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1275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繪畫鑑賞之資訊需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07-31) 黃明月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探討博物館觀眾參觀繪畫展示的動機、在參觀繪畫展示 時需要那些有關的資訊內容項目、瞭解那些因素影響博物館觀眾在參觀繪畫展示 時獲得的資訊內容項目、以及瞭解博物館觀眾在參觀繪畫展示時,期待有關的資 訊以什麼媒體呈現。 本研究透過現場觀眾訪問與焦點團體訪談,獲得下列幾項結論: (一) 根據受訪觀眾本身的背景知識及參觀頻率,觀眾可區分成專家型觀眾、一 般型觀眾、路過型觀眾三種。觀眾參觀繪畫展示的動機大不相同,不過大致上可 以得知觀眾參觀的動機有受媒介傳播影響、陪家人或友人一同前往、個人興趣或 是偶然路過參觀等情況。 (二) 觀眾大部分肯定鑑賞資訊的需要性。在參觀繪畫展示時對鑑賞資訊的需求 是交互作用的互動模式 (interactive model )。有些人先自己看一下,然後如果有 導覽員在進行解說工作時,就跟著走一走,學習一些知識、方法,然後又自行參 觀。如有問題時,又回到導覽行列中,如此交互作用著。另一個現象是觀眾在參 觀繪畫展示時對鑑賞資訊的需求是回應式的 ( responsive) ,意即有些觀眾如果 展示現場有一些垂手可得的資訊時,他就順便看一看,例如看板、解說牌、小折 頁或單張說明文。 (三) 整體而言,觀眾對西畫繪畫鑑賞資訊內容的需求涵蓋描述、分析、解釋和 批判四個重點,其中又以描述和解釋的需求最高。而對中畫繪畫鑑賞資訊內容 需求則涵蓋描述、分析、解釋三個重點,其中,分析的需求相當高。 (四) 導覽員本身的導覽經驗中所知覺到影響其所提供給觀眾的繪畫鑑賞資訊內 容之因素包括觀眾的年齡、背景知識、教育程度、互動狀況、所屬團體族群、時間限制與否、參觀頻率、館方理念等。 (五) 整體而言,觀眾認為不同媒體鑑賞資訊內容應有所差異 (六) 導覽員是大眾最喜歡的媒體,彈性和人際互動是其他媒體不能取代的特 色。提供的資訊應較為深入,但人潮擁擠和時間不能配合往往造成觀眾無法聆聽 導覽。 (七) 語音導覽具快速、營造情境、淺顯立體的優點以及幫助對文字了解有障礙的 觀眾。語音導覽應重視普及性提供基礎的鑑賞資訊,部分觀眾由於價格高或認為 不習慣機器等因素而不選擇使用。 (八) 導覽手冊提供線性思考、可攜帶性,較不會被打擾。其分析與解釋的鑑賞 資訊可加強。 (九) 展示牌及看板因可得性高一般觀眾會選擇使用,其可加強描述與判斷之鑑 賞資訊以滿足觀眾立即性的需求。但字小、距離及人潮會影響觀眾使用意願。 (十) 多媒體導覽系統有個人操作的樂趣,但受限於擺設地點與使用人數,大多 數人認為使用多媒體受限於觀眾的年齡層與資訊素養。基本上,適合提供一般的 資訊,給予觀眾粗略的概念就可以。Item 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規劃模式(教育部, 2004-11-01) 黃明月; 陳瓊花在目前強調社區化、在地化的社會中,人們愈來愈重視自己的在地文化,事實上,許多社區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之下,也發展出許多與其他社區不同的、特殊的、獨特的藝術文化特色。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特殊文化也逐漸凋零,為了保存與振興各地社區文化,政府與民間單位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努力保存與推廣屬於自己社區的藝術文化。在保存與拓展社區藝術文化的方式中,很多單位透過辦理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讓社區民眾瞭解自己的社區藝術文化,進而使社區藝術文化得以保存下來。 本研究為了讓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能夠確實讓民眾瞭解與傳承自己社區藝術文化特色,故透過個案訪問的方式,希望瞭解目前各單位如何辦理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並透過個案訪談結果發展出適合目前台灣發展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的規劃模式,作為日後發展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在個案訪談之後,發現規劃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系統模式;另一種統整模式。前者是強調先培養學員具備在地社區藝術文化的技藝,從而引發學員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感;後者是強調先引發學員對社區文化的重視,再開設一系列與在地社區藝術文化有關的技藝課程,讓社區民眾學習社區藝術的技藝部分。 最後本研究建議應釐清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意義、擬定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中長程計畫與政策、培訓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規劃者知能,與建立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相關資料庫。Item 提升博物館資源導向學習之成效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4-07-31) 黃明月Item 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成人教育指標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9-12-01) 黃明月Item 繪畫鑑賞之資訊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2002-12-01) 黃明月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探討博物館觀眾參觀繪畫展示的動機、在參觀繪畫展示時需要那些有關的資訊內容項目、瞭解那些因素影響導覽員提供博物館觀眾繪 畫鑑賞時的資訊內容項目、以及瞭解博物館觀眾在參觀繪畫展示時,對不同媒體在繪畫鑑賞資訊提供上的看法。本研究透過現場觀眾訪問與焦點團體訪談,獲得下列幾項結論:(一)根據受訪觀眾本身的背景知識、參觀頻率與動機目的,觀眾可區分成專家型觀眾(背景知識較高、參觀頻率較高、同時有比較明確的目的)、一般型觀眾(背景知識不太足、參觀頻率普通、同時比較沒有特定的目的)、路過型觀眾(偶然、順道、路過)三種。觀眾參觀繪畫展示的動機大不相同,不過大致上可以得知觀眾參觀的動機有受媒介傳播影響慕名來的、有陪家人或友人一同前往具社交目的的、有個人興趣來專業成長或休間娛樂的,還有是偶然路過參觀等情況。(二)觀眾大部分肯定繪畫鑑賞資訊的需要性。本研究發現大部分一般型的觀眾在參觀繪畫展示時對鑑賞資訊的需求是交互作用的互動模式(interactivemUdel亦)即。先自己看一下,然後如果有導覽員在進行解說工作時,就跟著走一定,學習一些知識、方法,然後又自行參觀。如有間題時,又回到導覽行列中,如此交互作用著。Item 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2000-12-01) 黃明月由於人類經驗在學習上的價值,使得經驗學習在成人教育中受到相當的重視。然而經驗學習的意義非常的多元,因此本文嘗試從其意義的發展、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模式加以探討,同時也針對其理論基礎深入討論。此外,本文也探討了經驗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機制一反恩一的意涵,期盼對經驗學習理論有較周延、較清晰的認識。而最後本文對經驗學習在成人教學上的應用也做了一番分析,以提供成人教育工作實務上的參考。Item 高等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學科技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 2001-10-01) 黃明月由於傳播科技的影響,使得課程改革與教學科技的運用關係更為密切。本文從終身學習的觀點,首先說明終身學習素養的培養和教學科技運用有工具性的關係。其次從終身學習的機制探討,提出遠距教育利用科技提升終身學習機會,也因而促成高等教育課程改革。最後以高等教育的回流教育為例,強調在課程設計中改變評量的概念是相當重要的,並提出以電子學習歷程檔案,累積個人學習成果、溝通個人學習狀況,藉以獲得估人學習成就的認可。總之,在全球一窩蜂的發網際網路作為終身學習的媒介之際,課程的改革和教學科技相輔相成是非常重要的。Item 我國成人教育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9-06-01) 楊國賜; 黃明月本研究主要目的乃建構我國成人教育指標系統模式、成人教育指標項目以及成人 教育指標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以精釋法(hermeneutic)為主。研究對象為成人教育界之學者專家與行政專家, 共計樣本12位。本研究以Herpen之「背景-輸入-過程-成果」之模式為研究架構,來探 討成人教育指標。研究工具係依據相關文獻探討與專家會議討論後所發展的二份「成人教 育指標之重要性評定表」。 本研究結果得kappa係數為0.816,大於0.70由此可以證明二組專家的意見一致性相當 的高。此外,本研究根據各組專家對各項目評定之等級區分出主要指標,次要指標及參考 指標等三種等級。分析結果,共計主要指標15項,次要指標12項,以及參考指標5項。根據 本研究之過程與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一、確定成人教育的目標與範圍; 二、鼓勵民間投入成人教育之推動; 三、儘速建構成教機構多元入學管道及學習銜接體系; 四、充實成人教育學習資源,並提昇成人資訊素養能力; 五、提昇成人教育專業代以促進成人教育推展; 六、成立學習成就認證機構。Item 社會教育指標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7-06-01) 林東泰; 林振春; 黃明月; 邱天助臺灣近年來迭創經濟奇蹟和政治民主化,頗受世人重視,惟對於社會教育缺乏一 套公正客觀且具有效度的指標,本研究即嘗試建構一套適合本土的社會教育指標,藉以瞭解 我國社會教育的建樹與缺失所在。 本研究邀請四十位國內社會教育領域的學者專家, 經過三次德惠法的討論修訂, 以 INPUT--PROCESS--OUTPUT 的思考架構, 最後彙整各方意見,歸納出七個層面的三十四項指 標,此七個層面包括社會教育環境、社會教育經費、社會教育人員、社會教育機構、社會教 育活動、民眾參與和生活品質之提昇等。Item 失學身心障礙國民成人教育模式規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 2000-01-01) 盧台華; 黃明月; 林純真; 胡梅本研究為教育部委託進行之政策規畫研究,研究小組根據失學身心障礙成人的需求,並參酌目前成人教育實施的現況,規畫以融合教育為主的補救教學與終身教育方案。本研究採文件分析、實地普查、問卷調查、座談會、專家深度諮詢等研究方式進行,所得資料經百分比與以質為主之內容分析,主要之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各項:(1)根據泰山鄉的實地普查結果之推估,以及臺閩地區身心障礙人口各資料庫之分析與推估顯示失學身心障礙成人佔總人口的比率約為0.1%左右;(2)根據泰山鄉的實地普查結果發現失學身心障礙成人約佔失學成人的1.8%,以其與全國失學成人之數近似,可推估全國失學身心障礙人口約佔失學成人之1.9%左右;(3)根據臺閩地區身心障礙人口資料分析,發現失學身心障礙成人約佔總身心障礙人口的3.5%,其中以臺北市的16.6%為最高,其次是臺北縣的6.7%,再其次為連江縣的6.1%,而有十九個縣市不足1%;(4)根據台閩地區身心障礙人口資料分析,失學身心障礙成人佔成人總人口數的比率為0.11%,其中以臺北市為最高,為0.53%,其次為臺北縣之0.16%,其他各縣市出現均在0.1%之下;(5)由對專家與實務工作人員之座談分析,皆顯示目前之成人教育方案確並未能符合身心障礙成人之需求,且提供參與之方案相當有限;(6)分區座談的結果分析顯示與會者多認為供需模式可合併,然應以需求導向為主。以社區本位導向,採融合方式,納入專業的職訓單位,而重度身心障礙者的部分可由特殊學校辦理,在家服務方式應包含在內。提供的協助應包括交通津貼、心理輔導與生涯輔導﹑無障礙的環境,減免應學雜費、培訓義工、提供教師在職訓練;(7)專家深度諮詢結果分析,建議應與適合身心障礙者之職業類科結合規劃,各類型課程適合之對象應考量該辦理機構原有師資專長且需提供特教訓練或研習,應提供身心障礙者補充教材,失學身心障礙成人就學流程圖應修改為可循序執行的流程,進修地點可考慮利用社區中方便學習者就學之地點,進修時間可採取按日制、間日制、週末制等彈性設計,應提供必要之生涯輔導,對特殊學校辦理重度障礙者的國中小學正規課程部分應降低其班級人數。 研究小組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先規畫失學身心障礙成人教育模式設計之原則,再根據原則設計以課程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此外並根據本研究之相關發現,提出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