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精神復健機構的評鑑制度與專業實踐:建制民族誌之分析
    (2011) 陳怡伶; Yi-Ling, Chen
    本研究旨在探究精神復健人員在權力體制規範之下的工作樣貌,並嘗試分析評鑑制度與實際工作經驗之間的斷裂經驗,發掘體制背後的意識型態是如何運作,以及精神復健人員在實務工作中所展現的工作樣貌及對專業的實踐。 透過建制民族誌作為探索問題的角度,以國家透過評鑑制度與精神復健機構、精神復健人員和精神障礙者之間所形成的權力結構作為研究場域,並訪談五位精神復健機構資深的管理者或專業人員,藉由對在地經驗的描述,理解精神復健機構如何回應評鑑制度的要求,以及法規、文本對精神復健工作的擠壓,並沿著評鑑制度建制的脈絡描繪出精神復健體系的權力運作。研究發現如下: 一、精神復健的專業在建制化過程中,延續了精神醫療的意識型態,國家運用評鑑制度管控精神復健機構的服務品質,設置辦法、評鑑基準和評鑑委員帶有醫療比社區更專業的邏輯,進而對機構進行審視並達到管控的目的,評鑑的結果主導著健保給付資源的分配。 二、機構為因應評鑑制度生產各式的文本紀錄以佐證服務績效,機構運用各種工作知識滿足了國家的要求,但機構服務的主體—精神障礙者,卻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消費,上下權力來回拉扯的結果,犧牲精神障礙者的需求和主體性。 三、復元的觀點帶給精神復健人員重新詮釋專業的機會。在精神復健發展的歷程中,精神復健的工作人員應擺脫醫療觀點和評鑑的限制,適時的丟掉專業的角色,又該在什麼時候穿上專業的外衣,從精障者的生活中去了解其能力及限制,以精神障礙者的本質做為主體,看見的是個人的發展,而不再只是著重在病情控制與管理,並以社區為基礎並貼近精神障礙者的生活,充分展現精神復健工作的多元樣貌。 建議未來評鑑制度應將服務品質回歸到精障者的需求,並理解精神復健人員在地性經驗,考量精神復健機構在社區化的多元樣貌,使評鑑制度更加完善。
  • Item
    思覺失調症患者復元與失能程度之探討
    (2015) 張帥心; Chang, Shuai-Hsin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隨著精神障礙者復元運動的興起與發展,思覺失調症者擺脫難以痊癒的刻板印象,達到復元或大幅改善。然而,對於多數的亞洲國家而言,精神障礙者復元的概念仍在萌生階段,臺灣相關的研究亦不多。本研究探討思覺失調症的復元狀況與失能程度,進而運用在思覺失調症者復元導向的服務上。 (二)方法︰ 本研究共有35名思覺失調症者參與,皆來自北部地區某醫學中心之精神科日間病房及門診。研究者以復元階段量表檢視思覺失調症者的復元程度,並利用身心障礙鑑定功能量表7.1成人版評估其失能程度。資料以SPSS 2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三)結果︰ 思覺失調症者在復元階段量表總分、復元過程分數與身心障礙鑑定功能量表的失能總分無顯著相關。但復元結果分數與失能表現總分 (γ=- 33) 及生活情境下能力總分 (γ=- 34) 達顯著負相關。此外,身心障礙鑑定功能量表中社區參與的表現 (γ=- 39) 與生活情境下能力 (γ=- 41) 和復元結果亦有所相關。 (四)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思覺失調症者的復元結果與失能程度有關,而社會參與也與復元結果相關。相信運用各種方法改善思覺失調症的失能情形,以及提供社會參與機會,將對其復元有所裨益。