訪查與分析大漢溪流域泰雅族及阿美族原住民在相互組織 連結、部落參與、信任感衍生,以及交流互惠程度等社會 資本上的演變與各部落在此資本上的差異情況。 三、探討大漢溪流域泰雅族及阿美族原住民族群認同、社會資 本與部落發展型態之關係,特別是部落發展型態受到前兩 者影響之程度,以及部落發展在內部衍生或外部擴展方面 的可能樣貌。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流域治理概念,協助探索原住民部 落的本質與特性,並提出協助原住民部落整體發展之政策 建議。
  • Item
    部落發展、環境變遷與流域治理,-河岸部落原住民之社會資本、轉化學習及培力發展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1-2013/12) 張德永
    本研究試圖從環境的變遷與因應角度,檢視河岸部落原住民在社會資本方面的現況與演變過程,並企圖從部落的轉化學習與培力過程之深入分析與探索,瞭解弱勢團體如何在此過程中產生改變的認知與行動,進而探究社會資本、轉換學習與培力發展三者間的相關性,作為分析部落發展之可能性與未來性的基礎。透過質性研究的文獻分析與理論詮釋、行動研究、深度訪談,以及個案比較等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有四: 一、探討大漢溪及新店溪流域原住民族(撒烏瓦知、崁津、溪州)之社會資本的內涵、衍生過程,以及各部落之間在社會資本發展上的差異情況。 二、訪查與分析河岸三個原住民部落(撒烏瓦知、崁津、溪州)在生活與生存領域之轉化學習的情形,與三個部落在此歷程中的改變過程。 三、探討河岸三個原住民部落(撒烏瓦知、崁津、溪州)在培力發展過程之實質意涵、層面,以及各部落培力發展之差異程度。 四、探討三個原住民部落 (撒烏瓦知、崁津、溪洲)之社會資本對培力發展之關係或影響程度,以及三個部落原住民之轉化學習對培力發展之關係或影響程度。
  • Item
    河岸部落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11-2012/10) 張德永; 李瑛
    本研究所關注的是大漢溪流域部落的族群認同特性、社會資本與組織互動型態,以及部落發展情形。本流域對象包含上游的原鄉原住民社群,其中以泰雅族最多;到了中下游流域的範圍,則以遷居都會附近的阿美族社群最明顯。因此,本研究擬針對流域的兩個主要族群,探討其族群認同之內涵、社會資本之特質以及部落發展之具體樣貌。總之,本研究企圖檢視河岸部落原住民在族群認同方面的現況與演變過程,並試圖從其部落參與、心理互動以及互惠組織等特質,檢視其社會資本的內涵與差異,進而探討部落(社區)發展的可能性與未來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掌握伙伴關係之合作研究取向、賦權、紮根主義與質性研究的取向,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一)文獻理論之詮釋分析;(二)行動研究法;(三)深入訪談法。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四: 一、探討大漢溪流域泰雅族及阿美族原住民的族群認同的內涵、 衍生過程,以及各部落之間在認同上的差異情況。 二、訪查與分析大漢溪流域泰雅族及阿美族原住民在相互組織 連結、部落參與、信任感衍生,以及交流互惠程度等社會 資本上的演變與各部落在此資本上的差異情況。 三、探討大漢溪流域泰雅族及阿美族原住民族群認同、社會資 本與部落發展型態之關係,特別是部落發展型態受到前兩 者影響之程度,以及部落發展在內部衍生或外部擴展方面 的可能樣貌。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流域治理概念,協助探索原住民部 落的本質與特性,並提出協助原住民部落整體發展之政策 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